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艺术 东亚艺术发展论坛聚焦海洋文化发展
文/半岛记者 李晓哲 王丽平 通讯员 杜敬瑜 图/半岛记者 孟达
作为2018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唯一的文化艺术板块,第三届东亚艺术发展论坛于9月6日至7日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办。来自国内外沿海城市文化政策制定者、艺术机构负责人以及高校、文化企事业单位和文化艺术专业机构代表80余人齐聚西海岸。
据悉,本次论坛由中央美术学院、青岛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承办,青岛西海艺术湾协办,旨在聚焦东亚海洋文化的发展,推动东亚及东盟各国的文化艺术交流。12位不同国家、地区的艺术专家学者围绕艺术创新与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主旨演讲及主题对话。开幕式上,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青岛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李文革分别致辞。李文革强调,“海洋文化与‘艺术城市’”的主题与青岛的城市发展定位高度契合,期待论坛能进一步提升生命力、包容力和影响力,推动文化艺术与科技、教育、旅游等多领域的深度融合,以艺术交流带动城市交流,以文化合作带动经贸合作,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
观点碰撞
港口城市是文化动力中心
主旨演讲由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余丁教授主持,几位专家学者围绕“艺术创造与城市文化的关系”“文化产业与机构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及“海洋城市的艺术产业案例”三个维度展开,探索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的相互作用。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杨保军发表了《艺术文化与城市发展创新》主旨演讲。他结合国内外城市化建设设计案例分析如何将城市“消极空间”转为“积极空间”,并指出城市设计关注的不仅是自身、是整体、是城市、是市民,更要关注城市的公共空间、公共活动、公共设施,一个城市如果公共空间有魅力、有活力,这个城市的创新就有了根基。他认为未来城市的新动力是改革、科技和文化,而科技和文化是创新的两个支点,前者是发动机,后者则似方向盘,相互配合,才能走得又快又稳。城市建设不仅要重点关注文化、生态、创新与特色,更要统筹好保护、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这对于提升城市的文化艺术、展现城市的精神内涵具有积极意义。
德国历史博物馆(柏林)前任主席、柏林自由大学荣誉教授亚历山大·科赫(Alexander Koch)发表了《人类、港城与海洋——转型过程及新的文化维度》主旨演讲,他通过分析7个国内外著名港口城市案例,探讨在全球化过程中港口城市所面临的挑战、机遇以及未来持续发展的路径。他提出,港口城市是自然和文化动力的中心点,经济、贸易、商业、流动和移民等因素造就了跨文化交流的多样性和发展。港口城市通过贸易、商业联系,人民和宗教反映文化关系,为特定的海洋特征、文化互联、文化多样性奠定了基础,在这个方向上,这些城市也是全球化的创新领域。因此,在港口城市中,艺术和文化以及文创产业对创新和提升生活质量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
文化是城市最大的不动产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院长、教授王中发表了《艺术创造,文化城市——艺术引领城市创新》主旨演讲,他指出近三十年来的中国城市化进程备受瞩目,这是一个城市硬件升级和城市产业化扩张的过程。2015年是中国城市转型节点,开始从重规模、重功能、重经济转变为重质量、重人文、重文化。而文化是城市最大的不动产,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精神角色,是“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公共艺术是促进文化繁荣的重要社会资源,特别是在第三代城市建设中,为世界文明带来思索,引领城市的发展与创新。
美国博物馆联盟中国区国际项目高级顾问帕特丽夏·罗德瓦尔德(Patricia Rodewald)发表了《作为经济引擎的博物馆——一份来自美国的报告》主旨演讲,他通过分析美国博物馆联盟出版的经济效应研究报告,阐述了博物馆在城市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他指出,以美国为例,博物馆作为保存遗产、阐释历史以及叙述故事的教育机构,在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其文化影响力得到广泛认同,不仅能丰富生活、汲取知识、点燃想象力,同时对国家经济的贡献也十分重要。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特聘教授、原台湾艺术银行负责人张正霖发表了《海洋城市艺术产业的发展途径及模式》主旨演讲,围绕东亚海洋地区6个极具代表性的文创及艺术产业发展案例,从艺术经济学角度探讨适合于海洋城市特殊条件的艺术产业发展模式。他指出,艺术是城市创新动力的来源,而海洋城市则具有地理、人文及历史等资源优势及创新性、多元性、全球性等特征,特别适于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艺术与文创产业,并开展艺术产业与城市相融合的试验。在当代时期,文化与艺术产业的注入,不仅可以作为重要的城市发展战略元素存在,更能对社会经济变革起到引领作用。
媒体艺术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艺术与科技中心主任、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UCSB)高级研究员张尕发表了《立足当下,启动未来》主旨演讲。他认为,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当代工作娱乐、政治与经济,乃至整个生活的概念是通过技术的时空以及无所不在的数字经验予以定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通过开拓性的尝试来回应这种转变,导致了丰富的艺术感知和作品的涌现。但囿于观念及条件制约,大部分的美术馆和艺术机构,在呈现新媒体艺术展览回应上显得较为缓慢。
城市建设要靠艺术想象力
城市的改变离不开艺术的创造。如何用创造艺术的态度推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思考与讨论。
作为上海工业遗存改建项目,上海油罐艺术中心创办人乔志兵在题为《上海油罐艺术中心——感受艺术与自然、艺术与城市》演讲中,讲述如何将上海黄浦江畔一个个废弃油罐组成的荒凉的工业遗址改建为展览中心的故事,探索怎样用艺术的方式来体验一座城市。他认为,艺术机构的可贵就是为公众提供一个亲近与感受当代艺术、感受艺术与自然、感受艺术与城市的平台。
深圳设计互联馆长奥雷·伯曼发表了《设计社会——新型创意设计港》主旨演讲,他结合深圳蛇口设计互联博物馆设计理念,提出建筑的作用不仅能凝聚国内外创意机构、创新企业和从业者的力量,为他们提供一个激发灵感、展示才能的平台,更要依托公众习惯设计、运营,为公众创造更多更好的文化体验机会,为城市注入新的发展活力。而在当今这个技术化的世界中,设计为建筑塑造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要通过创造力、想象力来呈现建筑的主题。
青岛西海艺术湾项目创办人孟宪伟发表了《海滨筑梦》主旨演讲,他通过展示一组组生动画面,将现场观众带入到艺术与自然、与城市相融合的梦境。他表示,西海艺术湾项目的设计初心是为艺术提供蓬勃发展的平台和支撑,为艺术家提供一个能激起灵感火花的创作和对话空间,也为居民提供一个遇见艺术、理解艺术,使艺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所。他还指出,未来艺术家通过形成一定的聚集效应,持续为美术馆提供高品质的展览资源,为艺术品交易提供稳定的交易资源,是未来园区发展的根基。
针对如何提升青岛城市品质的提问,与会学者都提出了自身见解。中央美院设计学院院长、中央美院青岛校区总体设计师宋协伟教授认为,海洋资源是青岛的优势资源,发展城市建设一定要尊重生态,尊重资源。中央美院造型学院副院长张路江教授则结合山西右玉古粮仓写生基地以及山东平邑崮顶艺术家创作基地两个案例指出,城市建设要打造带有当地文化特色的艺术作品展示平台十分重要,对于乡村振兴带动文化旅游业以及提升地方文化形象具有深远意义。王中教授补充道,海洋文化的核心是探究不可知的世界,因此海洋城市建设要靠艺术想象力。
[编辑: 刘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