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名城缺少网球明星 青岛网球发展凸显尴尬

2013-01-29 09:26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尴尬没有自己的网球明星

    每一次的大满贯赛场,都是中国网球运动员一次展示自我的良机。湖北的李娜、四川的郑洁、天津的彭帅……甚至,在今年的澳网赛场,湖北的男选手吴迪也成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仔细观察,无论是金花还是小花或者是小草,竟然没有人身上贴有“青岛制造”的标签——在奥运会上尚以人才济济而骄傲的青岛,自己的网球明星在哪里?

    青岛市网球队的教练张新说,2000年重新组队以来,青岛市的网球也涌现过一些不错的苗子。“我带过一个叫周晓的女孩,她现在在八一队。”说起周晓,在网球界还算小有名气,这个青岛女孩在职业生涯中第一个亮点就是2005年拿到了澳网公开赛青少年组的女单亚军。“她是在一次全国比赛中打出比较好的名次才获得了这次参赛机会。”张新说,当年周晓参加的是14岁组的比赛。在一般人看来,这个亚军应该是一个巨星成长的起点,但在张新看来其实不然,“一个网球明星的出现需要的太多太多了,高挑的身材、出色的协调性以及短跑运动员的爆发力和长跑运动员的耐力等。”在他看来,周晓在后来的训练中并没有体现出这种全面的素质,“上届全运会,她代表山东队拿到了团体银牌,今年的全运会再打完可能就退役了。”

    过往陈毅元帅曾看好“基地”

    作为一座体育名城,青岛本不应该与这项风靡全世界的运动形同陌路。事实上,只要你对青岛的网球运动做一下深入了解就会发现,青岛与网球有着很深的渊源。

    青岛市网球协会工作人员王金范是岛城仅有的几名国际职业网球认证协会注册教练之一,在攻读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期间,他的毕业论文就针对青岛市网球运动发展现状做了一番调研。“青岛网球在历史上曾经很辉煌。”他说,资料显示,青岛的网球运动起源于德国占领期间,一些德国传教士在岛城开展这项运动并扩大了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上个世纪30年代,青岛的网球运动员在华北运动会等全国性的比赛中争金夺银十分常见。

    在青岛的网球发展史上,还有另外一段佳话。那是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陈毅元帅由沪调京,期间在青岛小住 ,喜欢打网球的他每日都到当时的金口路网球场,身着短衣短裤挥拍上阵,认真击球,每球必争,直到流汗为止。某次休息时,他叫来管理人员:“青岛和上海应成为网球基地,为发展网球运动作出努力”。不仅如此,陈老总赴京后还告诉来青岛疗养的领导们,到青岛后要打网球。遗憾的是,青岛网球在今天已经远远落后于有大师赛的上海。

    困境网球进校园举步维艰

    说起青岛网球运动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张新长嘘一口气,“主要还是普及程度不够。”他说,不要跟网球运动开展较好的北京、上海、深圳比,就是和他的老家辽宁比,青岛乃至山东的网球发展也十分滞后,“1999年我来到青岛,第二年为了备战省运会青岛队重新组建,那年的省运会只有青岛、淄博和济南三个地市参赛。不过当时在辽宁已经有十几个地市参加省运会了。”至于深圳等城市,每天晚上订不到网球场地已经司空见惯。

    和任何一项运动一样,想培养自己的明星,必须有强大的群众基础做支撑,而这个群众基础的培养又需要很多方面的努力。“从青少年这方面来讲,进校园是大家普遍认为最便捷最合理的一条途径。在南京等城市,网球作为一项课程走进校园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在青岛我们这项工作才刚刚开始。”他介绍,从今年开始,在青岛市网球协会的协调下,青岛队的几名教练开始在市南区实验小学进行试点教学,“不过,要想大规模地普及,仅靠我们这几个教练的力量是不够的。”他说,他曾经跟有些学校提出,可以帮忙给体育老师做培训,无奈出于种种考虑,对方都没能接受这一建议。

    在探讨岛城网球发展对策的硕士论文中,王金范还提出,青岛市想快速发展网球,可以通过承办比赛来实现,“但是,青岛目前连个能承办正规网球比赛的场地都没有。”

    机遇李娜夺冠掀起网球热

    相比而言,近年来,为青岛市网球运动带来荣誉的是老年网球。“蓝天杯”老年网球比赛作为一项全国性的邀请赛已经一口气举办了28届,相比之下,青岛的专业队却始终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不过就像中国其他具有运动传统的城市一样,青岛网球也将在李娜风暴的影响下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28日下午2时到4时,汇泉网球场上,十几名青少年正在教练的指导下挥拍训练。教练张新说,这就是青岛市的专业队。“青岛市的专业队就是青少年队,没有成年队,山东队才是成年队。”他说,目前青岛市专业队的培养模式就像其他大城市一样实行走训,“也就是说,孩子们每天下午放学后来练习两个小时左右,这是一种业余训练的模式。”他说,目前队里的孩子人数不到30人,以男孩子居多。随着近年来李娜、郑洁等运动员在国际上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热爱网球的孩子也越来越多,因此选材不是问题,“多数情况下,我们到学校挑中的孩子,家长都愿意让他们来学。”

    张新说,李娜对网球的促进作用毋庸置疑。2011年李娜获得法网冠军之后,当年暑假前来学习网球的孩子人数激增,“往年也就是二三十人,当年一下子来了一百多人。只是由于这项运动刚开始比较枯燥,坚持下来的孩子比较少。” 本版文图/

手记

给小李娜一片沃土

    28日下午4时,天泰体育场汇泉网球场的训练课宣告结束。经过两个小时的训练,十几个年龄在八九岁到十五六岁的孩子已经开始流汗。就像平时一样,练习完毕跟教练约好下次的训练时间,孩子们纷纷地收拾包裹。小小的球拍,小小的背包,一路的说说笑笑,从背后看去,这个小小网球队跟国际大腕们相比还真的不输范儿。

    忍不住冲着他们喊:你们为什么打网球啊?本来以为会听到“我喜欢李娜”或者“我喜欢彭帅”之类的回答,没想到跟普通的孩子相比,他们对网球有着更深沉的感情,“就是因为喜欢,我练球的时候还不知道李娜是谁呢!”一个小男生十分骄傲地回答,并给了一个灿烂的笑容。教练张新说,对网球培养出来这种感情不容易。“没有个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 ,很难打起来比赛。这跟羽毛球、乒乓球等容易上手的运动相比 ,显然在普及上是一个劣势。”另外,在那些兴冲冲来学球的孩子中间,无疑又会有一些担任着其他业余活动的任务,因此想不断扩大队伍的规模,真的不是一件易事。“不过我依然认为,培养兴趣最重要,即便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孩子会放弃。”张新说,毕竟网球这项运动,除了要求个人素质全面,各方面的投入也比较高。

    除了从娃娃抓起,全社会的普及是岛城网球发展的另一条必经之路。令青岛的网球人感到欣慰的是,岛城的网球运动普及虽然难以跟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相比 ,但是却有一批“死忠”。“大概有500人吧。”十分关注岛城网球发展的年轻人王金范说,这些痴迷网球运动的爱好者是岛城网球群众基础的最坚实部分,“未来想壮大网球的力量,就需要以这批人为核心进行扩散。”

    当周末订网球场地像订羽毛球场地那样困难的时候,小李娜们发芽开花的日子就不远了吧?记者 马贤贤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阅读

青岛 网球 体育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