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好声音丨青岛市人大代表张大伟:引得来,留得住,让蓝领人才激活城市创新活力

2021-01-13 22:43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203301)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雪 白菊 李晓哲 徐杰

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四五”青岛市将加强重大创新平台和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构建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创新创业生态,全面建设创业城市,打造长江以北地区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

“一座城市的活力主要是靠年轻人来展现,吸引并留住更多的年轻人才,才能让城市持续地迸发青春与活力。近年来,众多城市的人才政策如同雨后春笋一般涌现。”青岛市人大代表、汉河集团董事长张大伟说,“虽然落户、补贴等利好政策层出不穷,但是对于实体经济而言,需要更多蓝领专业技能人才来转化生产力,因此以实体制造业为主的人才供需匹配尤为必要和迫切。”

张大伟表示,近年来青岛市相继出台领军人才、高端人才、人才创新创业等一系列含金量更高、支持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的政策措施,但对实体制造企业的用人需求,特别是蓝领专业技能人才存在较大差异,大部分以工业为主体的制造业企业无法为引进的技能人才获得实质性政策支持。

张大伟看来,当前蓝领人才引进存在两大问题。

第一,人才认定问题。目前人才认定的各项政策主要依据学历和职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更注重实用性和专业性,学历要求并非第一要求;实体制造业企业中专业领域的蓝领人才,在生产制造和技术创新中发挥核心作用,但由于学历、职称等不符合现有的人才标准,无法享受政府人才政策。

第二,蓝领人才覆盖范围和政策力度问题。目前青岛市蓝领人才仅划分13个重点产业47种工种,相关政策局限人才落户、技能培训、技能鉴定补贴,且个别行业受区域影响未列入工种范围,例如,电线电缆制造工,已列入国家名录,但位列入青岛市名录。对实体制造业企业而言,一方面加大自主培训培养力度,另一方面引进外来高技术人才,这两种方式企业付出较大,而外来的高级蓝领人才的住房、生活、入学等一系列问题,企业只能私下协调解决人才诉求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张大伟建议,“首先,应当树立企业是人才引进主体的意识。企业是对人才最主要和最迫切的需求方,改善专业技能人才的评价标准和政策倾向。对于企业与职业院校、技校展开校企合作,招生即就业,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企业支出给予补贴,对吸纳就业的给予企业入职三年内的保险补贴和岗位培养补贴。其次,出台面向实体制造业企业的‘蓝领计划’。在当前人才体制和政策环境下,增加支持引进集聚适用性关键人才政策,建议放宽无高等学历(大专以上)、无中级职称或技能证书等级偏低者,但具有高水平实操技能的专业型人才的落户限制,不断提升实体制造业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助推企业科技创新。第三,普惠‘首席技师’‘工匠’制度,让企业都有自己的‘首席’、自己的‘工匠’,树立榜样,政府鼓励宣传报道,让传统行业、传统手艺得到传承。同时,可以在义务教育阶段引入职业教育理念,做到因材施教。最后,建设有青岛特色的蓝领公寓,为本市双招双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