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二号9月发射 “神十一”10月升空

2016-04-25 11:24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小字体大字体

  



  记者从23日下午举行的庆祝首个中国航天日座谈会上获悉,今年9月将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10月将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介绍,载人航天工程是我国规模最大、系统组成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协调面最广的重大国家工程,实施20多年来,已成功发射10艘飞船和一个目标飞行器,成功将10位航天员送入太空,实现了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太空行走到交会对接、从单船飞行到组合体稳定运行等一系列重大跨越,取得载人航天“十全十美”的成绩。

  今年6月,我国将发射长征七号火箭,考核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方案的正确性、功能和性能;9月,将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接受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访问,并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10月,将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承载2名航天员,与天宫二号对接后,进行为期30天的驻留试验;2017年上半年,将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对接后,进行推进剂补加等关键技术验证,并开展搭载载荷应用试验。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空间站研制建造也在紧锣密鼓地向前推进。2018年前后,我国将发射空间站试验核心舱,开始空间站建造,2022年前后,完成空间站建造。

  记者还了解到,我国已成功发射22颗北斗导航卫星,2018年,将率先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基本服务,2020年,形成全球服务能力,建成国际一流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告诉记者,“届时,系统的性能指标将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2到4倍左右,最高精度可达2.5米。”冉承其透露,未来4年左右的时间内,将完成30颗卫星的组网发射。据《北京晚报》

  ■链接

  中国航天日

  经国务院批准,自2016年起,将每年的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为什么将这一天设为“中国航天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局局长、国家航天局局长许达哲指出,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的开创性、奠基性成就。许达哲指出,把第一个里程碑这个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事件设为“中国航天日”,是很具有代表性和纪念性的。中新

  “高大上”航天技术走进寻常百姓衣食住行

  据新华社北京4月24日电 人们在24日庆祝首个“中国航天日”的时候,可能想到的多是神舟飞船这样“高大上”的应用,但实际上,航天技术早已走进了普通民众的“衣食住行”,下面就是几个例子。

  衣:现在让幼儿父母大感方便的“尿不湿”,以及成人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所用的成人纸尿布,就有航天技术的贡献。在人类第一位航天员加加林上天的时候,曾经发生过执行任务时还要想办法应对尿急的“囧事”。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航天员受到这种困扰,科研人员发明了能大量吸水的纸尿布,帮航天员解决了这个难言之隐。这项技术转为民用之后,就带来了人们非常熟悉的“尿不湿”。

  食:方便面是人们非常熟悉的食品,方便面配料包中的脱水蔬菜也来自航天技术。

  住:如今不少建筑的屋顶都装上了太阳能电池板,所发的电不仅供自己用,多出来的还可送回电网赚钱。而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展,航天技术也作出了重大贡献。太空中的卫星、飞船和空间站要能持续获得能源,显然太阳能技术是一个良好选择,现在的国际空间站就伸出了长度超过70米的太阳能电池板。这些设备使用了稳定、高效的太阳能电池技术,也推动了地面上对太阳能的应用。

  行:许多人开车出行时依靠卫星导航指路,各国发射上天的大量导航卫星成为了“路盲”的福音。

  我国开展小行星探测前期研究

  据新华社北京4月24日电 小行星探测、防御与利用是月球探测、火星探测之外,人类深空探测的又一热点。4月24日首个“中国航天日”来临之际,嫦娥一号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透露,我国在小行星研究方面的前期课题已经展开。

  小行星是太阳系内类似行星环绕太阳活动,但体积和质量比行星小很多的天体。叶培建表示,太空是人类继陆地、海洋和大气之后开拓的第四活动疆界,小行星是人类踏上星辰大海征途绕不开的课题。针对小行星综合探测是近年来各航天大国热点目标之一,小行星防御技术也是当前国际上深空探测领域技术发展的新热点。

  目前,中国科学家针对“小天体探测策略、小天体目标选择、小行星预警与防御技术”等已做过前期研究,并已展开“小行星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叶培建认为,中国在未来的深空探测中,适时开展和推动小行星资源开发利用,主要有四重意义:

  首先,揭示生命起源。其次,建设小行星预警防御体系、保护地球安全。第三,利用太空资源是获得永久太空开发的唯一方式,某些小行星上的金属和燃料能够扩展太空中工业的发展,可作为人类开发矿产资源的下一个目的地。此外,小行星是人类深空探测“天然的跳板”,小行星可作为中转站,为人类建立空间设施以及星际航行转移系统提供大量基础材料。

  杨利伟等为普通民众支招太空旅游

  据新华社北京4月24日电 随着载人航天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太空旅游也越来越有可能成为普通人可以实现的梦想。但想要去太空旅游,需要做哪些准备呢?

  作为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对想去太空旅游的普通民众支招:“太空游客既要有身体的准备也要有太空知识的准备。”

  中国第一位女航天员刘洋也有类似的建议。她认为,尤其是身体方面,太空游客最起码能承受住发射和返回时对身体的负荷。“特别要确保心脏、心血管机能都能适应太空这种失重的环境。到了太空,吃喝拉撒睡都是一门技术活,跟地面完全不同,要自己照顾好自己。”刘洋说。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透露,随着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医生、心理学家也会有入选航天员队伍的可能。“但目前太空旅游最大的限制在于往返的成本。”周建平说,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会随之带来成本的降低,中国普通民众去太空遨游的梦想很可能会实现。

  杨利伟也认为,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未来太空之行的体验也会不断改善,“例如,未来发射时的速度可能变得更平缓,将身体承受的负荷降到最小,让普通人也能适应。”

  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

  为下一次飞行时刻准备着

  据新华社北京4月24日电 首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时,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虽然现在没有飞行任务,但“为下一次飞行时刻准备着”。

  2012年6月,作为中国第一位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女航天员,刘洋与战友景海鹏、刘旺乘坐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对接。至今,刘洋完成这项航空任务近4年。她说:“我们依然在训练,因为每次的任务都不同,技术更新很快,我们既要学习新东西,还要巩固过去已有的。”

  中国将在2022年前后建成空间站。根据计划,2016年10月,将发射神舟十一号飞船,搭乘2名男性航天员,与天宫二号对接,进行人在太空中期驻留试验。

  虽然这一次任务只有男性航天员参与,但刘洋仍期待着将来有一天能登上这个被她称为“空中大别墅”的地方。在刘洋看来,探索宇宙的队伍中,相对于男性强大的体力优势,女性的互补角色不可或缺。“尤其考虑未来长期在太空狭小空间环境生活,女性特有的亲和力、强韧性以及低冲突性是很好的优势。”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刘守龙] 本文地址:http://jimo.bandao.cn/news.asp?id=2628009

分享到

青岛微博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百度贴吧 人人网 QQ好友或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