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追热点 | 发挥海洋优势 加快迈向“活力海洋之都”

2022-04-15 06:19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10707)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李晓哲 徐杰 刘笑笑 王丽平

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加快迈向“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的城市愿景,并把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作为“六个城市定位”之一,将青岛的海洋发展摆在前所未有的位置,凸显出青岛市在谋划发展大局时对海洋优势与特色的重要考量。青岛如何在海洋上做更大的文章?在今年的市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纷纷为青岛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加快迈向“活力海洋之都”建言献策。

曹西华代表:

在海洋成果和产业化中间找到可行路径

青岛经略海洋的力度不断加大,这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曹西华代表身在行业中的感受。“青岛在海洋发展领域具有基础性优势。青岛市在面临新发展要求的同时,也面临着经略海洋的力度和标准的提升。”

曹西华说,刚刚结束的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提出建设5个海洋中心,其中包括打造全球海洋生态示范中心,这说明青岛市在经略海洋上的信心和决心,也能看出其政策制定的全局性、系统性,令人振奋。

此次当选市人大代表,曹西华积极调研,与很多一线的科研工作者交流,并向青岛市咨询了相关情况,对于经略海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他说,青岛是一个海洋研究重镇,在海洋科技成果方面有大量的积累,海洋研究单位数量也比较多,水平在国内也是名列前茅的。利用好这些资源成为当务之急。

传统科研力量方面,青岛汇聚了中国科学院海洋所、中国海洋大学等单位;现在又根据国家创新发展需求,成立了试点国家海洋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中心,力求捅破从海洋科研成果到产业体系转化过程中的这层“窗户纸”,找到可行路径。

在调研中,曹西华也能感受到青岛在这方面的不断努力。他了解到,目前相关部门正针对科技成果转化制定更优化的方案。“不论是从一线工作者,还是管理职能部门,都意识到我们的优势,但是优势转化成生产力可能还有一些工作要做。这将是代表们在这次人代会上重点讨论的问题之一。”

而青岛要在全国层面上突出海洋中心地位,更需要多方的努力。曹西华介绍,着眼青岛在全国海洋发展中的带动作用提升,相关单位都在努力。比如把中科院系统内部涉海的13家单位集中在一块,成立了海洋大科学中心,就是为解决国家涉海的重大问题而设。再比如中国海洋大学三亚研究院,是中国海洋大学在教育和科研工作中辐射到了我国的南疆,这也是青岛海洋科技发展对全国的一个辐射。

“我们单位本身坐落于青岛,对青岛发展海洋的紧迫性和压力感同身受。因为科技发展还是有竞争存在的,别人发展得快就相当于我们的退步。”他说,当前青岛的这几家涉海单位也在积极协调,期望达成进一步融合发展,强强联合,以突出青岛在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引领。

结合自身从事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研究这一领域,曹西华认为同样大有可为。“我本人做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的举措。这一点上,我们有一些很好的研究成果,下一步希望尽快把这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尽可能实现产业化发展。”他以“近海赤潮灾害应急处置关键技术与方法”为例,他们团队这个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的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并走出国门在很多国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他认为,这项技术需要相关部门的助力,推动其产业化,将更有助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谷克超代表:

强化域内链式合作,实现船海产业优势发展和领先发展

青岛始终把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并将西海岸新区、蓝谷作为“双核”引领地位加以强化,奋力建设国内领先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其中,大力发展船舶与海工装备现代海洋产业集群,被作为建设全球现代海洋产业中心的重要内容。对此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谷克超代表提出了加快推动建立省域、市域船海产业链的建议,助推青岛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多方位、多层级发展。

谷克超说,山东省作为拥有长海岸线优势的省份,蓝色海洋经济发展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青岛市作为山东省的经济发展龙头,区位优势明显,理应在船海产业政策、模式、方案等方面率先进行探索、尝试,以增强域内船海产业整体竞争力为目标,以船海领域企业中长期合作风险共担为抓手,立足多要素参与正和策略,凝聚域内航运企业、船舶造修企业、材料设备制造企业、服务企业、政府监管部门的共识,形成专有技术共享、效益均衡、长期共生的稳定合作关系,逐步实现船海产业优势发展和领先发展。

根据相应船海产品特点,谷克超建议,采取多条产业链形式推动合作,促进这一产业优势发展和领先发展。主要包括“航运企业+造修船企业+设计研究企业+船级社”产业链条,“航运企业+造船企业+材料企业(钢板、型材、管材、电缆、内装板、敷料、岩棉等)”产业链条,“航运企业+造船企业+配套设备企业(主机、发电机组、甲板机械、配电设备、锅炉、空调、机舱泵、环保设备等)”产业链条,“航运企业+造船企业+舾装件企业(管件、铁舾件等)”产业链条,以及“造船企业+制造工艺装备企业”产业链条。

形成多链条协同推进,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他建议政府从税收、补贴、扶持等角度对域内产业链企业的合作予以针对性支持。

同时,航运企业应坚持同等条件下船海产品优先选择域内企业设计、建造、修理;造修船企业给予域内航运企业优先待遇,并优先选择域内材料及配套产品企业合作;材料及配套产品、工艺装备制造企业给予域内造修船企业优先待遇。

青岛市在产业推动上提出要实施“链长制”。对此,谷克超认为,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的产业链打造同样应设置链长,负责召集、协调行业内优势资源,如国内、国际高等院校、研究设计机构、船级社、船海企业专家等服务链内企业聚智发展,打造绿色、经济、和谐的引领船型,提高产业竞争力,拉动产业集群式发展。

温琦代表:

提升青岛海洋生态预警监测能力

青岛有着漫长的海岸线,海洋生态资源丰富。可近年来,浒苔来袭、胶州湾海星呈现暴发式增长等海洋生态灾害,给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带来了困扰。而这也引起了青岛海研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温琦代表的关注。如何进一步提升海洋生态灾害预警监测能力?带着这份思索,温琦今年参会带来了相关建议。

温琦分析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海洋资源多样化开发,人类海上活动越发频繁、类型日趋多样化,陆源排污和海洋捕捞等人为干扰,对海洋生态系统生境和群落结构造成不同程度的压力,部分区域的海洋生态系统仍然处于受损状态。

“目前,生态灾害预警服务水平与沿海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生态灾害缺乏受损状况及变化趋势的分析,海洋灾害预警服务能力亟待提高,海洋生态预警监测科技水平亟待增强。”温琦称,目前我国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主要由政府部门组织实施,普遍存在监测任务重、工作量大以及人员相对短缺等亟需解决的问题,而且传统调查监控手段效率较低,缺乏无人化监测平台等最新发展的监测手段。

对此,他建议,应加快论证新形势下的海岸带生态预警监测方法,进一步探索政府购买数据信息和智能化设备服务相结合的新模式,积极引导有资质、有能力的相关企事业单位,参与生态预警监测工作,促进青岛市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取得全面提升。

同时,应加快发展无人化监测平台建设,青岛市率先开展无人化监测预警监测试点示范建设,引入无人船、水下机器人等新技术和新设备,实现以点带面,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多参数、长期、实时监测网,有效连续地获取海洋长时间序列综合参数,扩大海域的监测面积,增强应对突发生态灾害的能力。

刘康委员:

打造国家深远海综合开发示范城市

为抢占国际海洋开发制高点,深远海开发成为沿海省市海洋经济转型发展的热点。

青岛市作为国际知名的海洋科技城,拥有国内唯一的国家深海基地和国内首个深远海绿色养殖示范区,是名副其实的深远海开发领军城市。

山东社会科学院海洋经济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刘康委员说,青岛深远海开发产业链加快构建,深远海装备制造取得产业化突破,深远海养殖、远海风电开发也开始起步,深远海科技创新平台国内领先,具备创建国家深远海开发综合示范城市的优势条件,引领国家深远海开发重任责无旁贷。

不过目前青岛在深远海开发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深远海开发缺乏系统设计,功能定位不清晰。”刘康说,深远海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青岛多个深远海平台建设齐头并进,但缺乏系统设计和整体考虑。国家深远海开发战略保障基地、国家深海基地、国家深远海养殖示范区等重大平台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重复投资、重复建设问题时有发生。

“关键技术支撑能力不足,产业化发展滞后;深远海开发配套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存在与资源利用冲突的问题。”刘康说这些都成为制约深远海开发的问题。

“我们应明确目标定位,争创国家深远海综合开发示范城市。”刘康说,瞄准国际深远海开发前沿,系统研判青岛深远海开发的基础优势与未来导向,确立青岛深远海开发战略定位与阶段目标,逐次启动国家海洋权益与海防安全保障中心、国家深远海装备技术研发中心、国家深远海产业培育中心和国家深远海开发服务保障中心建设,在国内率先创建国家深远海综合开发示范城市。

刘康指出,要依托市委海洋委或市发改委,成立青岛深远海开发协调工作组。调整优化西海岸新区、蓝色硅谷、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功能区深远海功能定位,建立统一的深远海开发立项审批制度、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重大科技攻关与产业化项目政产学研协同组织机制。

此外,争取科技部与省政府支持,依托中国深远海开发集团建设,设立深远海开发重大工程专项基金,以项目集聚国内外深远海科技创新资源,组建青岛深远海装备技术研发中心、深远海工程技术应用中心及深远海专业服务保障中心等深远海应用技术创新平台,打造开放型的深远海技术创新共同体,同时,全面提升青岛深远海装备保障能力。

此外,刘康指出,还要加快培育深远海产业链。“依托西海岸国家级新区的政策优势,争取国家深远海开发政策创新试点,探索建立深远海海域使用审批、装备认证、投融资担保、行业保险等新规制。”刘康说,争取设立青岛深远海开发政府引导基金,吸引各类风险基金与社会资本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建立面向产业化的深远海开发投融资体系,加快培育深远海产业链,打造国家深远海综合开发示范城市,为青岛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增加新的城市品牌。

尹宝昌委员:

实现现代化“全域型”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

作为解决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的“金钥匙”,海洋牧场建设是转变海洋渔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探索,也是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海洋牧场建设,是青岛加快建设“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的重要推力。在青岛老尹家海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宝昌委员看来,发展海洋牧场,不仅能有效养护海洋生物资源、改善海域生态环境,还能提供更多优质安全的水产品,推动养殖升级、捕捞转型、加工提升、三产融合,有效延伸产业链条,推动海洋渔业向绿色、协调、可持续方向发展。为此,他建议持续高质量建设海洋牧场,加大生态“蓝色粮仓”的打造力度。

尹宝昌说,青岛海洋牧场建设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目前,全市在建海洋牧场23处,其中16处被评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占全国总量的1/9,打造出了可供全国推广的“青岛样板”。他建议,青岛应继续加强对海洋牧场建设的政策支持及资金支持,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长效投入机制,按照“谁投资、谁负责、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生态补偿资金、金融资本以及其他社会资本参与海洋牧场建设,推动海洋牧场规模化发展。同时,充分发挥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的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推广实用技术和成功经验,带动海洋牧场全面健康发展。加强海洋牧场后续管理监测,确保海洋渔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要积极推进海洋牧场与风力发电、光伏发电、波浪发电、休闲垂钓、生态旅游等融合发展,打造三产融合、渔能融合、渔旅融合等发展模式,实现现代化“全域型”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

在高质量建设海洋牧场的同时,尹宝昌也为如何做强叫响岛城渔业品牌积极建言献策。他建议,青岛加强渔业品牌创建,规范技术规程和标准,强化绿色、有机认证保护。做大做强本地领军企业,培育一批渔业生产加工的领军企业,推动青岛渔业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形成下游产业对上游产业的推动,扶持企业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模块化发展,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国家相关标准制定,提升品牌产品“含金量”和市场竞争力。

“可喜的是,目前‘青岛对虾’‘青岛梭子蟹’‘青岛鲍鱼’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相继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核准注册,成为首批冠以‘青岛’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水产品品牌。”尹宝昌说,青岛可推行“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的双品牌战略,培育打造一批“青岛海产品”知名企业商标品牌,并结合各类旅游品牌宣传和各类展会大力营销、宣传、推介“青岛海产品”品牌,提高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孙苒博委员:

推动海洋产业集群化发展,激活海洋经济新动能

“当下,青岛市海洋经济最大的短板是产业小而散,推动海洋产业从集聚向集群发展,是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着眼点。”青岛汇瀚森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孙苒博委员建议立足海洋产业发展,以推动海洋产业集群化发展为核心,打出一套强优势、补短板的“组合拳”,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海洋科技创新为动力,集聚发展要素,加快形成规模效益和“港、产、城”相融合的城市骨架,为推动青岛海洋产业发展,激活海洋经济提供有力支撑。

“打造产业集群,实现海洋经济跨越发展。”孙苒博说,凭借青岛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扎实的海洋研究与技术产业基础,以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打造重点项目试验点,形成以海洋生物医药、海洋高端装备、海洋设备制造、海洋交通运输等为主的千亿级海洋产业集群。此外,以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和海洋金融业为核心,占领未来产业制高点,通过产业链协同创新和产业孵化集聚创新,加快青岛海洋产业集群化发展步伐。

孙苒博认为要以海洋科技创新提升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大力推动海洋科技创新,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标准制定、产能合作、市场拓展、人才服务等方面,全链条地构建起国内外涉“海”资源连接、组合、交互、创新的各种新型载体和独特平台,增强海洋创新发展新动能。立足青岛海洋研究优势,依托综合性大学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研发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促进海洋渔业、海洋船舶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构建起链式布局、优势互补、协同创新、集聚转化的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

“同时还要引导海洋产业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接。”孙苒博说,要积极引导海洋产业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接,促进高新技术驱动企业获得资本支持,同时可以探索建立“园区+基金”专业运营机制,加快青岛海洋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的同时,培育孵化一批海洋创新型企业。在科技创新高度、产业融合深度与辐射带动广度上发挥优势作用,努力打造沿海重要中心城市,立足于青岛海洋优势特色推动海洋产业集群化发展,打造充满活力的沿海经济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