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好声音丨市政协委员李培学:双循环驱动,做大做强实体经济

2021-01-14 18:43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35814)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笑笑 肖玲玲 王丽平

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面对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青岛应找准自己的位置及优势所在,利用国际国内创新资源双循环驱动,加快培育更高水平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体系和更广阔的国内外市场体系,做大做强青岛市实体经济。”市政协委员、山东三迪时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培学表示。

市政协委员、山东三迪时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培学

强化创新驱动,解决“卡脖子”问题

李培学表示,青岛市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已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完备的工业体系,制造业涵盖31个行业大类,家电、汽车、石化等产业链的产值都超过千亿元。装备制造业是青岛工业的第一支柱,2016-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以上,2019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3159.9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26.9%,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560家。轨道交通装备、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装备、航空装备、机器人等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壮大。

“但是,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科技型企业在企业规模、产业发展、创新创业生态营造等方面与同类城市相比仍存在差距。”李培学坦言,目前青岛市获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382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497家、隐形冠军企业79家、独角兽企业6家,总体数量偏少,且绝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单体规模较小、竞争力较弱,高新技术企业质量不高。因此,青岛市做大做强实体经济,要强化创新驱动作用,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创新资源,提升供给体系的创新力和关联性,解决各类“卡脖子”和瓶颈问题。“尤其是对国际创新资源,不能只是简单利用,要提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用好海外创新人才和科技成果,最终推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发挥“双节点”作用,吸引全球创新资源

那具体该怎么做呢?在李培学提交的提案《国际国内创新资源驱动,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中,他指出青岛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是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把握主动地位的关键。“青岛市做大做强实体经济,要高度重视、密切关注科技创新在对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升级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发展5G、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3D打印等先进适用技术,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引导传统制造企业、中小型企业改变传统制造思维,充分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勇于接受新技术、新模式来助力企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同时,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支持科技创新。“核心技术决定核心竞争力,要高度重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推动建立支持实体经济产业发展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他建议政府各部门充分利用现有政策渠道,加大对科技创新的产业化投入,引导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向实体经济领域倾斜,鼓励更多资本进入实体经济中去。大力支持服务型平台建设,鼓励服务型、平台型企业发展,积极推动中小企业接入平台,通过上下游聚合的各类资源,实现制造能力的在线发布、协同和交易。加快构建开放式生产组织体系,形成全产业链的完整的产业闭合生态圈。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在开放条件下促进科技能力提升。“青岛作为东向日韩、西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具有‘联动陆海、互济东西’的‘双节点’作用,完全可以深化和沿线国家合作,吸引全球创新资源到青岛。”

另外,创新驱动最终取决于人才和教育。要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全社会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