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共谱“扑灰”情 推陈出新创500余种题材

2014-06-13 10:25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小字体大字体

  

▲石见亭和妻子一个负责"开眉眼",一个负责上色填充。



  

▲ 石见亭许多作品荣获各种大奖。



  扑灰年画作为中国民间年画中古老的画种,盛行于清代,有着悠久的历史。而高密扑灰年画作为独特的画种,则享有“中国一绝”的美誉。据了解,高密扑灰年画主要分布在北乡姜庄、夏庄一带。而高密姜庄镇棉花屯扑灰年画艺人石见亭,作为扑灰年画执照技艺的第六代传人 ,在继承中创新,使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展现出新的时代活力。

  年少学画,17岁“开眉眼”

  作为石氏的第六代嫡系传人,石见亭对年画创作从小耳濡目染。据了解,石见亭的曾祖父石玉山是石家画派的开山鼻祖,也是高密扑灰年画现实生活画风的典范。而爷爷石景文亦是扑灰年画的代表性人物 。“我七八岁跟随爷爷学习画画,到十七岁的时候就开始独立门头,给扑灰年画‘开眉眼’。”

  “我觉得扑灰年画的一大魅力之处就在于纯手工工艺的独特性 、题材内涵的传统化以及家庭手工画坊传承的神秘色彩。”石见亭表示,以前由于书本较少,扑灰年画的传承基本上都是靠老人们口头经验相传。石建亭回忆道,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一次爷爷指导自己画画,“爷爷告诉我,不会画没关系,晚上点上油灯,将草木放在灯光下,看墙上浮现的暗影,那个便是年画扑灰勾勒的雏形。”

  以画结缘,夫妻默契分工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石见亭表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正是凭借着对扑灰年画的情有独钟,也让他在21岁那年除了收获艺术上的造诣外,也收获了伴他一生的姻缘。石见亭告诉记者,他和妻子李爱玲是在当时的高密文展馆认识的,由于双方都爱好扑灰年画,因画结缘便走到了一起。

  现在,石见亭和妻子两人默契分工,自己负责给扑灰年画“开眉眼 ”,而妻子则负责给年画上色填充。而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石见亭的儿子和女儿也从小爱上了画画。“儿子今年13岁 ,在画画上很有天分,画出的作品有时候连我都忍不住惊叹。”石见亭颇为自豪地说,希望儿子能够一直坚持下去,将石家扑灰年画的手艺传承发扬光大。

  推陈出新,创500余种题材

  据了解,早期的扑灰年画基本以水墨为主,从清代道光年间逐步发展为以色代墨,并趋向艳丽。由于大笔纵横,自由挥洒,有抹的味道,艺人们称其为“抹画子”。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扑灰年画除了在技术方面有了更多的创新,所用的选材也有所变化。石见亭告诉记者,“以前的扑灰年画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以矿物质原料为主,现在更多的会选用国画方面的燃料,除了色彩更加明显好看以外,保存的时间会更长,最长可以保存千年。”

  早期的时候,扑灰年画主要销售到当地的一些集市上,题材有民间传说、历史故事 、戏曲人物、仕女娃娃等,以年画与年俗活动紧密结合,深受民间欢迎。而如今,扑灰年画题材不再局限于传统年画与年俗活动中,受市场的影响,扑灰年画创作空间愈加广泛。石见亭告诉记者,为适应市场的需求,自己也会推陈出新,创作一些山水、花鸟等题材作品。而到目前为止,石见亭创作的扑灰年画作品题材已达500余种。

  发扬传承技艺将招收爱好者

  随着市场的打开,石见亭创作技艺更为娴熟和高深,其有独特的技法,粗犷的风格,不仅在各大比赛中频频获奖,也引起了不少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成为研究收藏的珍品。石见亭很开心地告诉记者,“现在,咱高密的扑灰年画可以说是走向了全国和世界,很多省外的朋友专程来购买当做礼品,带到国外。而且,每年到了暑期,全国各地都会有大批的大学生前来学习,了解扑灰年画的制作过程。”

  除了将扑灰年画的传统技艺传承给自己的子女以外,石见亭表示,为了发扬高密扑灰年画,自己意向将招收具有一定基础的扑灰年画爱好者,为扑灰年画注入新生的力量。

  文/图  本报记者李奇  马菲菲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张珍珍]

   本文地址:http://gaomi.bandao.cn/news.asp?id=2422929

分享到

青岛微博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百度贴吧 人人网 QQ好友或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