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调查 | 夏粮丰收在握背后:种地用上“秘密武器”,青岛90后种粮大户年入三四百万

2021-06-22 15:26 大众报业·风口财经阅读 (225519) 扫描到手机

风口财经记者 王好

  风吹麦浪热潮涌,丰收田野溢金光。眼下正是夏收、夏种、夏管的“三夏”生产高峰期,农业农村部消息显示,全国冬小麦机收比例超98%。黄淮海日机收面积、单日投入联合收割机均创近5年新高。

  在青岛莱西,预计到6月底夏收夏种基本结束,将实现小麦机收、玉米机播两个100%。记者近日在当地采访发现,通过北斗导航农机自动驾驶、无人机植保、秸秆综合利用等绿色高效机械化技术应用,20个人的团队可以管理3万余亩农田。与此同时,以机械化为特征的规模化农业种植,不仅助力丰收在望变成丰收在握,更让种地成为了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的好项目,曾经“丰产不丰收”的农业悖论以及农业生产劳动力老龄化问题正在逐渐得以破解和改观。

农业机械取代人工成为规模化农业主力军

农业托管 20多人管理近3万亩农田

  作为全国首个农业总产值过万亿的省份,2020年山东粮食总产量达1089.4亿斤,连续7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稳产背后,是农业机械化的日新月异。

  “地越大,人越轻快,效率和产量也更高。”在莱西市沽河街道东道格庄村,三台收割机在麦田间来回穿梭,收割、脱粒、麦粒装车一气呵成,眼前大约120亩小麦,不到半天工夫已经收割大半。赵庶强是青岛供销普惠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的一名项目经理,这片麦田就是他负责的项目之一。他告诉记者,今年企业仅在莱西地区接到的小麦托管订单就达到六七千亩,提供从前期的种植到田间管理,再到收割以及后续的秸秆还田、玉米播种等一条龙服务。规模支撑下,收获的是肉眼可见的降本增产。“以小麦为例,相比小农户零散种植,规模化农业托管服务每亩地可以节省机械费用70元,化肥种子费用50元,产量方面增产约80斤。折算下来,相当于每亩增收约200元,这120亩就是24000元。”

  降本增产的底气来自于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应用。“你看到的这片麦田采用的是北斗导航+小麦密植精密条播技术。”赵庶强说,相较于传统播种机,北斗导航可以实现精量播种,更大程度上提高耕地利用率,“每亩地可以额外播出一到两行,从而帮助提高产量。”

麦收现场

  不仅省地,而且省力。张琪是一名农业服务队队长,她的团队共有二十余人,目前在当地服务的农田将近3万亩, 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工作量。“要是小农户个人来干,这么些土地可能需要几千人的劳力来维护。”张琪说,规模化农业让机械成为下地干活的主力,搭载了无人驾驶系统的农机装备,理论上可以24小时昼夜不息的工作,从而彻底颠覆了以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耕作景象。对于农机手来说,职业技能也在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以前会开拖拉机就行,现在得玩得转无人驾驶系统,会操作无人植保机。”

  据悉,2020年青岛全市土地规模化经营率达到68%。全市50亩以上规模流转土地198万亩,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2.8万家,带动服务小农户 100 多万户。今年,青岛市农业农村局争取中央财政资金5000万元,同比增长51.5%,在平度市、莱西市、胶州市、即墨区和西海岸新区等5个区市实施50万亩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聚焦农户一家一户办不了或办起来不划算的耕地、播种、病虫害防治、收获等农业生产环节,推广多环节托管、全程托管等模式, 解决好“谁来种地”问题,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返乡创业 90后种植大户年入三四百万

  一直以来,农民最常感叹的便是“丰产不丰收”,辛苦劳作却不知道该如何实现更好的回报,而这样的农业悖论也让“逃离农村”成为不少乡村青年的就业选择。不过,在90后种粮大户李玉通看来,随着机械化规模农业的发展,种地不仅前景可期,而且已经给他的生活和事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2009年李玉通大专毕业,彼时农民家庭出身的他虽然受到父母影响选择了农学中的园林专业,但是和很多乡村青年一样,他并不打算回乡搞农业,而是成功应聘进入了青岛一家大型农药企业工作,并且很快当上了企业原料部的部长助理,月薪上万元,职业发展可谓顺风顺水。

  不过,父母年纪渐长,对自家料理的二三十亩土地逐渐力不从心。“我是独生子女,如果我不回去,那家里这些地就要荒废了。”经过一番心理挣扎,在父母的期盼中,2014年李玉通最终选择辞职,返回莱西老家,把种地当作事业,开始自主创业。虽然提前预想了各种创业艰辛,但是回到家乡后看到的境况还是让他有些意外,“全村1500多人,跟我同龄留在家里种地的年轻人几乎没有。”

  所谓开弓没有回头箭,李玉通坦言,虽然创业之初有些“意难平”,但很快便发现了“突破口”。一方面,他以父母经营的几台农机和积累的客户作为基础,成立农机合作社,购置更新农机装备,提供全程机械化服务,拓展农业服务市场;另一方面,成立农业种植合作社,流转土地扩大种植规模,注重从播种质量到田间管理全程科学化种植,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

  如今,李玉通的合作社在莱西当地服务农田面积将近3000亩,覆盖五个村庄,年收入达到三四百万元。

  “今年是一个丰收年,预计我的600亩小麦亩产能达到1000斤,收入70多万元。”22日,在其中一处小麦收割现场,李玉通坐在驾驶舱内,开启无人驾驶模式,只见右手边的触摸屏上实时显示着机器作业的各项参数和行进路线,收割机依靠北斗导航系统自动行进,金色的麦穗被“吞”进收割机里,散发出阵阵麦香。而他则“一心二用”,一边查看眼前的现场作业情况,一边用手机跟外地客户沟通合作。

工作中的无人驾驶播种机

  “今年莱西供销社牵头,我们正在跟河北衡水、威海乳山的规模化农业基地进行托管洽谈。”对于未来,李玉通干劲十足,希望能不断扩大服务规模和半径,争取去到外省市开拓市场。而对于自己的创业选择,他也早已从最初的被动迟疑变得更加积极,并且在他看来,这种积极性正在身边许多乡村青年中传递,“比如我们团队,五个农机手中有四个是90后,都是辞掉了之前上班的工作回乡干农业,其中好几个人还自己流转土地发展规模种植。”

  年轻人回流乡村离不开人才振兴配套政策。日前,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和教育部办公厅联合发布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名单,平度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榜上有名,成为全市唯一入选的职业院校。该校开设果树栽培与果品加工、畜牧兽医等29个专业,每年培训农村技能型人才2000多名。与此同时,青岛还加大“新农人”培育力度,去年在全国率先出台乡村人才振兴政策框架体系和乡村人才评价激励办法,探索在涉农民企中实施“民企直评”,试点农民职称评定,319名职业农民获评初、中级职称,连续7年将农民培训列入市办实事,培育了一支13.5万人的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

模式创新 青岛企业试水“网约农机”

  信息化时代,数字化将为社会生产、管理的各方面带来革命性影响,如果数字化建设跟不上步伐,还是采用传统的、老套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那么城市必然要落后。对于青岛的农业生产和农业企业而言,数字化不仅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更有着青岛作为工业互联网之都的独特生态加持。

  现代高效农业产业链是青岛正在着力培育壮大的13条产业链之一,抓好数字农业是其中的重要发展规划。采访中记者发现,从供给到销售,数字化身影正在农业全产业链中不断闪现。

  在西海岸供销集团物流产业园,每天从当地合作农产品基地发出的蔬菜被运送到这里的分拣中心,进行检验分装后通过多多买菜、橙心优选、美团优选等电商渠道被配送到青岛全市各地。

  “5月下旬项目启动到现在一个月的时间,订单增长迅速,目前日单量在1至1.2万单。”西海岸供销集团新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云仓项目负责人郝文恒告诉记者,通过与大型头部生鲜电商平台的合作实现农产品供销数字化,相比以前,最大的变化就是,农业种植端与市场销售端的链接更紧密了,菜不愁卖了,而且农户增收明显。“比如我们近期根据社区电商的订单,统一提供种子、有机肥、播种机械,以及种植过程中的技术指导,组织合作农户标准化种植秋葵,每亩相较于往年种植传统作物增收约1000元。”据其介绍,下一步随着合作平台的增加,将不断扩大辐射范围,逐步向胶东半岛区域拓展,从而带动农业生产规模和效率持续提升。

  除了数字化带来的产销渠道和互动的变革,更为深刻的农业生产模式创新也正在萌发。“在农业社会化服务过程中,农机手与小农户的对接经常会出现信息对接不及时和资源浪费的情况。”在有着多年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管理经验的青岛供销普惠农业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赵振东看来,随着规模化农业逐步推进,小而散的地块逐渐连片,这为农业机械化服务带来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为模式创新提供了契机和平台。“我们正与海尔卡奥斯紧密合作,打造一个农机作业调配和监管系统,用类似于网约车的方式来提供网约农机服务,以工业互联网思维来打造农业物联网。”他透露,目前系统正在进行测试,未来启用后,农机手通过手机端接单,根据系统定位精准锁定作业区域,避免干错地块。同时通过平台工具实现农机作业合理化分配和监管评价,实现有效的作业监管,保证农业生产及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