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竞技体育史话之三 中国拳击运动的发源

2018-07-18 07:56 半岛网阅读 (157982) 扫描到手机

编者按---

  “青岛竞技体育史话” 是青岛市体育局在2018年山东省第24届运动会开赛之际,为配合宣传,组织一批体育人采访、撰写的系列文稿。史话通过回顾和梳理此届省运会青岛参赛的全部28个项目的发展历程,旨在重现青岛竞技体育波澜不惊的历史,展现一代代体育人无私奉献、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弘扬“更快、更高 、更强”的竞技体育精神,标注青岛特色体育文化符号,向省运年献礼。 

  一提起青岛,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逛栈桥,洗海澡;喝(ha)啤酒,吃蛤蜊(ga la)”——一派悠哉悠哉的场景。闻名中外的“青岛啤酒”以及青岛人的“啤酒文化”源于1898年,那一年德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占据了青岛。德国人将啤酒带到了青岛,飞扬的泡沫湮没了蓝色海岸,泡沫与激情的喷发与宣泄,成就了青岛的啤酒文化。可有多少人知道,伴随着啤酒一起进入青岛的,还有一种集激情与力量于一体的魅力运动,这就是老青岛人都知道的捣“鲍克斯”(box)——拳击运动。青岛可谓是中国拳击运动的发源地,书写了青岛人的“希腊神话”。

百年风云,青岛人的拳击情结

  1897年,当德国人的战船驶入青岛港,拳击,这种带有洋人色彩的运动,也随之流传到了青岛。1945年秋,日本侵略者投降,美国太平洋舰队以护送国民党青岛保安大队为名,从崂山进驻青岛,从此美国水兵也正式把拳击带入了青岛。这就是青岛拳击的历史源头。当时这项运动大都在洋人和水手间开展,青岛人称其为捣“鲍克斯”。 

  那个时候,每逢休息时间,在前海沿一带的军舰甲板上经常能看到这样一番场景:美国水兵们在甲板上打拳击,青岛的老百姓们也会围观观战,美国水兵打得不过瘾,就会叫青岛的老百姓上去对打,老百姓轮番上阵,几个回合下来,经常是被打得鼻青脸肿,这些人也会因此得到一些补偿:几个过期的鱼肉罐头亦或是一些“洋垃圾”之类的东西。 



在甲板上“捣鲍克斯”的老青岛人

  对于那时连饭都吃不上的青岛老百姓,应招去军舰跟美国水兵对打成了他们养家糊口的一个途径。于是,一些胆大的青岛人经常会去甲板上给美国水兵当“人肉盾牌”。当然,在对打的过程中,他们也逐渐喜爱上了这项运动,并通过它增长了勇气,打掉了惧怕,慢慢提高了自己的拳艺。他们,就是青岛拳击史上的第一批“拳手”,是码头上的“老大”。 

  就这样,拳击通过大港码头流传到了西镇一带,西镇人没有给其改名,就称其为“鲍克斯”,打拳击,叫捣“鲍克斯”。等西镇的孩子玩够了“鲍克斯”之后,这新式的运动方式就慢慢地传到了东镇。后来,东镇出了四位捣“鲍克斯”的拳王,在中山路天真照相馆的橱窗里,还摆着他们的照片:每人穿着拳击背心,个个虎背熊腰,尤其是那八只拳套分外惹眼,圆鼓鼓的,闪着光,人送绰号“八大锤”。说起“八大锤”的故事,那可真是一箩筐,什么“双封眼”“兔子腿儿”“光棍儿多春儿”,他们可是当时威震江湖、无人能敌的老拳王。还有名震江湖的“四小锤”,他们都是仗义疏才的铁汉子,从不祸害百姓,老百姓们也把他们视为英雄人物。你若是现在去西镇转一转,还在世的老人们保准知道他们的大名,也能跟你说上半晌他们的故事。 



闻名青岛的“八大锤”

  把青岛称为中国的“拳击故乡”绝不为过,那时,拳击的活动大都在观海路、金口路一带。每到盛夏的夜晚,在那里就会听到隔墙传出来“嘭嘭嘭”的拳击声。这就是青岛拳击的开始,也是民族屈辱下,一段民间自发的体育运动的萌发。 

忆往昔,青岛拳击在摸索中成长壮大

  1953到1958年,我国先后举办过四次拳击比赛,1958年在北京举行的比赛,是中国拳击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锦标赛,有21个城市的142名拳击选手参赛。1959年3月,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拳击运动被迫停止开展,并取消拳击运动正式比赛。直到20年以后,才重新恢复。 

  青岛人喜欢拳击运动,有一段时间,年轻人对拳击近乎到了痴迷的程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质匮乏,文化生活单一,那时岛城调皮的男孩喜欢练武术、摔跤,有时聚在一起打架,经常是一对一的“单挑”。拳击相比武术见效快、实战性强,为了提高“单挑”水平,出现了拳击热。在街院小巷深处经常有孩子们,带着棉手套(那时没有拳套)比划着捣“鲍克斯”。因为拳击是我国禁止的项目,所以练拳击也只能在暗地里进行。 

  青岛的拳击生涯基本经历了从二十世纪初的“启蒙时代”,到后来三四十年代的“探索时代”,到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民间时代”,八十年代的“专业对抗比赛时代”和九十年代以后的“职业化时代”。在这几个历史时期中,名家辈出,各路好手风起云涌,相继称霸拳坛,将青岛的拳击推向了高潮。更令人欣慰的是,解放后青岛的第一代拳击家,也正是新中国的第一代拳击家。他们是以自己的人品和个性影响着中国拳击的发展,也创造出了青岛拳击界的一个又一个辉煌。 

  至今,仍令岛城人念念不忘的岛城拳击界的“三驾马车”是江志璧、杜学礼和于学恕。这三位拳师自二十世纪世纪六十年代就开门授徒,且独树一帜,各领风骚,为青岛拳击事业的推动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而随即而起的苏宁,也一度成为青岛拳坛的“霸主”,“单挑”(两人独打,众人围观)这个特地为青岛拳击“量身定做”的专用词汇,在当时几乎是家喻户晓。现在青岛的新一代拳击好手也多出自他们的门下,或曾经受到过他们的提携和指点。 

  1979年,邓小平在北京接见了来华访问的世界拳王阿里,此事在我国拳击界引起了反响,打破了我国沉寂多年的拳击运动。1981年青岛老一代拳击运动员江志壁、于化贤等人,率先在青岛海泊河体育场组织了首届“青岛市业余拳击比赛”,因为是岛城首次公开的拳击比赛,前来观看的人数众多,盛况空前。这也是全国正式恢复拳击运动之前的首次地区性比赛。 

  随后,青岛拳击几乎成了中国拳坛的代名词。从1981年青岛与上海的拳击对抗赛,到1988年“洛玻杯”全国邀请赛,再到1989年“密封杯”全国拳击大奖赛、1992年的青岛“狮王杯”全国拳击邀请赛等,十几年间青岛共举办了十几届全国性的拳击比赛,而且几乎都是民间赞助。青岛也先后十几次参加了外城市举办的全国级拳击邀请赛,拳击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竞技水平大大提高。1989年在海泊河体育场篮球场内举行的青岛“密封杯”全国拳击大奖赛,三千人的看台座无虚席,省体委竞赛处的高建民处长感慨地说:青岛人真喜欢拳击呀! 

  青岛拳击始于民间,因而有着极强的生命力。1985年,世界拳王阿里应国家体委邀请来华,在上海体院、精武体育总会授课时,青岛应邀派杜学礼、蘧峰、刘东利等近20名运动员参加学习,阿里当时称,他希望在青岛创办一个“中美拳击友好协会”。 

  同年,日本职业拳击队应北京体院邀请来华讲学,传授拳击技术,期间,日本队邀请中国运动员上台进行拳击技术示范对抗,我市业余运动员司建占与日本职业拳击联赛亚军田敬对抗比赛,司以凌厉的攻势使田敬只坚持了两个回合就弃权,宣告失败。国家体委派官员观摩了这次对抗,青岛运动员的斗志和技术水平,大大鼓舞了到场人员,为恢复我国拳击运动树立了信心。不久,国家体委在青岛、上海、南京、哈尔滨四城市进行试点,进而正式恢复了拳击比赛项目。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是青岛市拳击最辉煌的时期。青岛拳击几乎成了中国拳坛的代名词。从1983年全国四城市拳击邀请赛开始,到1984年8月在青岛举办的“东方杯”全国拳击邀请赛,这期间,最先冒出来的就是以江石春和李嘉铮为代表的青年一代。其中,李嘉铮可以说是青岛拳坛第三代的优秀代表,不仅在前三届全国比赛上拿了冠军,而且直到后来1988年“富奇杯”,他连续拿了10届全国冠军。 

  1985年8月,青岛“五金杯”全国拳击邀请赛开幕,这是当时全国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比赛,也重新奠定了青岛在全国拳击界的龙头地位。之后,除已经崭露头角的江石春、于川、李嘉铮、于德顺、刘安魁、王海刚和孙魁福外,还涌现出了王亚为、赵书鹏、陈尧立、司建占、马群、王立海和宋效臣等一大批拳坛新生力量。 

跌宕起伏,青岛拳击从低谷中崛起

  青岛的拳击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也一度出现过低潮,比赛成绩不尽人意。尤其令人遗憾的是,为中国拳击拿到至高荣誉的竟然不是人才济济的青岛,而是远在西南的贵州。为什么青岛没有在极盛时期出现一个邹市明?青岛市拳击队王立海教练曾经分析道:“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时候,我们这一批运动员还在打比赛,随后就纷纷退役去了各个大学读书,我们毕业之后就开始往全国各地分流。有了这些教练的加入,各个地方的拳击运动就陆续开展起来。”王立海说,在这一趋势下,全国各地的拳击水平开始趋于平均,“全运会上,没有大包大揽的情况,基本上各个省队能拿到一枚金牌就不错。”当然,个别省份开展得较好,“比如新疆和内蒙古的大级别以及贵州和广东的小级别,相对更有优势。”岛城拳击经历了长达十余年的沉默期。直至张君龙的横空出世,给青岛拳击打了一阵强劲的清醒剂。 

  张君龙,1981年11月12日出生在山东省青岛市,中国业余重量级拳击运动员转职业的第一人。张君龙从小受父亲的熏陶,很小便接触了拳击运动,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显出了很高的天分,12岁获得青岛市拳击冠军、13岁加入山东省拳击队获得山东省冠军。20岁加入国家拳击队后,张君龙的拳击事业一帆风顺,更加坚定了他献身拳击事业、为国争光的决心。 

  作为中国稀缺的重量级拳击运动员,张君龙通过不懈的努力,获得了无数荣誉、并在2001年第九届全国运动会91公斤级以上级拳击比赛中问鼎冠军,达到了业余拳击事业的巅峰。在张君龙的业余拳击生涯中,他获得过几十个大大小小的荣誉,为了填补中国重量级职业拳击的空白,2012年他以中国重量级业余拳击冠军转职业第一人的身份登陆世界职业拳坛。并于同年创立北京战旗训练基地(北京战旗职业拳击俱乐部)。 

  2014年2月27日,WBF亚洲拳王挑战赛召开新闻发布会,五届世界重量级拳王同时也是WBF世界冠军的霍利菲尔德先生亲临发布会现场,并正式收张君龙为徒,担任他的总教练。发布会上张君龙向霍利菲尔德先生行了中国传统的斟茶拜师礼,霍利菲尔德先生也表示,将向张君龙传授毕生所学。 

  2016年张君龙夺得并成功卫冕WBA Oceania重量级拳王金腰带,成为历史上首位进入世界四大拳击组织WBA世界拳击协会前15的黄种人重量级拳王。 



2016年张君龙卫冕WBA Oceania重量级拳王金腰带

  2017年12月17日,中国搏击大赛100公斤以上级“巨兽之战”八人争霸赛在遵义开打,四场比赛均为中外对抗,中国选手仅取得了1胜3负的成绩,令拳迷大为失望。其中被寄予厚望的散打冠军叶翔与伊朗选手阿齐兹打满三回合战平,加赛中体力严重透支最终告负,其余两位中国大级别选手刘军超、宁佃帅均遭到外国悍将的秒杀KO,仅有前拳击冠军阿斯哈提KO日本选手加诺•楠,为中国军团挽回些许颜面。在欧美巨人面前,中国大级别选手真的就如此不堪一击吗?这个结论显然是片面的。因为就在一天之后,亚洲重量级拳击第一人“龙王”张君龙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大级别顶尖高手的绝对实力,在北京举行的《拳武王》年终总决赛上,张君龙用96秒KO阿根廷前IBF/WBO双料世界拳王拉米雷斯,在国际拳坛引起不小轰动,也使业内对中国重量级拳手的实力有了更新的认知。 

  王建政,是继张君龙之后的另外一名优秀的拳击运动员。王建政1987年生于平度市祝沟镇,是土生土长的平度人。他从小就热爱体育,2002年参加校际运动会时,王建政被青岛体校的宋效臣教练一眼看中。宋教练慧眼识珠,认为王建政有着极高的体育素质和极大的发展潜力,于是将他带到青岛体校学习拳击。2003年王建政顺利进入山东省拳击队。在队里,他训练刻苦,态度认真,以“用心、用脑、用功”为座右铭,很快得到了省队教练张志的重视,并开始在各种比赛中亮相。王建政就是这样在边学边赛的过程中渐渐初显峥嵘。 



2007年王建政获全国锦标赛75公斤级冠军

  2007年3月底,王建政不负众望,一举夺得全国锦标赛75公斤级冠军,成为省拳击队的希望和“台柱子”,也成为中量级拳击的希望之星。在不久后举办的全国拳击精英赛中,年仅20岁的王建政更是将潜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半决赛战胜北京选手朝格吉乐图后,他成了唯一打进决赛的山东选手。而决赛,他的对手是2006年全国冠军、北京选手张建艇。7月4日下午,原本充满悬念的决赛成了一边倒,王建政轻松赢下对手12点。关键的第三回合,王建政曾将对手击倒一次,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最终,王建政赢得该级别的冠军,并获得了2007年10月美国芝加哥世锦赛的参赛资格。这被誉为山东拳击自1998年跌入低谷后的一次质的飞升。 

  而在全国范围内占领拳击制高处并不是王建政的最终目标,其雄心壮志的落脚点是2008年奥运会。要取得奥运会入场券,只有在世界拳击锦标赛上获得相应成绩。王建政再一次用成绩证实了自己的实力。世锦赛中,王建政一路晋级得非常轻松,首轮比赛战胜荷兰选手穆雷博格,次轮轻取波兰选手塞克,10强战中力擒土耳其选手卡亚,但是在8强战中,王建政迎来了真正的考验——卫冕冠军俄罗斯选手科波洛夫。如能战胜对手,不但能进一步拉近和俄罗斯队之间的差距,更能高树一块中国拳击里程碑。可是,对手毕竟是中量级拳击的老牌王者,无论战术,还是经验,都较初出茅庐的王建政有着明显的优势。最终,王建政不敌科波洛夫,无缘世锦赛75公斤级4强。可是,王建政并没有在气势上输给对方,而且如愿实现了进军奥运的目标,虽败犹荣。 

  青岛拳击甚至全国拳击发展的真正机遇,是2011年10月9日邹市明在阿塞拜疆世锦赛夺冠。根据相关规定,一个项目至少在世锦赛夺冠了之后才有资格进入城运会,所以拳击是在那之后才进入城运会的。而拳击进入城运会,真正带动了各地拳击人才的选拔。 

  “虽然也面临着选材困难的问题,不过拳击进入城运会之后,还是对我们的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王立海教练说道。 

人才济济,青岛拳击深厚的群众基础

  目前,青岛以及山东其它地区的拳击与全国其它地区相比,更显人才济济。以2012年的山东省锦标赛为例,当时参赛有500多人,来了700多个孩子报名,同时在两个拳台打,这在全国都是极为罕见的。当时邹市明的启蒙教练张传良十分羡慕地说,“全国比赛恐怕也没有这么火爆。”目前省队的青岛籍选手占据半数以上,其中不乏很多好苗子,他们是未来的希望之星。 

  老青岛人对拳击运动的深厚感情加之拳击运动的独特魅力,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热爱并从事这项运动。有些人一提到拳击运动,可能会联想到暴力、血腥的画面,其实不然。拳击是一种格斗术,职业拳手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增强自我保护的综合性运动,拳击简单易学,适合各个群体,青少年学习拳击可提高灵敏性、反应能力、增强意志品质,对生活和学习有显著的效果。拳击运动是手脑并重、全身活动的运动项目,需要练习者必须全身心地投人,才能完成好拳击训练。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使人们面对生活和工作的巨大压力,更需要一种能够释放压力的运动方式。拳击所展示的“暴力文化”也许正是现代都市年轻人所需要的一种减压、释放的途径。这项运动所强调的敢打、敢拼、永不放弃的精神,也是现在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身上缺乏的一种精神。 

  青岛目前有26家拳击俱乐部,很多大人、小孩都来这里进行健身、泄压,培养自己的忍耐力、毅力。通过拳击这项运动,弥补性格上的“怕”的短板。 

  青岛市拳击队主教练肖翔谈到青岛拳击队的选材问题时表示,比起其他地方,青岛人对拳击运动似乎更认可也更喜爱。“青岛小哥”“青岛大嫚”性子里都有种不怕输、不怕打的精神。这些特质特别符合拳击“永不服输、永不放弃”的精神,因此,青岛人似乎天生就有打拳击的天赋。 



青岛拳击“小苗子”

24届省运会,青岛人民翘首以盼

  山东省第24届省运会将于2018年在青岛市举行,青岛市拳击队备战情况如何?青岛市拳击队总教练肖翔介绍,目前青岛市男女拳击队已进入备战期。 

  虽然前些年青岛拳击队成绩平平,但肖教练对这只队伍还是充满了信心。“我们从冬训开始,脚踏实地地一步一步来。先从体能储备开始着手,改进技术动作,补短板。”肖教练刚刚接管这支队伍,发现队伍中确实有很不错的苗子。他坚信,只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夯实基础,扬长补短,就一定能再创辉煌。 

  青岛市拳击队是整个青岛市拳击界的龙头,龙头就要起好带头的作用。肖教练致力于培养好这支队伍,培养好这些希望之星。带动青岛拳击界的龙头,一是可以为家乡父老争光,为岛城拳击增添光彩;二是还要让这些十几岁的小拳手真正领会拳击这项运动的意义和价值,通过他们的成长,将拳击这项运动继续发扬光大,带动整个青岛拳击的氛围。 

  青岛的拳击有着非常浓厚的文化底蕴,捣“鲍克斯”带给岛城人民的是一种回忆,也是一种情怀。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送孩子来练习拳击,青岛市拳击协会每年也会举行各种比赛,有良好的群众基础。青岛市拳击运动的发展有着非常好的氛围,期待着岛城拳击再创辉煌。 

  作者 杨毅飞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目击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半岛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