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门曝光11种电信诈骗手段 贪婪侥幸最易中招

2016-04-28 09:52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小字体大字体

  



  “您的社保卡要停止使用?”“您有邮件未签收?”“您的淘宝订单失效?”“您的银行积分可以兑换现金?”……相信不少市民都曾收到类似短信或接到类似的诈骗电话。究竟是怎么回事?市民又该怎么进行防范呢?记者了解到,近日即墨市公安局曝光了电信诈骗犯罪常见的11种犯罪手段和相应的防范知识,以提高市民的自我防范意识,谨防上当受骗。

  【典型案例一】假冒老板诈骗139万元

  一天凌晨3点23分,正在睡觉的即墨某机械公司会计邱某突然接到一条微信好友添加提示,一看竟是“公司老板”,没多加考虑立即添加为好友。第二天上午,邱某就收到了“老板”的指示,“你先转139万元到深圳市某贸易公司,后补手续。”邱某没有怀疑就将139万元汇进了“老板”指定的账户。事后邱某联系老板才发现上了当。

  原来,公司内部有一个微信群,“老板”在群中潜伏已久,深知老板说话的语气和常用语,模仿老板的头像、资料申请了微信号。即墨公安刑侦大队九中队指导员吴坤杰告诉记者,侦查发现,嫌疑人骗取的139万元经3次网银转账至建设银行深圳分行韩某的账户内。“在深圳警方的协查下,在去年12月24日对韩某的账户进行了司法冻结。我们紧急飞往深圳,又转至珠海找到开卡人韩某,最终成功将139万元全部追回。”办案民警介绍。

  【典型案例二】冒充公职人员退税诈骗

  市民李先生刚买了一辆新车,第二天接到陌生电话,对方自称税务局工作人员并准确报出李先生姓名,同时告知其买车可以办理退税4900元,并称办理退税时间仅限一天,要求李先生立即到附近银行ATM 机进行操作。李先生到达银行后,按照对方电话提示,操作ATM 机进入了英文界面,随后按照对方提示先后键入“激活码”等信息,操作完毕后,发现卡内3万余元全部转走,才发现被骗。

  “不法分子利用该类手段进行诈骗时采用的借口不断翻新,其中,一是冒充税务机关工作人员,假称根据国家最近出台的相关政策,受害人购买的汽车可以享受购车退税的优惠政策;二是冒充‘教育基金会’工作人员,假称应退还受害人孩子上学期间的多余费用;三是冒充社、医保部门工作人员,假称受害人可以领取相关补贴等。”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受害人与其联系期间,不法分子都要求受害人到银行ATM 机前按照自己在电话中的指示进行操作,从而使受害人在ATM 机自主操作过程中上当受骗。

  【花样诈骗手段】11大典型手段大曝光

  “喂,猜猜我是谁?我是你老朋友哎!贵人多忘事,连我都记不得了?改日再联系。”不法分子先拨通电话,让受害人“猜猜我是谁”,受害人往往碍于情面在自己的亲友中联想猜测对方身份,此时不法分子顺势答应,并称近期要来看望受害人,为下一步诈骗作为铺垫。次日,再编造途中出车祸、嫖娼、吸毒被抓等谎言向受害人借钱,让受害人汇钱到指定账户。

  “电信诈骗是随着我国通信产业高速发展而衍生的一种新型犯罪手法,不仅是老年人,年轻人上当受骗的案例也多了起来。冒充熟人实施诈骗,这是最常见的电信诈骗方式之一。”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电信诈骗案层出不穷,骗子的手段也不断翻新,例如,冒充国家公职人员实施诈骗;盗用QQ号码实施诈骗;冒充熟人实施诈骗;发布虚假中奖信息实施诈骗;以退税、退款或领取补贴等方式实施诈骗;以指导或代炒股票、投资为名实施诈骗;短信群发汇款、还款信息,利用时间差实施诈骗;以“购物、购车票、购飞机票”等名义实施诈骗;盗用外贸企业邮箱进行诈骗;利用伪基站实施诈骗及冒充黑社会恐吓方式进行敲诈诈骗等。

  【电信诈骗的惩处】诈骗犯最高可判无期徒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2011年4月8日起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根据解释,电信诈骗行为将受到从严惩处,诈骗公私财物价值3000元至1万元以上为刑法规定的“数额较大”,3万元至10万元以上为“数额巨大”,50万元以上的为“数额特别巨大”。

  同时,诈骗未遂,以数额巨大的财物为诈骗目标的,或者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应当定罪处罚。利用发送短信、拨打电话、互联网等电信技术手段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骗,诈骗数额难以查证,但发送诈骗信息5000条以上,或者拨打诈骗电话500人次以上,以及诈骗手段恶劣、危害严重的,应当认定为刑法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以诈骗罪(未遂)定罪处罚。

  此外,解释还规定,明知他人实施诈骗犯罪,为其提供信用卡、手机卡、通讯工具、通讯传输通道、网络技术支持、费用结算等帮助的,以共同犯罪论处。

  [警方支招]

  连输3次错误密码锁定账户

  随着现代电子科技的飞速发展,电信诈骗的手法也在不断翻新,要想避免掉入形形色色电信诈骗的陷阱,即墨警方提醒广大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事项,谨防上当受骗。

  1、防止个人信息外泄。个人信息外泄,特别是个人手机号码、银行账号、网银密码等外泄是导致诈骗案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2、对陌生人(包括自称为政法机关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或陌生手机发来的短信,都要谨慎接听和对待,在电话或短信中无论以何种方式要求市民进行汇款或转账的,可以确定是诈骗行为,应当不予理睬,同时向公安机关举报。

  3、当接到疑似诈骗电话或短信时,要注意核实对方身份,尤其是对方要求向指定账户汇款时,绝对不可轻易汇款,应该第一时间告知家人、朋友商量解决,或者直接到公安机关或银行当面进行问询,避免上当。

  4、如果来电显示为“0019”、“0029”、“00029”等开头的号码均系从境外打来的电话,不要回复;因为犯罪分子通过软件可以任意设置来电号码,所以不要轻易相信来电显示号码。

  5、不要轻易尝试使用自己不熟悉的银行业务,例:ATM 机转账或网上银行功能,如确有需要可咨询银行网点工作人员。

  6、接到电话、短信称电话欠费或银行卡出现问题的,应当向相关业务部门进行当面咨询,也可以拨打正规官方客服电话进行咨询,如移动公司10086,联通10010,电信10000以及各商业银行客服电话,如建设银行95533,工商银行95588等。

  7、对于使用智能手机的市民,建议安装奇虎360、腾迅、金山、世纪网通等智能防护软件,利用这些软件的识别功能,提示手机用户重点防范涉嫌诈骗电话号码来电和短信,使其减少被骗机率。

  8、一旦发现被骗时,应该在最短时间内立即对诈骗账户(即不法分子指定的账户)采取紧急止付措施(紧急止付时限为次日零时),快速冻结被骗资金,同时迅速向警方报案。

  紧急止付措施为:

  一是拨打诈骗账户所属银行的客服电话,根据“自动语音服务”连续输错支付密码3~5次,直至电话语音中听到“此账户密码多次输入错误,已暂停使用”等类似提示,锁定电话银行、ATM 机、柜面支付交易;

  二是登录诈骗账户网上银行,连续3次输错交易密码,锁定网上银行支付交易;

  三是由警方陪同受害人前往诈骗账户归属银行的本地网点,在柜面凭报警记录、其本人身份证、转账所用银行卡请求银行员工协助,以查询诈骗账户余额故意输错密码方式进行人工技术锁定。

  本版文/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刘守龙] 本文地址:http://jimo.bandao.cn/news.asp?id=2629080

分享到

青岛微博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百度贴吧 人人网 QQ好友或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