萨特逝世四十周年 董强教授在线讲《萨特:一位哲学家的文学梦》

2020-06-21 18:48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82352) 扫描到手机

□半岛记者  孟秀丽

6月21日下午2点半,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傅雷翻译出版奖主席、法兰西学院通讯院士董强教授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直播间里为我们带来了“朝内166文学公益讲座”第三十一讲,讲座的题目是《萨特:一位哲学家的文学梦》——董强教授讲《萨特文集》。

让-保尔・萨特是二十世纪法国声誉最高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是战后法国知识界的一面旗帜,享有“世纪伟人”“世纪的良心”之盛誉。他的学说对法国及整个欧美的思想文化界曾产生深刻影响,至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1964年,凭借小说《文字生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他拒绝接受。

萨特生于1905年6月21日,1980年4月15日去世,今年正值他逝世四十周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在此时出版了《萨特文集》(十卷),“萨特代表作系列”(三卷)和精装版《文字生涯》,作为对他的纪念。

《萨特文集》汇集了萨特创作的全部小说、戏剧、书信及重要文论,基本上可以展示出文学家萨特的全貌。萨特善于运用小说、戏剧等艺术手段形象化地图解其思想、学说,使之更加清晰易懂,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萨特文学作品的最大特色是直接介入当代社会生活,展示人们共同的生活处境,将人们面临的选择提到哲理高度来启发人们深思。特别是他的戏剧,往往将极限状态下的人生选择置于戏剧冲突的中心,具有很高的挑战意义和强烈的艺术效果。

“萨特代表作系列”(三卷)分为小说卷、戏剧卷和文论卷。小说卷《墙》收入萨特的成名作《墙》《恶心》,以及被认为代表其最高艺术成就的《文字生涯》。短篇小说集《墙》中所收的五篇作品提出了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人是自由的,人的命运取决于自己的选择。”《恶心》以文学形式提出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另一个基本命题:“没有本质的存在等于虚无。”通俗的解释即“浑浑噩噩地生活等于一片空白”。自传体小说《文字生涯》则诙谐俏皮、妙趣横生地讲述了作者本人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解释存在主义思想和整个学说的出发点。戏剧卷《死无葬身之地》收入萨特最具代表性的两部戏剧《隔离审讯》和《死无葬身之地》。萨特认为:“戏剧能表现的最动人的东西是一个正在形成的性格,是选择和自由地做出决定的瞬间,这个决定使决定者承担道德责任,影响他的终身。” 哲理剧《隔离审讯》点明了自由的障碍在于顾忌他人的评说。《死无葬身之地》则把人物置于极限处境,面对生死的考验,他们和刽子手展开了意志的决斗。文论卷《什么是文学?》收萨特的重要文论《什么是文学?》《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较系统地阐明了作者有关文学的属性、写作的目的,为谁写作等重大问题的观点,特别是有关文学的批判职能及作家的独立判断权等观点。萨特不仅是二十世纪法国声名卓著的思想家、哲学家、小说家和戏剧家,也是有创见的文艺理论家,他针对“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提出了干预现实生活的“介入文学”理论。

同时,人民文学出版社还推出了精装的萨特诺贝尔奖获奖作品《文字生涯》。这部自传体小说是一本作者以叙述自己童年生活为主的小说,同时又是作者的自我剖析和自我批判。通过这些貌似平凡、琐细的小故事,可以看出作者的存在主义思想的胚芽和他的学说的出发点。总之,这既是一部令人兴味盎然的、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的文学作品,又是了解萨特其人所不可缺少的第一手资料。

董强教授的讲座围绕着萨特作为存在主义哲学大师,他的文学成就如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年轻时,萨特曾向后来成为他终身伴侣的波伏娃表达自己一生的志向。他说:“我要成为斯宾诺莎,以及司汤达。”多年以后,他作为哲学大师而享誉全球。然而,他真正实现的,是自己的双重梦想:他的文学成就与哲学成就齐肩,并对存在主义思潮进行了深入的文学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