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组织建在甜瓜产业链上

2017-07-16 21:28  来源: 青岛广播电视报 手机看新闻

小字体大字体

  大旱之年,莱西马连庄镇岚桑村的小甜瓜在量、质上却有一定攀升,村民们都翘着大拇指说:“上级派来了刘书记,可真是俺们村的福音,小甜瓜都成了俺们村的‘金疙瘩’啦。”

  村民们交口称赞的刘书记,是青岛市委宣传部派驻岚桑村的第一书记刘志峰。从2015年6月担任该村第一书记以来,他立足村情、户情,把“两学一做”的学习教育成果,落实到抓住党组织建设不放松、围绕甜瓜产业做文章上,将小甜瓜演绎成岚桑村村民的甜蜜事业。

  



  甜瓜合作社升级“支部+”版

  岚桑村共有312户,976口人,是水库整体搬迁村,共有236亩口粮地,人均不到3分,粮食不能自足。其余则是水淹地,有“十年九不收”之说。为了增加土地,村民通过抬地的方式,从水淹地里整出380亩地,发展大棚种植甜瓜,成为村庄支柱产业。2014年,村庄人均收入8000元,是省级贫困村。

  有支柱产业却是省级贫困村?第一书记刘志峰进驻村庄后,心中带着疑问,开始了深入细致地走访。

  “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分散式种植状态,导致设施改善、资金投入、技术创新、管理水平、基础建设等都跟不上,形不成集约合力。”刘志峰经过对村庄甜瓜产业调研后说。

  为了把甜瓜种成群众致富的“金疙瘩”,刘志峰在对村里原来仅有4户加入的“青岛魅鑫果蔬专业合作社”进行升级改造,吸纳全村109户瓜农加入,打造起了“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让瓜农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通过合作社组织引领,实现抱团发展。

  据了解,在合作社的龙头带动下,村庄在甜瓜良种选育、技术培训、资金投入、配方施肥、生产流程控制、运输销售、包装宣传等环节,实行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实现甜瓜“产、供、销”的集约化,共同抵御市场风险。

  “合力出战斗力,以合作社为龙头,带动农民每年亩增收可达1000元左右。”村支部书记、合作社社长徐芝江高兴地说。

  甜瓜产业配套增收“稳压器”

  “因为水源条件解决了,今年天这么干旱,俺村的大棚甜瓜照样没缺着水,甜瓜亩增收1500多元。”看着汩汩涌进甜瓜大棚的水流和长势喜人的甜瓜,岚桑村村民徐芝光高兴地说。

  其实,如今这便利的水源条件,在第一书记刘志峰驻村之前,岚桑村村民连想都不敢想。以前的甜瓜种植基地全部是泥土路,遇到下雨天,道路泥泞,运输过程中因颠簸容易造成瓜皮损坏,影响甜瓜品质。由于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再加上连续干旱,导致供水不足,影响了甜瓜产量。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的回应。

  针对甜瓜基地薄弱的基础设施,加强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聘请青岛市勘察测绘院和规划设计院专家对村域土地进行勘察测绘,规划设计“岚桑村甜瓜生产示范园”。投资250万元,在园区新挖浆砌一座3000平方米的平塘,硬化7000平、垫压8600平田间生产路、修建桥涵一座。利用镇农业综合开发,在园区新挖了10眼大口井。争取供电部门支持,为园区配套农灌电1000米,新上变压器一座。既满足了园区土地的灌溉需要,又方便了园区交通和甜瓜运输。仅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一项,不仅实现了水源200米短距离到地头,节省了时间,还可带动瓜农每亩大棚增收1000多元。同时,引导瓜农对现有380多亩甜瓜大棚进行提档升级,由“低矮立柱竹竿棚”改建为“高大无柱钢构棚”,既可提高棚内土地利用面积,又可利用大棚农机提高劳动效率。去年,已有两户瓜农进行了大棚改造,每亩大棚可增收2000元左右。

  “为了帮助村里搞建设,刘书记和村里党员干部全部靠在施工现场,党员干部真是好样的。”村民徐芝寿真诚地说。

  甜瓜产业配备富民“加速器”

  如何增强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将甜瓜产业打造成该村的“永久牌”甜蜜事业?

  刘志峰从甜瓜产业的长远出发,打长谱,为甜瓜产业的发展配备了富民增收的“加速器”。

  为确保甜瓜始终保持优质、常新,以合作社的名义,争取我市科工信局农业成果转化50万元专项资金,与青岛市农科院合作,建设10亩冬暖式钢构大棚,开展甜瓜优良品种转化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结合科技大棚建设,开发了大棚用工岗位,招募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到大棚劳动,按劳动时间给予报酬。目前,已与村内8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签订劳动用工合同,项目建成后每年可为每人创收4000余元。

  依托甜瓜产业和岚桑生态港,整合建设集农业种植、休闲采摘、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甜瓜产业园,打造乡村旅游新景观,提高甜瓜附加值,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与铁塔公司合作,投资16万元,在村庄建设一座铁塔信号基站,并积极开展村庄土地承包、充分利用上级扶贫资金产生的效益,共可为村集体年增加收入15万元,壮大了集体经济,增强党组织的服务功能。

  “刘书记为我们村甜瓜产业不仅打下了好基础,还帮着打好了长谱,我们党员干部为群众服务更有底气了。”村支部书记徐芝江高兴地说。

  本报记者 马立瑜  通讯员  李焕青

   [编辑: 张勇] 本文地址:http://laixi.bandao.cn/news.asp?id=2746500

分享到

青岛微博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百度贴吧 人人网 QQ好友或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