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骑士”火出圈背后:转型升级中的“摩托之城”
8月21日,重庆北碚区歇马街道虎头村突发山火,灭火器、矿泉水等物资却难以通过陡峭的山势运送到一线,两轮的摩托车成了最便利的工具。一经号召,重庆各地的摩友们自发赶到山火现场,摩托车发动机的轰鸣声在山间呼啸,物资被顺利送达灭火一线。从白天到黑夜,摩托车手们向着山火逆行。
其实,摩托车文化依托重庆摩托车产业发展基础,在山城的发展源远流长。从1979年以军工起家的嘉陵造出中国首辆民用摩托车CJ50起,重庆摩托制造业开始崭露头角,到现在被纳入“重庆市支柱产业”名目。重庆摩托制造业成为了重庆工业制造业领域不可或缺的一环。
出圈的重庆摩托车骑手
什么是摩托车手的“骑士精神”?炸街?还是耍酷?其实这些都不是,重庆山火发生后,无数在山火中逆行运送物资的摩托车手诠释了真正的骑士精神。
重庆,又名山城,一座在山间拔地而起的大都市,道路在山间蜿蜒盘旋起伏,因此重庆也有了一个“8D魔幻都市”的称号。路窄、山高、弯急……复杂的地形让摩托车成了重庆人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
让人没想到的是,摩托车作为重庆人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在这个“火热”的夏天出了圈。8月21日晚上,重庆市北碚区临近缙云山的虎头村突发山火,加之连日的高晴,山火蔓延得很快,一度威胁到缙云山国家森林公园。如果不采取措施,这座被称为重庆人的后花园将毁于一旦。
起伏的地形却让救火更加艰难,起火点在山上,交通不便,灭火器、矿泉水等物资难以运送到灭火的一线。在缙云山歇马镇一侧,从城市主干道到山脚,有一条将近两公里长的乡道可以抵达,但这条路却狭窄到无法错车,如果大型车辆进入,将堵塞交通;而从山脚到灭火一线,地势陡峭,只有林间小路可以通行,最陡可以达到60度,而且这一段距离有七八公里,用人力运送物资也不现实。
怎么办?物资到不了灭火一线,还怎么灭火?有人提出,摩托车可以在这条路上通行。消息一经发布,重庆本地的摩托车手们便纷纷骑着爱车赶到现场。外号“龙麻子”的龙杰就是其中之一。
龙杰是重庆璧山人,平日的工作是一名外卖骑手,爱好越野摩托车多年,还是当地越野车队的一员,编号81。北碚发生山火后,龙杰就赶到歇马街道的现场做了一名运送物资的志愿者,把物资从市区运到山脚下的物资集散点。当他听到灭火一线有人没有吃饭时,便毫不犹豫将战场从乡道转移到山间的泥路上。
得知越野摩托车可以帮忙运送物资后,重庆当地越来越多的骑手骑着越野摩托车向物资点集结,其他地区如渝北、江北等各区的摩友纷纷响应加入了摩托车大军。连续进山运送物资10个多小时,龙杰中暑了,停下摩托车,趴在车上不停呕吐。这一幕被同伴拍下,视频发到了网上,点击量暴增,龙杰“火”了,与龙杰一起的摩托骑手们也“火”了。
网友盛赞北碚山火中逆行的摩托车手们是“山城骑士”。他们中有的是外卖员,平日里在骑着电瓶车,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里穿行;有的是老师,单纯喜欢摩托车这样方便快捷的出行方式……在山火扑救现场,摩托车手们不分职业不分性别,挺身而出,前赴后继,“火”出了圈。
摩托车制造之都
从“炸街耍酷”到“山城骑士”的出圈,山火逆行的“骑士”让大家对于“鬼火少年”的印象大有改观。其实摩托车文化,依托重庆摩托车制造产业早已在重庆发展超过40年。
21世纪80年代,随着国家战略重心向国民经济建设转移,军工任务和订单大幅减少,兵工企业们面临着“军转民”的重大抉择。1978年,以军工起家的嘉陵,主动请缨,要求承接四川省委有关民用摩托车的研制任务,摩托车就是嘉陵的“第二次创业”。
嘉陵“第二次创业”相当成功,1979年国庆前夕,型号为嘉陵CJ50的摩托车下线,这也是中国的第一辆民用摩托车。当时,为了在消费能力尚弱的国内打开销量,嘉陵机器厂从1980年代起,就开始培养“嘉陵摩托车经济联合体”,以降低生产成本,一大批围绕嘉陵摩托生存的摩托车配套厂由此而生。
1983年,嘉陵摩托车产销量首次突破10万辆,1985年突破20万辆,1993年突破50万辆,到了1995年,嘉陵集团摩托车产销量达110.85万辆,销售收入达46.53亿元,利税总额突破10亿元,成为中国摩托车行业产销量首家突破100万辆大关的企业。
随着改革开放红利飞入千家万户,摩托车市场日渐扩大,隆鑫、宗申、轰达(力帆的前身)等摩托车企业也相继崛起,2001年,力帆摩托产量突破70万辆,隆鑫产量接近60万辆,宗申超过57万辆,在当年的中国摩托车企业产量榜上,三者分列3、4、6位。
纵观重庆摩托车产业发展历程,从引进日本技术品牌,到现在形成了整车、关键零部件配套的研发、生产、国内外贸易等完整产业链和产业集群。2003年前后,重庆年产摩托整车1000余万台,是全国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出口基地,占据国内市场40%以上的份额。“重庆造”摩托车也成为中国摩托车制造的领头羊。
2008年,重庆摩托车产业达到高峰时期,整车年产销达到1100余万台、发动机(含通机)达2000余万台、产值约1700亿元、从业人员超过15万人,对重庆工业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成为了重庆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转型升级中的“摩托之城”
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随着“禁摩令”政策的实施,摩托车产业日渐式微,曾经的摩托制造之都重庆尤为明显。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重庆摩托车行业的生产和销售不断下滑,全市摩托车产量自2008年的最高产量1100万辆下降至2018年389万辆,只有高峰期的1/3左右。
究其原因,重庆市汽摩协会党支部书记李章万在接受重庆日报采访时认为,重庆摩托车行业产品结构较为单一,生产的主要车型90%以上为小排量跨骑车和弯梁车。这是重庆摩托车行业传统的拳头产品,但随着近几年消费需求的多元化,以及电动车和低速四轮车的冲击,“重庆造”的主流车型摩托车作为生产工具的市场极度萎缩。
除了产品结构调整没有抓住市场变化的机会外,产品质量问题也成为制约重庆摩托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李章万认为,重庆摩托车产品的可靠性差、耐久性低等问题尤为突出,是失去原有市场的主要原因。
2019年5月,摩托车产业首次纳入了“重庆市支柱产业”名目,与重庆市的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一起公布了工业增加值增速。这在业界看来,这意味着政府对摩托车产业的重视。在2020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将摩托车产业作为推动支柱产业迭代升级的重要领域,并提出重点发展电动摩托车、踏板车、中大排量摩托车,推动雅迪高端电动摩托车等项目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有很多城市现在已经开始改变对摩托车的高压态势,西安2018年就解除“禁摩令”,秦皇岛交警在2021年就是否禁摩向公众征求意见,结果近8成民众投票支持放宽摩托车在城市区道路通行限制,摩托车产业也从政策层面开始利好。
此外,近年来我国民众的出行习惯开始改变,更多人喜欢上了便捷的摩托车出行。据公安部交管局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我国摩托车新注册登记高达534万辆,同比增长25.38%。作为曾经的摩托之都,重庆的摩托车产业在近年开始回暖。据重庆市统计局数据显示,重庆摩托车产量2018—2020年分别为389万辆、407万辆、489万辆,增幅明显。
在2021年重庆市政府印发的《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中,重庆摩托车产量占全国比重超过29%,被视为支柱产业。规划中要求汽车摩托车产业顺应高端化、轻量化、节能化发展趋势,加快新车型开发,进一步完善关键零部件本地配套体系,支撑产品和品牌向上发展,重塑中国汽摩名城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