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青岛|一生得意事:拒绝签字——王正廷作为巴黎和会代表和鲁案善后督办 是青岛回归功臣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张文艳
2022年,青岛回归百年。1922年12月,青岛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结束了被德日侵占的历史。参与接收青岛的关键人物,回收时的博弈,那一天的激动场面,都值得我们还原记录。为此,我们策划了回归百年系列,遍寻史籍、档案,探访故地,专访专家,再现那段荜路蓝缕的历程。
第一期,我们走近一个接收青岛的关键人物——王正廷。他是中国奥运之父,也是当年最重要的外交家之一,他据理力争,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作为“鲁案”善后督办,接收青岛,过程中虽褒贬不一,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中国外交逆来顺受的屈辱历史。
八大关里
留住王正廷的身影
冬初的八大关,银杏叶黄了,游人纷纷前来拍照留念,想留住树叶留在树枝上的刹那芳华。冷热空气的交替,影响着气温的变换,也正在争相为八大关的树叶涂抹着不同的颜色。
一百年前的这个季节,一场博弈已经接近了尾声,为了收回青岛,夺回山东权益,全国人民据理力争,而站在前方的外交家,则成为聚光灯下万众瞩目的斗士,他们的一举一动牵动着国人的心,也是一种重达千斤的责任。
青岛市图书馆特藏室,在工作人员的接待下,半岛全媒体记者查阅到了1923年(1924年4月印刷)拍摄的《接收青岛纪念写真》,这本书出自“东莱班鹏志”,班鹏志1913年来到青岛,当学徒学制版,技术成熟后,在李村路上开了一家光华制版社。他最著名的作品就是印刷了《接收青岛纪念写真》,向世人证明了他的制作水准。写真集里的照片,除涉及巴黎和会的外国照片是搜集的外,与青岛相关的照片基本上都是班鹏志拍摄的,这些拍摄于接收后一年的照片,为后世留下一份珍贵的史料。
写真集前言部分,有多张重磅级人物的题词、序言,包括黎元洪、黄炎培、吴佩孚等人,还有接收过程的当事人顾维钧、王正廷的留言。
“昔余督办鲁案,对于交涉之如何进行,接收之如何准备,善后之如何措施,夙夜惴愓,惟恐思虑有所未周,无以负国人之望”,王正廷在序言中如此描绘他参与接收时的心情。
山海关路11号,一栋两层的欧式建筑,以简洁典雅的风格,聆听着碧海的波浪。门口的挂牌,庄严地刻着:欧式别墅,建于1934年,中国建筑师陈其信设计。初为民国时期外交部长王正廷所有。
这足以表明,王正廷与青岛的缘分不只是匆匆过客。
“日本之占(山东),此不仅有害于中国,并且危机世界之治安。许日本在山东有特殊之地位,不啻增加日本在中国统治之权,向使日本一方面开采山东之矿产,一方面使用山东四千万之华民。其为害于世界,不亦大于德国多多耶”。——《远观周报》访谈(一九一九年六月二十五号)(摘自《五四事件回忆》)这段话,出自浙江奉化人王正廷(1882年~1961年)。王正廷字儒堂,出生在宗教世家,较早接受到了西式教育,1896年考入天津北洋西学学堂。
1897年11月,德国的铁蹄强行踏入青岛这片土地,《胶澳租借条约》的签订,牵动着王正廷的心,他在《近二十五年中国之外交》中提到,“迄俄人旅顺租借密约发生,德国胶州租借条约即以先成……凡此皆所以促成庚子仇外之激变”。1900年6月11日深夜,一阵密集的枪炮声把睡梦中的王正廷惊醒,“盘踞在租界的外国驻军以突然袭击中国民众的屠杀,奏响了八国联军大举侵华的序曲”。北洋西学学堂的教学活动戛然而止,怀着失望与愤懑,王正廷沮丧地返回上海,成为上海海关的一名税务员。然而,《辛丑条约》的签订,让闷坐在“洋关”里仰人鼻息的王正廷,感受到“强邻劲敌,虎视鹰瞵”的压抑。于是,他毅然放弃“铁饭碗”,转而投奔母校教授坎特的律师所,研习国际法,并研习外事,声名鹊起。
鸟贵在毛羽,人贵在声誉。王正廷的声誉传到了长沙,湖南第一所近代化的私立学校明德学堂向他伸来橄榄枝,并许诺高薪300两月银,以出国留学为志向的王正廷接受了邀请,抵达长沙,结识了黄兴等人,参加同盟会,拜会孙中山,为日后参加巴黎和会,在外交舞台上展现才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留学回国
筹备没有硝烟的战斗
1907年,秋高气爽,终于踏上了赴北美留学的游船,站在船舷上,王正廷感慨万千。能够提前实现自己的愿望,得益于商人的赞助。经过一个多月的海上颠簸,王正廷开始了向往已久的留学生涯。
他的第一站,是密歇根大学,继续攻读法律。一年后,王正廷如愿以偿地转入向往已久的耶鲁大学,学习国际法。这片未来中国名流的荟萃之地,因为王正廷的加入,有了“耶鲁三王”的名号:王宠惠、王景春。他还因与经济学家马寅初同住,而有了“王马同舍”的雅名。此时的王正廷,成为活跃的学生领袖,是学校中的风云人物(《王正廷的外交生涯》)。
遗憾的是,“繁重的功课加上过多的社会活动,终使其不堪劳累,出现食欲锐减体重减轻的情况,医生诊断为肺病,建议马上停学休养。而此时,一封家书又送来了父亲病逝的消息”。辍学、丧父的双重打击,让风华正茂、春风得意的王正廷心绪不宁。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恢复健康的王正廷回国了,再次站立在游船的潮头之上,他心潮澎湃,三十而立,未来的波涛正等待他劈风斩浪。
桃花谢了,菜花开了,温暖的夏日迎来了故乡的游子。与亲人小聚后,王正廷来到上海,参与基督教青年会的工作。辛亥革命的炮火敲响了大清王朝的丧钟,王正廷冒险抵达武汉,担任要职,走上外交的舞台。
巴黎和会上的义正言辞,让王正廷在国际上崭露头角,他和顾维钧并称“双雄”。
1914年一战爆发,日本趁德国无暇东顾之际,挑起了日德战争,进而侵占青岛。1917年,中国加入协约国阵营,正式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军队并未真正参战,而是派华工前往英法协助战争。当阿拉斯加雪山的积雪开始融化时,1918年6月,王正廷出现在了美国,他的目的是争取美国对广州军政府的支持,并达成由美国派船来华运兵赴欧参战的协议。然而,时机转瞬即逝,协议还未付诸实施,1918年11月11日,一战就以德国投降而宣告结束,这个消息传到北京举城欢欣,“王正廷却在骤闻欧战结束的消息后,伤心地落下了眼泪”,因为王正廷坚信协约国必胜,他想让中国参战,为战后国际地位的提高积累本钱。王正廷的担心果然应验了,在巴黎和会夺回山东权益时,他们付出了比预想要多得多的努力。
“中德条约根本取消,青岛归还已成中德直接问题。日虽出兵,地位与诸协约国等,断不能于我领土主权有所侵犯,更不能发生权利继承问题。总之,此次和会开一新局,我当乘机力图自由发展,前此所谓势力范围、特殊地位,皆当切实打破”,梁启超在给时任总统徐世昌的电文中,对巴黎和会寄予了厚望,也是当时大多数国人的态度。顾维钧在回忆录中也提到,当时协约国为了促使中国参战,曾答应中国战事结束后将在和会上以大国相待。
据理力争
决不在和约上签字
五四广场上,五月的风那挺拔的身躯,腾空而起的“劲风”形象,给人以“力”的震撼。熊熊火炬,为碧海蓝天增添了一抹耀眼的红色。
1919年,远在巴黎的一场会议,决定着青岛的命运,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一战后的巴黎正式打响。是年1月,王正廷作为广州军政府代表参加了中国代表团出席巴黎和会,排名在外交总长、中国代表团团长陆征祥之后,另外还有驻英公使施肇基,驻美公使顾维钧和驻比公使魏宸组。
然而,巴黎和会召开前,协约国突然决定,中国只能分得两个席位,经陆征祥再三争辩,最后允许中国五名代表可以轮换出席。1919年1月18日,王正廷以次席资格,参加了巴黎和会开幕式。之后,在参会人员上,南北政府进行了暗战,最终,陆征祥称病退避,顾维钧和王正廷成为了主力代表,由顾发言,王正廷打配合。
“1919年1月27日上午,日本代表牧野突然要求大会确认日本继承德国在青岛及山东的全部权益,并公布了1917年初日本与英法达成的秘密谅解协议,以示各大国早已达成默契,逼中国接受认可”。日方突然食言,在没有中国代表参加的会议上提出青岛问题,是想乘中国不备,达到无耻的侵占目的。是日中午,美国出于友谊,预先通报中国代表团,下午将被邀请出席大会阐述自己的立场,“这个消息对中国代表团每个成员来说,都不啻是一个晴天霹雳”。没有料到一切来得如此突然,顾维钧和王正廷立刻参会。会上,日本代表牧野发表了简短声明,声称日本尊重两国之间成约,他们握着1918年的中日秘密换文,对青岛早已胸有成竹。与顾维钧紧急磋商后,王正廷对主持会议的法国总理克里蒙梭说:中国代表团将由顾维钧博士答复日本声明,但需要时间准备。“十人会将很高兴能在明天听取中国方面的声明”,克里蒙梭回答王正廷说,这样留给中国代表团的准备时间仅有一个晚上。
当晚,中国代表团的房间内灯火通明。这是关键一战,大家都全力以赴。第二天,顾维钧和王正廷如约出现在会议现场。王正廷作为代理首席代表向会议作简短致辞,顾维钧随即侃侃而谈,一一驳斥日方的“借口”,《二十一条》是日本武力威胁签订,应视为无效,中国参战宣言中也已明确表示,所有中德之间的条约、协定一律废除,胶澳租借地理应收回。而且,中德《胶澳租借条约》明文规定,德国无权转让胶澳主权。“山东换文”是日本强迫中国政府接受的,是“临时暂行”办法,而且是战时发生,解释权应归和会审查决定……在此过程中,“王正廷不断地向顾维钧提供意见”,一番言谈驳得牧野哑口无言,窘态毕露。会议结束后,美国总统威尔逊向顾维钧和王正廷表示祝贺,其他人也纷纷祝贺,“对中国可是个好兆头”《青岛回归话沧桑》。
接下来,顾维钧和王正廷坚决地披露了中日密约,希望给日本施加压力。然而,欧美大国为了保全各自的私利决定牺牲中国。加上日本加紧了对中国政府乃至英、美、法等大国施加影响,使得青岛问题的形势急转直下。
尽管背景不同,顾维钧和王正廷在坚持要求归还山东权益这一立场上,是完全一致的。他们四处奔走,提出折衷方案,都被否决。1919年4月30日,英、美、法三国首脑竟一字不易地把日本拟订的无理要求,写进了《凡尔赛和约》的第156条、157条和158条,从而满足了日本借“国际公约”使无耻侵占行径“合法化”的愿望。反对签字最坚决的,是王正廷。据陆征祥在发给北京政府的密电中称:“王正廷意见,大概保留一层不能办到,无论如何,彼决不签字”。而这时,以段祺瑞为首的亲日派,正在策划改任驻日公使章宗祥为代表,调回王正廷和顾维钧,作为釜底抽薪之策。
阴谋尚在酝酿,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如火山一般爆发了。五月初的北京,正值春夏之交,鲁迅先生在日记中记了一个“昙”字。在亲历者们不同的记录中,有相同的天气,晴朗,有风,有云。巴黎和会拒绝中国要求的消息传来,群情激奋,尤其是爱国的学生们,号召救国。
1919年5月4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与北京大学、中国大学等13校代表,在法政专门学校开会决议下午在天安门前举行集会和游行示威。下午,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高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要求惩办交通总长曹汝霖、币制局总裁陆宗舆、驻日公使章宗祥。学生游行队伍移至曹宅,痛打了章宗祥,火烧赵家楼。
“遭到爱国学生痛殴的章宗祥自然不敢再去巴黎”,但北京政府还是密令陆征祥,如“声明保留”一层做不到,即全约签字。
在王正廷心头燃烧了近半年的期望之火基本熄灭,他毅然决定把活动重心放在权利阻止中国代表团签约的背水一战上。
奥运之父
推动中国参加奥运
“我一生有一桩得意事,就是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王正廷回忆说。
“中国从前外交皆主逊让,遂损失种种权利。今则让无可让,不得不改变方针!各国屡欺中国,不可再受其欺!”王正廷的声音振聋发聩。1919年6月28日,在全国人民和巴黎爱国华侨学生的推动下,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这一坚决的行为表明了中国反对日本继承德国在青岛及山东权利,日本外交由此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从而使青岛及山东问题成为悬案,为在后来的华盛顿会议解决青岛及山东问题创造了条件。正如当时美国驻华公使所言:“顾维钧等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给了中国一个挽救山东的机会”(《青岛回归话沧桑》)。
石源华在《王正廷:曲折多奇的外交人生》一文中,不赞同不少人对巴黎和会“褒顾贬王”的倾向。“在以往的论述中,认为王正廷遇事退缩,作用远不及顾维钧,但他比顾氏更为强硬”。这一点,从王正廷在北京政府下令签约的紧要关头之时可以看出,他甚至违背禁令,通电国内揭露北京政府的训令内容,表示“誓必死争”,痛陈一旦签字,则中国“气馁势孤,永劫不复”,激起国内舆论激烈反响,最终实现中国拒签和约。
“国外对他的评价很高,美国著名杂志甚至在封面上刊登王正廷的大幅照片,如果不是王正廷的态度足够强硬,后来接收青岛也不会让他来全权负责”。1922年3月,王正廷以鲁案善后督办的身份,主持接收山东权益,由于日方在谈判中蓄意曲解条文,企图攫取更多的权益,致使谈判波折横生。双方唇枪舌战,历时五个月之久,终于达成协议。12月,王正廷同日本签订“鲁案协定”,接下来我们将一一再现。
王正廷在青岛督办鲁案善后事宜期间,还做了一件大事,就是推动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他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奥运之父”。1932年,第十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当时,国民政府本来宣布不参加奥运会,只派一个代表去观礼,这个决定公布以后,却传出来消息:日本控制下的伪“满洲国”决定派短跑选手刘长春代表“满洲国”出席奥委会。王正廷和体育界的人士提出了抗议,决定由体协组织成员参加洛杉矶奥运会,仍是刘长春参加,但代表的是中华民国,因刘长春不懂英文,便派国立山东大学体育组主任宋君复同行。就这样,在洛杉矶奥运会上,王正廷作为奥运会委员坐在主席台上,入场的中国代表团有工作人员宋君复、沈嗣良和运动员刘长春,这是中国运动员第一次参加奥运会。1939年,在王正廷的推荐下,孔祥熙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这是国际奥委会的第二个中国委员。孔祥熙原来是王正廷的部下,中国收回青岛后他任胶澳商埠电话局局长。
鉴于和青岛缘分深厚,“作为1922年青岛回归谈判‘折冲樽俎,卓著殊勋’的第一责任人,王正廷在10年后选择新开发的‘荣成路东特别规定建筑地’筑屋休憩,似乎顺理成章”,青岛城市人文思想史研究者李明说。山海关路11号,成为他的落脚地。一位多次为青岛权益奔走的外交家,将青岛这个曾为“他乡”的城市,最终变成了“故乡”。
后来,王正廷移居香港。1961年5月21日,王正廷在香港病逝,享年7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