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热点丨“创新”“创业”成政协委员提案中高频词汇
半岛全媒体记者 肖玲玲 刘笑笑 王丽平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新的一年,青岛将以建设创业城市集聚创新创意元素。2020年,青岛发布“青创十条”,打造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加优质高效政务服务环境的“4+1”发展生态,覆盖“政、产、学、研、才、金、服、用、奖、赛”创业全生命周期,预计全年吸引各类人才25万人,青岛进入中国创新创业领跑型城市十强,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十强。
2021年,创新创业依旧是青岛发展的关键词,也是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热点,在他们的提案中,创新创业成了高频词汇。
市政协委员王可锋:
举办RCEP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推进项目落地
“王清宪书记说,建设创业城市,是青岛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搞活一座城’的必然要求。建设创业城市,就是要快速感召、集聚各方创新创业资源,打造最优创新创业生态,鼓荡城市创业激情,让青春之岛始终洋溢着青春澎湃的活力。”青岛市政协委员、青岛国际青年创客基地主任、中日韩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主任王可锋告诉记者,他此次带来了有关青岛打造创业城市的提案《关于打造RCEP创新创业和金融发展建议案》。
王可锋表示,RCEP遇上青岛后,在“国家战略”叠加的加持下,胶州湾东岸已潮起云涌,市北区迅速吹响了第一声号角,“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扬帆起航,胶州湾东岸迎来“新担当”,即将重塑对外开放新格局。市北规划结构为“一核、两廊、五片区”,围绕“五中心一所一平台”项目开发建设,全力推进RCEP先行创新试验基地建设。对此,他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方面,举办RCEP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是各个国家共同需要的。”为此,王可锋建议青岛市人社局、青岛团委、市北区政府联合打造RCEP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通过15个成员国家的青年人创新创业交流、比赛,加强国际青年创业项目落地、青年人才引进、促进RCEP更机密合作;同时,创建RCEP金融联盟,他表示,青岛市为了创建创业型城市,每年两个大活动,全球创投峰会和财富论坛,引进大量国内外金融机构和基金,为创业项目投资,为此他建议青岛市金融局、青岛市北区政府联合相关部门,成立RCEP金融联盟,将RCEP国家金融主管单位、金融机构、金融学院等达成金融联盟,进行定期交流、沙龙,促进青岛与RCEP国家的交流。
此外,王可锋建议成立RCEP金融青年人才联谊会,他表示,金融人才尤其是青年金融人次是合作的未来和希望,同时,双招双引招才引智又是重点工作,为此他建议青岛市金融局、青岛市团委联合相关部门,成立RCEP金融青年人才联谊会,将RCEP金融机构、金融学院、金融人才汇聚一堂,通过各种沙龙、座谈、交流、考察,形成青年纽带,带动青岛金融业发展。
市政协委员黄千文:
每一位市民都是青岛广纳英才的通道
城市的成长与进化,需要通过一次次的创业创新来推动。城市创新创业的主体,则是人才。市政协委员,浙商银行青岛分行党委书记、行长黄千文表示,伴随《中共青岛市委关于制定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发布,青岛“十四五”发展规划蓝图宏伟,聚焦聚力提升城市能级,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路径清晰。与此同时,各大城市也纷纷亮出“十四五”雄心,为近年来本就激烈胶着的人才争夺大战再添一把火。
黄千文表示,青岛要打造创业之城,实现新一轮高质量发展、提升经济总量进位争先,关键是打造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的创新创业良好生态,其中人才链是重要的一环。人才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青岛市建设人才荟萃的青春之岛,各级政府部门都是“顶格推进”,但是来自市民的全员“双招”力量动员不够。人才链的打造既要有城市制度体系层面的建设,也要有全员参与的行动,每一个街道、社区、团体以及每一位市民,都是青岛的代言人,都是青岛广纳英才的通道,都传递着青岛“海纳百川”“求贤若渴”的城市胸怀和声音。“以一个具体事件为例,本人在外地一次会议中与某集团高管交流了青岛市引进高端人才相关事项,会后向崂山区区长报告了此事。区长第一时间启动联络机制,快速回应,与对方取得联系,详细介绍相关政策并诚挚发出邀请。普通市民热情主动荐才,政府部门快速响应,形成良好的荐才纳才互动。”黄千文坦言这让他感触极深。
为此,黄千文提交了《关于启动“我向市长荐才”市民伯乐行动 助力青岛创新创业人才引进的提案》,建议由青岛市文明办、青岛市人社局、共青团青岛市委启动“我向市长荐人才”举才荐贤市民大行动计划,设“市民伯乐”奖,鼓励市民踊跃围绕本市发展目标和愿景规划,举荐工业互联网等领域青年英才,相关部门跟进落实,一方面广开聚贤渠道,凝聚全员智慧,形成全民发力、政府服务的“双招双引”新环境;一方面可以营建政府纳才胸怀,城市爱才、用才形象,打造市民、政府共建人才高地的良好生态,擦亮青春之岛、创业之城的城市名片。
市政协委员刘欣梅:
产教融合,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推进产教融合,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是创新创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上会,市政协委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刘欣梅带来的提案是关于助力产教融合、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她表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渠道。专业学位的教育模式以产教融合培养为鲜明特征,是职业性与学术性的高度统一。
2020年9月21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 “强化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2020年9月3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进一步完善发展机制,优化规模结构,夯实支撑条件,全面提高质量,为国家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近年,国家和省级地方政府、高校都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面加大探索步伐和扶持力度。青岛作为副省级地方政府,目前是国家“产教融合的试点市”。当前驻青高校已超过50所,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规模也达到1.5万人以上。随着应用型创新人才需求量的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规模在“十四五”期间将大幅度增加。但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仍存在与学术型研究生趋同的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产教融合不足,企业参与度不够,校企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和激励措施不健全。
针对上述问题,刘欣梅建议,“首先,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科前沿和关键领域人才培养需要以及解决行业企业‘卡脖子’问题的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同时,完善人才需求与就业状况的动态反馈机制,健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调整机制;深化“示范基地”培育建设,企业深度参与培养方案拟定(尤其是学位课程体系)、实践课程建设与精品教材编写,促进研究生培养与行业发展、企业需求的充分融合。最后,建议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丰富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类别与内容,同时,健全产教融合激励措施,发挥骨干企业与引领高校的积极作用,调动双方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