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犯罪案件频发 "摇一摇"约会当心约来厄运

2014-12-22 11:24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小字体大字体

  



  近一段时间以来由微信引发的诈骗、盗窃等案件频频发生。“微信”因其具有“摇一摇”、“漂流瓶”和“查找附近的人”等多种新型即时通讯功能,已成为广大市民特别是年轻人士热衷使用的通讯软件。然而,微信作为当下最热门的网络社交工具,给人们带来情感沟通思想交流便利的同时,也成为个别违法犯罪分子谋取不法利益的手段。民警提醒广大市民,“查附近”,查到的不一定是好人;“摇一摇”,摇来的可能是厄运。对此,诸城市公安局针对微信引发的案件开展了警示宣传,起到了预防案件发生的的实效。

  >>>现状微信犯罪案件多发

  微信朋友圈让不少人欲罢不能,所以很多人闲着的时候就喜欢刷朋友圈。近日,诸城利群小区的王女士见不少人通过微信朋友圈淘到了便宜货,便也蠢蠢欲动了。于是,小王通过微信朋友圈找到了一家专做国外代购的数码店。对方收到钱后,承诺一周内便可将电脑寄到小王手中。但是一周过去后,小王并未收到来自国外的电脑。小王再次联系对方,结果发现已经联系不上。小王赶紧报了警,目前此案也在侦查中。

  而在今年7月份,19岁的诸城女孩文文(化名)万万没想到,自己通过微信“摇”来的男朋友竟是一色狼,自己差点惨遭强暴。今年11月份,小梅(化名)通过“微信”与男子王某结识,两人经常通过微信聊天,并逐渐熟悉起来。王某约小梅见面后,小梅遭到四名男子的抢劫。记者从诸城市公安局了解到,微信作为当下最热门的网络社交工具,给人们带来情感沟通思想交流便利的同时,也成为个别违法犯罪分子谋取不法利益的手段,微信引发的犯罪案件值得深思。

  >>>原因年轻人交往时过于轻信他人

  作为即时聊天工具,微信因具有随时查找附近用户、随时传送多媒体等功能而受到欢迎。不过,也正是这种便利性和普及性,让微信成为一些不法分子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的平台或工具。

  微信为什么会变为“危信”呢?民警分析,主要是现在的年轻人在交往中过于相信他人,“近”、“好玩”可能是轻信他人的原因。因为微信大多是通过“摇一摇”的方式而找到“附近的人”,对于多数人来说“附近的人”这个概念本身就给人以亲切、亲近和值得信任之感,这种心理学上的普遍感受直接催生了一些人的轻信,给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措施开展预防微信犯罪宣传

  对于近期微信犯罪案件频发,市公安局通过警民手机联系平台用微信发放预警提示:在微信这个交流平台上,要注意账号隐私设定,不要随意公开自己的状态及外出旅行信息;不泄露自己的银行账号信息。对社交与微博平台的好友名单要慎重过滤,不要轻易接受来路不明的交友邀请;在网上分享个人事情时,要考虑这些内容是否构成对自身或者身边人的安全。同时,担任法制副校长的民警对辖区学校的学生进行了警示宣传,提醒微信用户,要提高警惕,切勿轻信微友,“微信微信,只能微微信”。

  民警提醒广大市民要增强个人信息保密意识,牢记“交友需谨慎”,做到自身“不相信、不动摇”,不要轻信陌生人,把好自身的第一关;其次,为防止陌生人发微信骚扰,可在微信的隐私设置里,对其进行设置,如“加我为好友时需要验证”或者用“拉入黑名单”等方式来保护自己的隐私。

  >>>分析微信诈骗有四大手法

  微信的使用会带来各种便利,但也会带来一些麻烦,圈子大了就会有各种问题,“朋友圈”有时也会坑你没商量,经常使用微信,注意防盗防骗是一门必修课,否则可能带来各种不良后果。警方在此专门罗列了四大类微信诈骗手法,并提供了一些防范的建议方法供广大市民了解参考。

  1、利用代购诈骗:诈骗者声称价格非常优惠,以此为诱饵,打折代购,付了代购款之后,诈骗分子会以“商品被海关扣下,要加缴关税”等类似的理由要您加付“关税”,等钱付了,货品也收不到。

  2、盗号诈骗:此种诈骗与盗用QQ 号诈骗类似,诈骗者冒充家人联系,并以各种理由要钱。

  3、身份伪装诈骗:诈骗者一般装成高富帅或者白富美,搭讪,或骗取感情的信任进而以借钱、商业资金紧张、手术等等为由骗取钱财。通常选择心智不够成熟、社会经验较浅的青少年,甚至以交友为名,以达到骗财甚至骗色的目的。

  4、微信假公众账号诈骗:诈骗者喜好在微信平台上取类似于“交通违章查询”这样的公众账号名称,让您误以为这是官方的微信发布账号,然后再进行诈骗。 本报记者 迟海雯通讯员 赵峰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林永丽] 本文地址:http://zhucheng.bandao.cn/news.asp?id=2486168

分享到

青岛微博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百度贴吧 人人网 QQ好友或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