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割稻子奖新米,教育就得接地气

2018-11-22 09:10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阅读 (231959) 扫描到手机

文/司马童

近日,杭州一所幼儿园开展了一堂特殊的课程:秋雨中,小朋友戴着头套、手套,拿着小镰刀在田里收割水稻,现场照片和视频随之在网上热传。该幼儿园把割水稻作为食育课程的一部分,当天共有65名大班小朋友参与收割水稻,小朋友在老师帮助下完成了收割一亩水稻的目标后,每人领到2斤新米,体会了粮食的来之不易。(11月21日《北京青年报》)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眼下,许多幼儿园的特色教育,往往只围绕手工制作打转转。杭州这所幼儿园宁可冒着一定潜在风险,组织大班孩子带上农具、下地割稻,真正体验一把“粒粒皆辛苦”的道理,这堂“割稻子奖新米”的食育课程,无疑既具胆识,也有深意。

像笔者这样四五十岁的人很多还记得,过去的农村学生有农忙假,城市学生乃至教师,一到农忙季节也会要抽出一定时间,集体组织下地劳动,增强吃苦耐劳的底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这种大规模、常态化的劳动锻炼场面已然远去。这当然是社会的进步,但也不该遗忘劳动的意义。

应该说,杭州这所幼儿园开展“割稻子奖新米”的特色教育,不仅需要幼儿园方面深思熟虑、精心安排,更离不开众多家长的积极配合、大力支持。正如园长所介绍,尽管小朋友们也很乐意参与收割水稻,但劳动中,也出现了一些怕脏、喊累、哭出声的小朋友。后来,在老师鼓励下,孩子们都认真劳动,全程不让家长参与其中。

的确,现在的小朋友平时常常被一些电子产品所包围,很少有劳动的机会。如果幼儿园能适当开展一些“割稻子奖新米”之类特色教育,对孩子的全面成长无疑好处多多。而这,恐怕也是家长们舍得让孩子“自己去赚米”的用心所在。

“割稻子奖新米”不只幼儿园的孩子需要体验。其实,缺乏真正的劳动磨砺与体验,也是很多中小学生甚至大学生的成长盲点。假如连小朋友都能割稻打稻换新米,那么中小学生和高校学子是否更有条件去组织实践一下呢?当然,学生有心,更需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有意,比如像组织军训那样,何妨也让“接地气”的劳动锻炼,成为某种特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