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调查|一段纸就能换一张脸?公厕刷脸取纸引担忧

2020-12-10 17:29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53453)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许耀文

12月8日,市民王先生在永旺黄岛购物中心购物,想要上洗手间的他在其他市民的帮助下通过人脸识别在供纸机刷脸拿到了一段卫生纸。这台人脸识别供纸机来自天津首联科技有限公司,今年夏天,在青岛多区市密集投放,重点布局在大型商场、学校周边、办公大楼等需求量较大的公厕内。

记者在探访中发现,人们在感叹人脸识别供纸机带来方便的同时,普遍担忧刷脸会导致身份信息暴露,带来信息泄露等安全问题。对此有市民认为,通过科技为生活减少麻烦、作出改善是好事,但别让这种好意变成生活中的新麻烦。

探访:科技新品现身岛城公厕

12月8日,记者来到位于黄岛区繁华商圈的永旺黄岛购物中心,看到洗手间内投放了两种智能取纸设备。一种为云纸扫码取纸机,扫码并关注公众号便可取纸,另一种为首联智能人脸识别供纸机,只需刷脸便可取纸。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记者观察到在购物中心使用洗手间的市民有大部分人都使用了人脸识别供纸机。

“平常去洗手间要么自己带纸,要么用门口传统的抽纸,但是有的人每次抽很多纸太浪费了,导致有的地方甚至都没有公用卫生纸了。现在都是自动的,刷脸就能出纸,不用担心抽纸过度,比以前方便太多了。”市民刘女士说到。

记者通过该购物中心后勤部的负责人顾先生了解到,这两种智能取纸设备在今年7月份引进,目前在试用阶段。引进这两种机器的目的,一是考虑到疫情防控所需,尽量减少间接接触,避免卫生问题的发生,二是为了节约纸张,减少经营成本,提高整洁程度。

“自从人脸识别供纸机在购物中心投入使用,我们目前收到的评价有90%是正向的,省纸率也在50%左右。”首联智能的山东总代理孙震告诉记者,“像青岛某行政审批服务大厅也在用我们的产品,原来他们一天要用5卷纸,现在用不到3卷。我们也根据大家的反馈做出了升级,为了方便小朋友使用,我们的新一代机器在上下两端都安装了摄像头。”

争议:不买账!信息安全隐患惹人担忧

在永旺黄岛购物中心,记者随机采访了20位使用人脸识别供纸机的市民,除了部分老年人因为不会使用设备感到不便之外,大家普遍认为这台机器与传统取纸方式相比更方便、更卫生了。但人们也普遍担心刷脸会在网络上留下痕迹,给自己带来信息安全隐患。

“现在收集信息的成本太低了,就这么一段80厘米的纸,我的照片就被留下,不知道被上传到哪里了。”市民马先生说。马先生今年30岁,与不会使用智能机器的老年人相比,马先生不存在使用障碍,更在意安全问题,“这种刷脸的机器赚钱方式一般都一样,就是采集个人信息,除此之外我实在想不出企业还能怎么盈利。”

对于刷脸有可能导致信息泄露的问题,在记者采访的20位市民中有一半的人有这样的担忧。除此之外,在近日央视新闻频道的报道中,刷脸取纸的问题同样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与热议。12月4日,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莞城街道东江大道的03号公厕最近“火了”,由于人们认为这一公厕引用的首联智能人脸识别供纸机存有信息安全问题,因此引起不小的争议。

央视新闻一经播出,“东莞公厕取纸需要人脸识别”的话题瞬间成为热搜,引发网友热议。有网友认为“智能取纸能防止浪费,非常可取”“人脸识别自动出纸既方便又卫生”,但仍有不少网友表示“人的生物信息可以滥用到上个厕所都获取,这是违背道德与法律的行为”“一段纸就能换来信息,是把个人信息当儿戏”。12月6日,东莞城管在微博通报回应,表示该设备已停用,改用常规的方式免费提供纸巾。12月9日,事件持续发酵,天津首联科技有限公司在其公众号发布声明,对信息安全争议作出回应声明。

“我们对使用者的担忧与质疑表示理解,机器本身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就出在人们对它的误解。”对于信息泄露隐患这一问题,孙震告诉记者,“我们主要通过卖设备、在设备的显示屏上投放广告盈利。如果信息泄露,首先要有存储信息的空间,还要有高额的传输成本,这些对于我们来说都是负担。”记者注意到,首联智能的人脸识别供纸机上标有“本设备不存储个人信息”的字样,并标有检测报告版本及编号。

“我们的信息数据都是定时删除的。市民通过刷脸会免费领到一段60到90厘米的卫生纸,而人像信息的存储时间一般在10分钟以内,就是为了防止有人在短时间内多次恶意取纸。除非有人在这一时间内打开机器拷走信息,否则极少有信息泄露的风险。”当记者问到具体的泄露风险与渠道时,孙震告诉记者,泄露信息的唯一风险可能出现在推广广告的过程中,会通过机器识别男女产生广告的定向显示,“比如,我们有护肤品与剃须刀两个广告,如果通过刷脸检测出使用者是女性,机器的屏幕就会显示护肤品的广告。”

反思:人脸识别是好,但使用需谨慎

随着科技的发展,像人脸识别这样的“黑科技”在生活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无论是支付、安检还是门防,刷脸场景被不断拓宽。不少人们在感叹便捷的同时,也有人担心,这背后的安全隐患究竟有多大?到底可不可控?

人脸识别技术确实能提高生活的效率和质量,但并不是任何场景都适用。科技的使用应该有一定的界限,在一些不必要的场景下,用隐私换来微乎其微的回报,除了增加人们的安全隐患,并没有别的好处。

一个人的指纹有10种、电话号码可以有无数个,但人脸信息作为无法更改的生物识别信息之一,会伴随人的一生。如果电话号码泄露,可以进行更换,但人脸信息一旦泄露,这一漏洞将无法弥补。同时,使用这一技术需分清场景,更不能在不必要的情况下强迫或被迫使用。就比如老人在使用人脸识别功能时,既不方便又增加了遭受信息诈骗的风险,如果发生问题,后果不可估量。

庆幸的是,在问题暴露之后,我国有关部门已经采取行动进行节制。《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中明确提出,在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个人身份识别设备,应当为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需,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即将于2021年1月1日施行的《民法典》也在人格权编中提出,处理人脸在内的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人脸信息采集在遵循“最少够用”原则的基础上,还应充分征求被采集人意见。

通过人脸识别为生活减少麻烦、作出改善是好事,但别让这种好意变成生活中的新麻烦。科技热是为了生活更幸福、更红火,可别热了科技,凉了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