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图说 |青岛:天热了 地摊火了

2020-06-04 21:39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251601) 扫描到手机

半岛记者  高勇男  张彤  葛梦杰  黄冬梅

地摊,一个很接烟火气,关乎无数人生计的话题。

摊,左为手,右为难。当生活面临艰难困苦之时,靠双手劳碌去赚取、去收获、去致富,从来都是正大光明的。而地摊,伴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因为一个“地”字和其背后所牵引出的流动性、影响市容、堵塞交通、不便管理等问题,一度成为城市管理之殇。殇城之下,矛盾、冲突、非议、争论等各种城市情绪纠缠其中。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城市,要有便利的设施、靓丽的外表、时尚的基因,更要有“柴米油盐酱醋茶”最基础的民生考量。重启“地摊经济”,就是对这种考量最基本的尊重。重启进程中,如何做到放开不放任、便民不扰民,如何做好法度与温度的平衡,想来还是要从心出发。

走进凡人之心,倾听凡人之声,我们离那原汁原味的市井生活很近,又很远。

天热了,广场上热闹起来了,跳舞的,遛娃的,还有摆地摊的。城阳人民广场上一个卖儿童玩具的地摊前,吸引了不少“小豆丁”的目光。

袁帅(左),1999年的小伙子,办公室文员。白天上班,晚上练摊,对他来说生活充实又有乐趣,关键还能增加收入。袁帅的玩具摊刚摆了一周,虽说还没赚回本钱,但他对未来却满怀期望,“小摊也能做大,好生活都是自己一手创造出来的。”

广场边上,2毛钱一枪的激光打气球小摊格外吸人眼球,一个小男孩举着玩具枪,有模有样。

68岁的李大爷出来摆摊也差不多一周了,他说,和老伴退休后,晚上没事就出来遛弯,老伴爱跳广场舞,他却对舞啊歌啊没啥兴趣。前些日子看新闻,知道国家要发展“地摊经济”,他觉得自己应该响应号召,出来摆个摊,不为赚钱,就为给年轻人树个榜样。“在家除了看电视就是看电视,不如出来活动活动。希望这个时候相关部门能给大家更多的空间,一起把市场经济活跃起来。”

这是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水果哥”,今年38岁,离婚后选择一个人来城阳打拼,2年前贩卖起了水果。他每天开着小货车,奔波在城阳各个大集,白天卖不完的水果晚上再摆摆摊。夜幕下,“水果哥”忙着吆喝、称重,摊点前的喇叭不断循环播放着“樱桃便宜卖了,10块钱一斤”。关于最近火起来的“地摊经济”,“水果哥”坦言不太了解,他前些日子被罚了200块钱,如果再被抓到罚一次,他这一周就白干了。

今年55岁的董大姐已经在崇阳路和泰城路路口摆摊将近5年了。说起地摊经济复苏,董大姐抑制不住地高兴,她从手机上看到过相关的新闻,如果城阳也鼓励摆摊,那她就不用每天担惊受怕了。董大姐所在的路口原先是个市场,挨着大北曲的几个社区,平日里集市上也非常热闹,但因为退路进市,现在在路边摆摊的已经寥寥无几。董大姐家住在大北曲前社区,因为家里有个卧床的婆婆,加上丈夫身体不好,她没办法和别人一样去新市场,只能在这边坚持着。

董大姐的丈夫每个月光吃药就得花费3000多块钱,对董大姐来说,这个小摊,不仅仅是他们一家人的收入来源,也是她的精神支柱。虽然每天担心小摊被没收,但她还是顶着压力出来摆摆摊,她能做的便是尽量靠路边,不妨碍交通。

在正阳中路与泰城路交汇处的路边上,摆着几个水果摊,来自烟台的张女士第一天在这边摆摊卖樱珠。张女士说,今年受疫情的影响,往年家里不愁销售的樱珠今年却滞销了,她一直在找销路,通过多方打听到城阳有个批发市场,于是和丈夫一起拉了700斤樱珠往外批发,但仍剩下100多斤。“樱珠本来就经不起颠簸,再拉回去肯定就不能要了,我们就商量着在这摆个摊卖卖,这边挨着夜市,人流多,能好卖些。今天卖不完我们就凑合着在车里睡一晚,明天卖完再回去。”张女士说。

与张女士摊位紧挨着的孙大哥,同样受疫情影响颇深。孙大哥今年37岁,是黑龙江人,一年前来到城阳打工。原本想过了年之后找个稳定点的工作,但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他的计划全部泡汤了。既要交房租,又得日常开销,活还不好找,眼看着自己的“存粮”不多,孙大哥便想到了摆摊卖水果维持生计。他的摊位不大,也不固定,哪里人多他就去哪里。虽然赚得不多,但孙大哥却觉得有这样一个小摊挺好的,起码有收入。他想着先渡过眼下的难关,等疫情过去了,再找份工作安定下来。

在城阳区第二实验小学北门对面的路边上,也摆了几个小摊,今年35岁的摊主田大哥在这卖鲜榨果汁。田大哥在这里摆摊7年了,他早已习惯了和执法人员“斗智斗勇”的日子,有时一天检查四五次,田大哥都是先找个地方躲一躲,等执法人员走了再出来摆,因此,他所带的用具都非常简单易收拾。虽然知道在这里摆摊不符合规定,但是田大哥说,这也是为了生活,要是不摆摊,家里就要“揭不开锅”了。

李大姐(左二)今年47岁,在华城路五小区南门经营着一个蔬菜摊。一年前她意外摔了腿,在家休养了大半年还是没有完全康复,现在走路还需要拄拐杖。李大姐的儿子读大学三年级现在还没有返校,往年寒暑假回家他会去打份工,赚点生活费,今年受疫情影响只能待在家。没了收入,钱用一分少一分,李大姐坐不住了,三个月前摆起了菜摊,儿子也一块帮忙。“再难,日子还得过,有活干生活就有奔头。”李大姐表示。

今年53岁的于大姐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果民,她老家在烟台栖霞,种有樱桃、苹果等果树。受疫情影响今年樱桃销路不好,就在于大姐一筹莫展时,亲戚介绍她来城阳卖试试。就这样,一周前于大姐来城阳摆起了地摊,家人负责帮采摘运送过来。让于大姐开心的是,因为价格实惠、果品质量好,生意比想象中要好,每天大概能卖出70斤到80斤,她挺知足的。

德阳路和康城路交叉路口,是“面筋哥”摆摊的常驻点。“面筋哥”姓张,今年28岁,有两个孩子,大的才上幼儿园。受疫情的影响,公司待遇也大幅度缩水,3月中旬“面筋哥”辞职了,跟着卖烤面筋的叔叔学了半个月后,他就马上置办家当自己摆摊了。“孩子还小处处要花钱,不敢闲下来啊。”每天下午5点到凌晨2点是“面筋哥”的摆摊时间,收入比上班多一些,这两个月来他还收获了不少回头客。

泰德苑小区南门,有一个卖海鲜和蔬菜的摊点,附近热心居民告诉记者,卖海鲜的摊点已经在这摆6年多了,口碑很不错。当记者走近询问时,两位摊主都以为是暗访调查违规摆摊的,所以一边摆手拒绝、闭口不谈,一边赶紧收摊了。这一幕反而让记者感到很内疚。

在青岛,路边摊上哈啤酒,吃蛤蜊,再撸个烤串,这样的夏天才算完整。城阳区文阳路上,准五星级的福朋喜来登大酒店门前的广场上,他们自身经营的“朋聚烧烤大棚”开始热闹了起来,这个大棚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也不属于占路经营。虽说是五星级酒店设置的烧烤大棚,但是价格非常亲民,吸引了不少市民的光顾。

朋聚烧烤从今年五一开始出摊营业,平均每天的人流量六七十人,人均消费80元左右。相比起往年同期,今年因为疫情的影响,人流量有所减少,从这一个多月的消费情况来看,海鲜等贵的菜品受到了“冷落”。

福朋喜来登西餐行政总厨毛青厂分析,今年的游客少,往年6月份高考、中考过后就迎来了旅游小旺季,但今年中高考延后,小学也刚开学,预计旅游高峰要顺延一个月。“今年无论大店小摊,生意都不算好做,我们必须想法子自救。正好国家倡导搞活‘地摊经济’,我们更有了动力,第一时间开会商讨接下来怎么让这个大棚更接普通市民的消费心理,弥补整个酒店疫情期间的损失。”

这些只是城阳区地摊的寥寥剪影,他们就在我们周围,他们是这座城市最普通的人,从华灯初上到凌晨,他们忙碌的身影,也为城市增添了许多的烟火气和生机。

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的背景下,“地摊经济”的归来与存在,有助于提升低收入者就业,处处充盈着人间温暖。从被“赶着跑”到“催着上”,实现“地摊经济”的长远发展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考量着一座城市的温度与胸怀。“地摊经济”的回归之路,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