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著名抗日革命文化先驱周浩然:书写浩然正气

2015-04-20 11:17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小字体大字体



  2015年9月3日,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国难当头,心系祖国命运的中华儿女,正是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肩并肩,手挽手,冒着敌人的炮火,走上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前线,他们用热血和生命浇铸了千古不不朽、熠熠生辉的抗战精神。在即墨地区,曾经组建过即墨抗日独立中队,经历过毛子埠惨案,曾经发生过卧牛山狙击战……今起,本报开设《致敬,抗战老老兵》栏目,重温一下当年他们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的感人故事。如果您身边有曾经参战的老前辈,请您拨打本报热线电话85057386,让我们一起聆听烽火岁月里那些感人至深的英雄壮举,让我们永远铭记伟大的抗战精神,是我们永远继承和弘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这里,我们由衷向抗战先烈和老战战士献上最崇高的敬意!

  “革命的破坏,就是革命的建设;革命的牺牲,就是革命的生存;革命的忧苦,就是革命的欢笑;革命的流泪,就是革命胜利的呼号。”这就是革命烈士周浩然对于革命的理解。或许很多人对周浩然的认识停留在“打响青岛武装抗日第一枪”、年仅24岁便牺牲的“武将”革命烈士的印象中,其实他还是一位以笔作枪的“红色”作家,他一生中笔耕不缀,写下数百万字的文章。近日,记者来到即墨周浩然文化园进行探访,通过其六弟周法廉的介绍,了解到周浩然烈士短暂而又壮丽的一生。

  读书认路,初识新思想

  正值春暖花开,园里绿树红花,1939年周浩然就是在这里牺牲。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即墨市刘家庄中心社区西尖庄村北的周浩然文化园,听周浩然的六弟周法廉向记者介绍周浩然的生前事迹和作品。进入园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块块雕刻着周浩然日记、文章和生平事迹的石刻,围绕着周浩然的雕像摆放在四周。只见周浩然双眼炯炯有神,目视前方。通过石刻和周法廉的介绍,记者逐渐了解了抗日革命烈士周浩然短暂而又壮丽的一生。

  1915年4月21日,在即墨瓦戈庄的一个大户人家,周浩然呱呱坠地。10岁时,周浩然在家乡读完私塾后,被父亲接到青岛入读有“青岛第一模范小学”之称的胶澳商埠公立两级小学高年级。小学毕业后,周浩然进入青岛市立中学读书,在著名作家王统照老师、中共地下党员胡书成老师的指导下,阅读《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更多的进步书籍,思想和视野上得到进一步的扩展,走上了新文学的道路。

  那时,他在日记中写道:“自那时起,我认识了封建社会之一切的罪恶,封建社会之我们的敌人。我们必须铲除封建,建设新社会,宣传新思想,领导民众追求自由、光明,走向新的世界。”而真正促使他走上寻求救国图强道路的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周浩然的言论和行动,很快被校方和周氏家族知晓,并压制。

  投笔从戎,武装抗日

  在1932年到1936年周浩然回到青岛旁听国立山东大学哲学系这段时间里,周浩然先后到北平、上海和南京3地求学。

  1933年春,周浩然加入了青岛“左联”小组,此时的周浩然只有18岁。又发起创办了青岛“左联”小组领导下的第一个革命文艺团体“汽笛文艺社”,并设计了汽笛刊头和创刊简章。周浩然以心影、明、觉民等笔名发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物》《为了这个》《生活》等大量文章。

  1936年,周浩然回到青岛,进入国立山东大学哲学系旁听。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抗战的火焰烧到山东,也燃烧了周浩然原来的命运轨迹。山东大学因战争南迁,周浩然毅然放弃学业,投笔从戎,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回到家乡即墨宣传抗日,并领导成立了即墨县抗日义勇军,武装抗日。

  1938年3月的一天,周浩然得到日军将要下乡扫荡的重要情报,他决定在位于灵山镇集旺疃村北、烟青路东侧的三官庙设伏打击日军。“村民们”在烟青路挖开了一条大沟,并做好伪装,随后“村民们”便进入路旁的庙里埋伏起来。下午3点左右,2辆日军车扫荡归来,毫无防备地进入埋伏圈,第一辆车陷入大沟中后,两辆车都进退不得。这时,周浩然高喊一声“打”,顿时枪声大作。突然而至的袭击,让日军措手不及,反应过来时已经死伤大半。

  集旺疃伏击战,周浩然带领义勇军,用土枪土炮,歼灭日军30多名,击毁军车2辆,而义勇军却无一伤亡,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也打响了青岛武装抗日的第一枪,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抗日斗志。

  叛徒出卖,血洒西尖

  1939年7月,中共即墨县委成立,8月,原本在胶东区党委工作的周浩然被派回即墨任首任县委组织部长,此时的县委包括周浩然在内只有5个人。回到即墨后,周浩然主动要求到位于三县(平度、莱阳、即墨)交界处、形势险恶的刘家庄一带展开群众工作。

  9月的一天夜晚,在即墨县刘家庄镇西尖庄村的一处简陋土坯房里,几位年轻人正在商议下一步的抗日工作,突然被屋外的响动打断,手持武器的便衣特务闯进土坯房,朝年轻人开枪。混乱中,这几个年轻人四散突围,其中一个年轻人腿部受伤,向西尖庄村后的玉米地跑去,最后因失血过多,寡不敌众,被追上来的特务杀害。这名年轻人是谁,谁都不知道……

  1968年,吉林省延吉市饮食服务公司在清理阶级队伍时,查到了改名为孙光彩的孙子山。在审问过程中,孙子山还交代出曾于30年前杀害周浩然,并抛尸野外的罪行。自此,年仅24岁周浩然的牺牲之谜在29年后终于被揭开。周浩然是唯一一位也是第一位,出生于青岛、成长于青岛、牺牲于青岛的“左联”作家,也是青岛抗战初期牺牲的第一位共产党人。

  遗作被焚,只留数百万字

  周浩然牺牲后,生前的日记、文章、诗歌等作品被其父亲和大妹周淑真冒险保存,共数百万字。在青岛、即墨的烈士名录中都没有“周浩然”的名字,而当初即墨县委的另外4名工作人员,3人已经牺牲,唯一活下来的、当初的县委书记也被派往南方,无法联系。就这样,周浩然成了一位无名烈士。

  1984年,周浩然终于被山东省民政厅正式批准为山东省革命烈士,在牺牲45年之后,成为了有名烈士。被保留下来的遗作也被编辑成书,名为《周浩然烈士文集》,于1995年7月正式出版。

  在他24年的短暂生涯中,写下了数百万字的散文、杂文、诗歌、格言、文学评论和日记等文字,记录了抗战时期那段历史的革命精神,给后人带来了巨大的精神财富,是一位能文能武的青岛著名抗日文化先驱。 文/图 记者 高晓飞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李敏娜] 本文地址:http://jimo.bandao.cn/news.asp?id=2523436

分享到

青岛微博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百度贴吧 人人网 QQ好友或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