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青岛|跟着刘少文的百科全书诗集《青岛百吟》,穿越青岛4号线的百年时光

2023-01-01 09:51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69029)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张文艳

青岛地铁4号线全线开通,市民纷纷登上地铁尝鲜。青岛地铁4号线起于人民会堂站,途经市南区、市北区、崂山区,止于大河东站,全长30.7千米。终于实现下了火车直奔崂山,一条绿色的森林路线,让游客的整个旅途充满清新之感。

《青岛百吟》是青岛教育家、青岛诗人、刘墉后人刘少文的诗作。翻开《青岛百吟》,采访刘少文的后人,了解刘少文的生平,并跟随他的诗篇,走访青岛地铁4号线的著名站点,穿越百年时光,重温青岛景象。

1

刘少文:东武刘氏之后

刘少文的侄子刘镜如,是青岛名医,父亲刘季三的医术在青岛名满天下,刘镜如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任职青岛卫生局局长多年,今年虽然已经90岁高龄,仍坚持到药房坐诊,为百姓看病。他向半岛全媒体记者介绍了东武刘氏的传承和大伯刘少文的生平。

诸城,汉代称东武,刘氏为名门望族。因出了文正公刘统勋、文清公刘墉、文恭公刘镮之三公和刘统勋、刘墉父子两代宰相,而获乾隆亲书“清爱堂”的匾额,赐诗“海岱高门第”。

刘统勋(1700年—1773年),字延清,号尔钝,文正公,是刘氏九世祖,首席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他直言敢谏,向皇帝参奏大学士张廷玉和尚书讷亲,且是治水能臣,乾隆股肱,深得民心。他的长子刘墉,大名鼎鼎,官至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太保,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

刘镜如先生的祖父刘景文是十三世,一生致力于岐黄,焚膏夜读,终生不懈,崇尚医德,行走在诸城、高密、安丘、胶州一带,绵泽乡里。业余时间,喜读诗文,结社作诗。刘景文和夫人冯氏育有五子,长子少文,三子稚文,五子季三,另外两子早殇。

刘季三继承了父亲医德的基因,成为青岛名医,而刘少文则喜好诗文,留下了记录青岛的风貌、成为研究青岛百科全书诗集《青岛百吟》。

刘少文,原名刘筠,号秋溪,东武刘氏十四世,1888年出生于诸城逄哥庄。自幼受到良好教育,青年时期游学青岛礼贤书院,因成绩优异被推荐公费赴德留学,因时局动荡,又因父亲卧病在床,未能成行。后留校任教,1914年日德战争爆发后,刘少文回到家乡,居涨洋河畔,与当地文人友人结洋浒学社,关注国家局势,抒发爱国情怀,并对朴学进行研究传播。1923年,青岛回到祖国的怀抱后,刘少文接受青岛礼贤中学的聘请,主讲国学。执教十载,1933年父亲病故,回故里服丧,在家里读书侍母,教育子弟。七七事变后,日寇入侵诸城,乡土不宁,第二年,刘少文奉母举家迁居青岛,青岛,成为他的第二故乡。

刘少文一生执教,培养学生数以千计,日夜耕耘,生活劳顿辛苦,有病不能医治,最终病倒。1948年,刘少文因中风在青岛崇德中学教师宿舍去世,享年60岁。亲友闻讯后,哀痛不已。崇德中学的师生夹道送灵,捐资立碑,安葬在湛山公墓。

2

《青岛百吟》记录城市沧桑

刘少文一生除了教学外,酷爱作诗,他的《秋溪诗稿》《青岛百吟》等,流传至今,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青岛百吟》创作于1929年,前后用了10天的时间就完稿,1948年,弟弟刘稚文和刘季三整理刊印。刘镜如先生说,大伯的诗篇记录了1886年到1929年间青岛城市的风貌,反映了城市生活的众生相和人世沧桑,倾诉了民间疾苦和不平世道,歌颂了人民的奋斗精神,描绘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青岛地铁4号线开通,我们通过刘少文的诗篇,再现著名站点的风貌。

地铁4号线连接人民会堂到崂山站。人民会堂站,位于太平路。

《青岛百吟》中,第一篇就是讲述青岛的沧桑历史:

形势天成黄海滨,二劳横亘碧嶙峋。

生憎不用绕朝策,百里河山断送人。

在注释中,刘少文写道:青岛负山抱海,形势天成,三五渔村结茅其上。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出使法俄奥大臣许景澄,请辟为胶澳军港,朝议依违。其间至十七年李鸿章、张曜来东查阅港湾,始议驻兵设防而时事日非矣!二十三年(1897年)十一月,曹州巨野县德国教士二人被戕,遂借口占领。次年,定约以潮平百里圜界内,作为租地,订期九十九年,名为租借,不啻领土也。

这段历史讲述的是1886年,清政府外交事务大臣许景澄向清廷奏呈《条陈海军应办事宜折》,提出青岛地势优良,应该设立海防。遗憾的是没有被采纳。1891年6月,山东巡抚张曜陪同李鸿章考察胶澳设防事宜,李鸿章发现在青岛设防确实很必要,因此上书清廷内阁,力请设防,终于在是年6月14日获准。第二年,登州总兵章高元奉命前来,设立了总兵衙门。然而,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的考察,让德国坚定了侵占青岛的信念,几经筹谋,1897年11月14日,借口巨野教案,强行侵占青岛,并订立《胶澳租借条约》,租借青岛99年,获准在山东修建铁路,在铁路沿线30里内享有开矿权。

接下来,德国大兴土木,拆除了衙门周边的村落,修建了总督府。人民会堂就是老衙门的旧址。

孤村点点水云隈,谁遣繁华蓦地开。

海上六鳌争献瑞,故翻宇宙变楼台。

注释为:德人既行占据,即大事建设,民国三年,日本继之,遂日臻繁胜矣!

刘少文先生的诗篇里,孤村是指上青岛村、下青岛村、大鲍岛、小鲍岛、会前村等一些老村庄。西方列强拆除村庄,进行城市规划扩张,建设高楼,并争相在胶澳修铁路、开矿山、办工厂,掠夺山东资源,青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官署巍峨望欲迷,西洲东国逞戎机。

廿年故土重光后,喜见青天白日旗。

刘公此诗是看似是在描写官署总督府,实则是还原青岛回归的历程,华盛顿会议后,1922年12月,青岛回归,举城欢欣。

3

诗歌中的观象山和信号山

第二站是信号山站。

刘少文先生在《青岛百吟》中写道:

青山高处郁孤台,旭日腾云宿雾开。

风漾半空旗乍展,望中知有客船来。

他注释:信号山又在观象山之东,旧名挂旗山,为轮船入口传递信号之所,职守者字其上。每届端阳,士女竞往登山浥露采艾,沿为风俗。

这首诗写的正是青岛十大山头公园之一信号山公园。信号山旧称大石头山,海拔98米,占地95亩。大石头山,或者大石山,顾名思义,远观此山,仅有巨石而已,林木尚少。1897年11月14日,德军以操练为名,迅速侵占了青岛的衙门和信号山。信号山成为了一大制高点,德军把枪口对准清政府的总兵衙门,迫使清军撤离。《胶澳租借条约》签订后,德国人给信号山起了新名字:迪特里希山(也译作棣利士山)。南麓的德国总督官邸,是德国总督为自己的住所选取的绝佳观景场地。

1903年以后,为了引导船只自由出入胶州湾,德国人还在山顶上设立了“信号所”和“无线电台”,设立了指挥船舶进出胶州湾的信号导向台。台上悬挂五颜六色的旗帜,用旗语表示气候、风力等,因此信号山便有了新名字:挂旗山或旗台山。德国胶澳总督则将山命名为“齐格纳山(德语‘信号’的意思)”。

这座风景秀丽的小山,还曾被写进了俞平伯的《青岛信号山》中:“故人邀我作东游,可惜年时在早秋。三面郁葱环碧海,一山高下尽红楼。沙温浪软飘情侣,烛暗弦低含舞俦。此夕凭虚君不见,万千灯火占齐州。”其中,“三面郁葱环碧海,一山高下尽红楼”,是信号山风景的写照,同时也是青岛城市的写照。

在注释中,刘少文先生还提到了青岛端午节的习俗,除了吃粽子外,男男女女们还会腕系无色线绳,晨起登山沾露水洗眼,采艾叶悬于门窗祛除毒邪。

4号线的第三站是观象山站。

刘少文先生在《青岛百吟》中写道:

欲齐七政在璇玑,开阖阴阳变化奇。

毕竟天门詄荡荡,神明难遣世人知。

注释为:观象山亦名测候山,居市内东偏,上有观象台,以瞻云物,测阴阳。

这首诗是在描写观象山的景色。观象山公园占地4.2公顷,海拔78.9米,观象山名字的由来比较简单:因山上有观象台而得名。观象山在德国占领之前名为大鲍岛东山。德国侵占青岛后,在此山兴建贮水池,遂命名为"水道山"。1905年,德国人将原设于馆陶路1号的皇家青岛观象台(1898年创建)迁至水道山上,与上海徐家汇观象台、香港观象台并称为远东三大观象台之一。1911年,此山改称"观象山"。1914日军占领青岛,更名为"测候山"。1923年,中国接收青岛后,胶澳商埠督办公署将此山定名为观象山,1931年在山顶建成穹顶天文观测室,1932年辟为公园。"穹台窥象"也被列为青岛十景之一。

刘少文在诗中广征博引,既介绍了观象山的功用,也介绍了璇玑这种古代天文仪器,并引用《汉书》,形容在观象山可以看到浩瀚的天际,犹如打开了天宫之门。由此可见,刘少文先生知识渊博,功底深厚。

4

名人留踪在崂山

第22站,沙子口站。

刘少文先生在《青岛百吟》中写道:

渔舟泊处几家村,风咽潮声压海门。

满目苍凉丛败壁,惟余老妓立黄昏。

注释为:自青岛沿海而东七十里至沙子口,当旱河入海之处,众流交汇,港阔水深,李村南部之货物出入会萃于是,春秋渔舟岔集,海物纷陈,登窑一带产梨最多,每届熟时,由此出口,堆积如山,颇繁闹也,近日为沧口所夺,顿形冷落。一日往游见颓垣断瓦,行人寥寥,二三老妓徙倚穷门,不禁起今昔之感也。

这首诗讲述的是沙子口从繁荣到衰败的历程,并说明了沧口的兴起。据考证,沙子口形成村落的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至今已数百年。

沙子口湾是天然避风良港,沙子口村处于沙子口湾海岸线中央位置,且村东有南九水河,河水下游较为宽阔,可容纳渔船停泊,故明代姜哥庄等村庄渔民即在今沙子口村的海岸线上泊船市鱼。最早记载“沙子口”这一地名的官方文献大概是清同治《即墨县志》。乾隆至同治年间,胶东半岛港口体系悄然发生变化。乾隆《即墨县志》记载征收榷税的港口只有金口,同治《即墨县志》则记载除了金口外,还有青岛口、沧口、沙子口和登窑(瀛)。

作为港口,沙子口在历史上曾经一度很繁荣,甚至与青岛口(即青岛港)、沧口展开竞争,终究因地理位置、交通不便等原因败下阵来。

登窑,位于九水风景区南部,也就是今天的登瀛,盛产崂山梨,花开时节,漫山遍野一片白雪皑皑,所以“登瀛梨雪”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青岛十大胜景之一。

最后一站:大河东,也就是崂山风景区。

在刘少文先生的诗集中,有大量描写崂山的诗句,如:

胶东名胜数劳山,万叠岚光翠扫天。

自是红尘飞不到,更从何处访神仙。

注释为:劳山(崂山)踞青埠东北,奇峭突怒,万叠烟岚,直东趋海,云光变幻,为内地名山所不及,故《齐记》有“泰山高不如东海劳”之说。往游分三路:北路为华楼宫、大劳观、神清宫等处;中路为九水、柳树台、鱼鳞口瀑布、蔚竹庵、巨峰等处;南路为梯子石、太清宫、上清宫、明霞洞、八仙墩等处。

在《秋溪诗稿》中,刘少文先生写有多篇崂山诗篇,如《望别劳山二首》:

其一

一桁青山万树花,花间石径自横斜。

年年记得经行处,九转溪流到酒家。

其二

把酒临风一黯然,溪山欲别更流连。

游踪细数知多少,秋月春花二十年。

这是作者游览北九水的感触。

手摘山蔬佐举觞,低徊往事只心伤。

游踪细认经行处,断壁颓垣胜战场。

描写的是被焚毁的麦克伦堡疗养院遗迹。

崂山,古代又曾称牢山、劳山、鳌山等,资料显示,崂山东高而悬崖傍海,西缓而丘陵起伏,山区面积446平方公里。山脉以崂顶为中心,向四方延伸,尤以西北、西南两个方向延伸较长,形成了巨峰、三标山、石门山和午山四条支脉,崂山的余脉沿东海岸向北至即墨区的东部,西抵胶州湾畔,西南方向的余脉则延伸到青岛市区,形成了市区的十余个山头和跌宕起伏的丘陵地形。

崂山是道教名山。因地处海滨,岩深谷幽,风景秀美,自古便被人们誉为“神仙之宅,灵异之府”。古往今来,许多道士及文人墨客纷纷前往山中隐居修炼及参观游览。据各个版本的《崂山志》记载,秦始皇曾赴崂山求仙,会仙人安期生;徐福入东海求仙药时曾从山中出发,今太清宫前海中尚留有徐福岛,为当年徐福东渡入海之处,宫东面有一巨石,上书“波海参天”,下书“秦始皇二十八年游于此山”,传说秦始皇曾于此东望蓬莱。古往今来,登上崂山的名人特别多。唐、宋两代崂山道教肇兴,元、明两代达到鼎盛,至清代不衰。崂山道教由于王重阳所创全真派的入统,开创了全新的局面。全真道北七真均涉足崂山,丘处机三次到崂山说法阐教,影响深远。

描写崂山的诗句特别多,如蒲松龄的《西江月·崂山太清宫》:

独坐松林深处,遥望夕阳归舟。

激浪阵阵打滩头,惊醉烟波钓叟。

苍松遮蔽古洞,白云霭岫山幽。

逍遥竹毫拿在手,描写幻变苍狗。

还有李白的《寄王屋山人》:

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

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

在崂山太清宫内过逢仙桥上山,大约走300米,有一处浑圆巨石横立道中,在石上刻有康有为的一首五言66句长诗:

天上碧芙蓉,谁掷东海滨。

青绿山水图,样本李将军。

神仙排云出,高台照金银。

芝旗与松盖,光景蕤五云。

群贤能冒险,渡海咸欢欣。

楼船两飞轮,破浪入山根。

山下太清宫,万竹夹道分。

道人多道气,长须迎缤纷。

殿前两百果,老树霄汉干。

阶前一耐冬,千年尚郁蟠。

……

何处非天际,暂复留人间。

诗刻后有题跋:“癸亥五月康有为来青,偕张志易吾、崔世善修如自济迳来。与邹文蔚敬安、王大祯艺生、方作霏雨农、丁延龄晓帆、秦曾源云稼、王天伟幼云、戚运机愚勤、门人陈干明侯、江希、张慕渠游崂山。警察厅长成维靖逸广率警卒三十余人护行,调金星轮船及一小轮,自沙子口渡海,电局牟钧德幼南,通电预办,乘月乃归。康有为赋诗写记。”

这场声势浩大的游览跃然纸上,康有为对崂山的赞叹也抒发在了字里行间。这次旅游,其中一个细节非常有趣。据学部侍郎刘廷琛的后人、书法家刘诗谱先生回忆,他的先祖刘廷琛曾与康有为有过往来,刘诗谱回忆:“一次康有为乘船到崂山下清宫游览,同去的有20余人,一时兴来,让每人开一个地址给他。回青岛后给每人书赠了一副对联。”可见,康有为当时兴致颇高,文思泉涌。

值得一提的是,刘少文先生也给康有为作有一诗:

忧国离谗遍五洲,归来意气未全休。

可怜地老天荒后,留得南山土一抔。

注释:康南海先生墓,先生既客死青丘,即葬李村南山之麓,一棺长闭,意气都休矣!

这首诗是写康有为在青岛去世后,埋葬在象耳山时的场景。康有为于1923年来到青岛,购买福山支路5号、当年的德国总督副官官邸为私宅,起名“天游园”。1927年,在一场宴席上发病,而后病逝于青岛,死因成迷,以中毒为初步推断,是有人投毒还是意外,尚无定论。康有为死后,葬在象耳山,后因坟墓被毁,1985年迁葬在了浮山之阳,原来的大麦岛村北山。

试想,如果地铁线早开百年,康有为不用兴师动众船前去了,从康有为故居到崂山,坐3号线转4号线地铁就可以直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