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青岛|文化山东,走进琅琊,千古名山,人文荟萃——专家新解徐福东渡,琅琊之谜仍待揭秘

2022-05-29 23:12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96163) 扫描到手机

□文/图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张文艳(署名除外)

依海而生,向海而兴。

青岛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用丰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气息孕育了历史悠久的海洋文化。“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自本期起,我们开启挖掘海洋文化之旅,采访权威专家,再访历史遗迹,从多方位、多角度,穿越古今,重新认识海洋的魅力。

第一站,抵达琅琊台。

再登琅琊山,与以往感受已大不相同。

几年来,不止一次写过关于琅琊的文章,也亲眼目睹考古历程。考古的新发现,让这座帝王将相争相登临的人文圣地,越来越接近历史的真相。近两日,半岛全媒体记者专访了中国徐福会副会长、琅琊暨徐福研究会会长钟安利,并跟随琅琊台风景区副经理肖常会再登琅琊山,又一次重新了解琅琊台,全新解读秦始皇与徐福的故事。

那山

历史悠久记载多

人文荟萃有回响

唐朝开元年间,进士熊曜趁天未大亮,向琅琊山顶进发。183.4米的海拔,不高。不远处,太阳缓缓升起,仿佛从海底生出,红光逐渐覆盖了大海,波涛翻滚,气势磅礴。如此壮丽的景象把熊曜彻底折服了。他挥笔写下《登琅琊台观日赋》:“秦东之门,天地一空。直见晓日,生于海中。赤光射浪,如沸如铄……”

未能见到熊进士描绘的日出景象,但每次登临山顶,都会被青山绿树、碧海蓝天的景象所震撼。

琅琊台风景区副经理肖常会带领半岛全媒体记者走访景点遗迹,边走边聊。琅琊台一名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东经》:“琅琊台在渤海间,琅琊之东。”《史记·秦始皇本纪》索引中有:“盖海畔有山,形如台,在琅琊,故曰琅琊台。”三面环海,一面与陆地接壤。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早在数千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的痕迹。

潮涨潮落间,岁月流动。

时间来到西周初期,姜太公姜子牙被封到齐国,“因其俗,简其礼”,作“八神”之祭。“姜太公在齐国境内封立了八位神主,其中最后一位神主的名字叫‘四时主’,是主宰春、夏、秋、冬四季的神,掌管风调雨顺和农业丰收,供奉和祭祀地就是当时的琅琊山顶”,肖常会说。随着齐国日渐强盛,琅琊也凭借渔盐之利,发展为“齐东境上邑”,春秋霸主的齐桓公及齐景公曾巡游至此,且“巡游少海六月不归”。

顺着台阶一路前行,眼前一栋暗红色二层小楼,登上高台,一片辽阔。台东、台西社区整齐地排列山下,海面上,因风浪较大,船只不多,斋堂岛和灵山岛清晰地显露出来,红瓦、蓝天、绿岛,如临仙境。这就是望越楼。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消灭吴王夫差以后,为北上称霸,迁都琅琊,在琅琊山上起观台,以望东海,并号令秦、晋、齐、楚四国诸侯歃血为盟,共同尊辅周室。然而,远离家乡绍兴,越王勾践常常思念故土,“于是他经常登上这个楼阁,向南眺望越国,怀念家乡”。

200多年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其中有一郡叫琅琊郡。

“当时的郡置就在西海岸新区琅琊镇夏河城,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十年当中,举行过五次大规模的巡游,其中三次登临琅琊台,时间分别是公元前219年,公元前218年和公元前210年,他从内陆迁来了三万户老百姓,免除他们12年的赋税,让他们重新夯筑琅琊台,并先后两次派遣徐福从琅琊台下的琅琊港起航,东渡入海。此后秦二世胡亥、汉武帝、汉宣帝、汉明帝,都曾巡游过琅琊台”,讲述琅琊台的历史,肖常会滔滔不绝,他是台西人,从小就在琅琊山下长大,景区的一草一木他都非常熟悉。在他的带领下,半岛全媒体记者顺利找到了所有佐证这些记载或者说法的遗迹。在琅琊台顶东侧,廊亭式建筑内,有橱窗式的半壁亭保护着削直的土层面。这里就是夯土层,每层厚约6厘米,夯筑纹理十分清楚,足以证明,当时的百姓曾经奉命夯实琅琊台。还有根据有关志书上记载设计建造的秦琅琊台刻石复制品,向游客展示的不仅仅是秦始皇的治国方略,还有秦朝文字。“琅琊台刻石的原件现在保存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保存了13行86个字,存字最多,堪称国宝”,肖常会说。

那人 

史籍再解有新说

 东渡不仅为求药

时间来到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第二次出巡。

当他“南登琅琊”时,一下子就被这里的景色吸引了,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注时指出,始皇帝登琅琊时:“大乐之,乐琅琊之风景也。”一句话还原了秦始皇当时惊诧的表情和赞叹之声。“乃徙黔首三万户于琅琊台下,复十二岁。作琅琊台,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史记·秦始皇本纪》)。黔首指的是平民,三万户至少相当于15万人左右,如此大规模的迁徙在当时可谓轰动一时。秦始皇留居三个月,夷平旧台另筑新台,建造了除函谷关外唯一的行宫——琅琊台行宫,并刊石立碑,建“四时主祠”,行礼祭祀,于台下修御路三条。要知道,秦始皇五次出巡平均每次也就五六个月,短的两三个月,长的不到一年,在琅琊驻留三个月,可见秦始皇对琅琊的偏爱。

其实,在东巡途中,秦始皇一直有个愿望,那就是求得长生不老药。

方士徐福适时出现。“徐福是琅琊人”,站在徐福殿前,肖常会说。对于徐福的家乡曾经有过很多争议(不少人认为是烟台人),对此钟安利会长提出过自己的建议,他告诉半岛全媒体记者,徐福作为方士,是不便于向人们透露自己的出身地的,但他长期居住的地方应该离琅琊台不远。因为他已经多次考察过琅琊台,并曾在这里修行过。而徐福殿的旧址,被考证为明清时期的海神庙,海神庙的旧址应该就是徐福曾经修行过的地方。

徐福的一则上书,给了秦始皇希望: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从山上可以采到长生不老药。这则上书正中秦始皇下怀,在他登芝罘岛时,就似乎见过此种仙境:辽阔的海面上,山川、楼阁若隐若现,极目远眺,蔚为壮观,那令人震撼的景色莫不是徐福所说的仙山?于是,秦始皇按照徐福的要求,派他带数千名童男、童女出海求取仙药。秦始皇踌躇满志,以为终于可以得偿所愿,结果等来的是徐福空手而归。在记载中,徐福自称见到了海神,与海神对话,表示礼物太薄,不能给予仙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再来琅琊,徐福连年航海,耗费巨资,却没能实现秦始皇的愿望,惶恐不安,便上书称:“蓬莱仙山,确有仙药,但遇到大蛟鱼阻拦,所以不能到达。请派弓箭手一同前往,用连弩击之。”

琅琊山上的群雕像还原的就是徐福上书的情景。14尊雕像,中间是秦始皇,身旁是大臣和侍从,定格的画面,一面是被簇拥着指点江山的皇帝,一面是形单影只弯腰上奏的徐福。也就是这一次,秦始皇亲自带领武士,护送徐福从琅琊港登船起航。秦始皇再也没有等来徐福,因为他中途病死于沙丘,而徐福则留在了日本。

虽对徐福出海的次数或者所带的童男童女数量,业界有不同的说法,但关于秦始皇与徐福的关系,多以“受骗者”和“施骗者”来描述。对此,钟安利会长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西海岸新区山川路1号,青岛琅耶陶瓷博物馆,致力于琅琊研究数十年,钟安利会长对徐福和琅琊的记载信手拈来。“我不同意说徐福是个骗子,秦始皇是何许人也?他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帝王,精明强干,兼并六国,雄视天下。如果说徐福欺骗他,有一次不应该有第二次。而且秦始皇知道自己会死,所以才修建陵墓。他自称始皇帝,就是想让后代为二世、三世,代代流传”。

那事 

徐福筹备十春秋

 始皇派遣有所图?

“秦始皇派遣徐福东渡应该是另有目标”,安静的博物馆里,钟安利会长告诉半岛全媒体记者。

无论是烧制的瓷器,还是收藏的山石,多与琅琊元素有关,钟会长熟谙琅琊文化,也深爱这片孕育自然人文的土地。

钟安利会长说,徐福是一名方士,方士不同于人们所认识的仙道人物,而是博学多才,通晓医学、武术、天文、航海等各方面的知识,在当时,泛海东渡,是一件高科技含量的航海大事件。所以,与许多人的看法不同,他的观点代表了另一部分徐福研究者:“徐福东渡并非一件简单的事,先说召集3000童男女,需要选取聪明伶俐的,这就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还要带走大量的士兵、百工和五谷种子。士兵要掌握先进的作战理念、技能和武器,百工则除了农耕外,还有冶炼、制作、交通、医药、酿造等各个领域的工匠,也需要耗费时间”。更重要的是,出海远渡,需要准备先进的船只,同时还必须具备足够的航海经验和航海技术,这一切都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前前后后耗费了十年。

公元前210年,良辰吉日。琅琊港口,观者云集。

辞别父老乡亲,徐福心中定有不舍。此去路途遥远,海浪无情,不知何时归来。船上,精心挑选的童男童女,以及士兵、百工,数千人分布在多个船只上。一张张兴奋而又恋恋不舍的面孔,向岸上的亲人们挥手告别。谁又能想到,此去竟是永别!

秦始皇一路护送徐福到芝罘,射杀了大蛟鱼,了却了心中的不安。其实,起初徐福请求善射者帮忙的时候,秦始皇没有立刻答应。谁想,当晚他就“梦到与海神战,醒后请博士占梦,博士说必须除去恶神,才能到达神山,取得神药”,秦始皇这才信以为真,挑选了弓箭手护送徐福出航。

在芝罘,徐福行大礼,辞别秦始皇。相信,他们的眼里有对彼此的期望和信任。徐福此行,既肩负着寻找长生不老药的任务,也承载着秦始皇“开疆拓土的愿望”,海市蜃楼给了他仙山的遐想,而遥远的东方,隐约可见的岛屿,也是他扩展疆域,或者联络海外的目标。

琅琊台风景区提供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琅琊刻石上的颂词,书写着秦始皇的气魄,“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对开疆拓土的渴望和追求,正是有了这样的铺垫,才有徐福东渡的结果。所以,我认为,徐福东渡,史记上是他们二人存在着的某种默契”,钟安利会长说,如果这个猜测成立的话,那么秦始皇的目标就是开拓国土,或者是与邻国沟通交流,徐福是目标的执行者。

只是,意外发生了。

秦始皇死在了第五次东巡的路上,秦朝的疆域没能扩大;而徐福也杳无音讯,再没有回来。

徐福去了哪里?目前说法不一,有人认为他死在了半路上,更多的人认为他东渡到了日本。钟安利赞同后者,他说:“徐福从蓬莱岛到长山列岛,再到辽东半岛,再到朝鲜半岛,再到济州岛,最后进入日本列岛。一有风浪,船队就会停下来,靠岸补给,然后再继续。”

“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徐福没有找到仙境,但找到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土地。

一次大规模的冒险,带去的是先进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徐福比郑和下西洋早了一千多年”,钟安利动情地说,“他带出去的工匠们又是各行精英,他们所掌握的先进技术,不仅充分保障了徐福团队的海外生存,还为所到之处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因此日本能够从刀耕火种的绳文时代,迅速发展到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弥生时代,徐福功不可没。而童男童女也是精挑细选并经过训练的,还有五谷种子,从人到物到技术,都为发展打好了基础”。

可以说,徐福是中、日、韩人民友好交往的开拓者。

那港 

帝王君主港口兴

琅琊之谜待解开

研究琅琊台近半个世纪,钟安利对这里的山川、大海、居民和岛屿都有深厚的感情,他认为琅琊台乃至西海岸新区山海兼备,古今并存,正是海洋孕育了人类的文明,“我们都说向海而生,因为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和海是紧密相关的”。

在他看来,琅琊台有三个特点:一个是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众多;一个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结合;并且还有过许多未解之谜,包括自然之谜和人文之谜,“这些特点在其他景点都不多见”。

那么,琅琊台曾有过哪些未解之谜呢?

鲸鱼撞滩。据钟会长说,琅琊海域经常会有鲸鱼群出现,“1995年7月29号就撞上来一条抹香鲸,重达12吨,后来做成了标本。青岛水族馆的抹香鲸标本也是撞滩在琅琊海边后,送过去的”,他分析说,这与生物链有关,“因为这一带海水清净,不被打扰,所以浮游生物多,导致小鱼小虾也就多,鱼群一多,自然就吸引了鲸鱼”。徐福上书秦始皇有大鱼挡路,应是与此有关。

另外,当地还有一个奇观便是海浪打在树梢上。海边长树,令人惊叹。“我们这地方庄稼和树都长在海边上,古人都觉得这是风水宝地,海水里可以长庄稼,其实庄稼和树不是海水里长出来的,它们的根吸收的是地下的淡水,老百姓在海边打井,打下去出来就是甜水,海浪上来以后淹了,退潮以后水还是甜的,这是独特的地质结构形成的”。

琅琊台有待发掘的人文之谜还有很多,我们前面提到的越王勾践迁都,都城的具体地点在哪里?秦始皇滞留三月,这三个月的行宫在哪里?大队人马驻扎在哪里?以及齐景公、汉武帝等帝王们的行宫都在何处?这些谜团都待考古发掘解开。目前,地下管道、地漏、秦代瓦当、地基、道路等的考古发现,都在一步步向历史的真相接近。

除了帝王君主,文人名士也纷纷登临琅琊台,留下了碑碣、石刻、诗篇,这里已经不只是中国书法艺术研究的宝库,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而琅琊港也作为中国古代大港,为海上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据《千古琅琊台之人文荟萃下的琅琊文化》中提到,当时,琅琊港海域十分广阔,它的中心口岸介于胡家山嘴和董家口嘴之间,也包括了附近的唐岛湾、灵山湾、古镇口湾、龙湾、斋堂水道和棋子湾等广阔区域。当时齐国和吴国都是历史上的海上军事强国,拥有那个年代庞大的舰队和一定规模的海港,两国海上战事在客观上也刺激了港口和航海事业的发展以及古海港经济文化的形成。唐时主要是南北通商,琅琊的鱼盐可以源源不断地运往南方的宁波、福州海港,南方的丝绸、陶瓷、竹具等成批地运往琅琊。南方过来的商客多住在琅琊海滨,每逢重大节日都纷纷向房东送礼进贡,至今还留下了“贡口”“陈家贡”“肖家贡”等村名。到了宋代,琅琊港为山东与高丽通商的重要港口,元代,“海运漕粮至琅琊以供京都”,琅琊港为南北水运“皇粮”的重要枢纽。海上交通的繁荣发展,给这里带来了人流、物流和财流,使琅琊地区的经济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

历史被埋藏于地下,终有一天会大白天下,浩瀚如海、灿若繁星的琅琊文化,将会更绚丽、更自豪地站立在海洋文明的舞台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