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青岛特别策划|人间四月天,芳菲山海间——春花漫天遍野,追溯青岛花海背后的人文气息和吸引力法则

2024-04-05 11:19 大众新闻客户端阅读 (164714) 扫描到手机

文/图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张文艳(老照片除外)

四月,是芳菲绚烂的季节。

青岛的春天来得稍晚一些,但伴随着梅花打开花园的大门,形态各异的花儿也就次第盛开了。

梅花节、樱桃花节、樱花会、大珠山杜鹃赏花节等节日,纷纷用美丽的花卉向游客送上了诱人的请帖。蛰伏一冬的人们,舒展开筋骨,纷纷走出家门,进入公园,趁着清明假期攀登山峰,赏花赏景赏春色。中山公园门前,“2024青岛樱花节,始于1915年不负好时光”引来了众多游客拍照合影。于是,在春意盎然中,我们在历史与现实中穿梭,时而走入名家留下的名作中,时而打开泛黄的档案,时而跟着人群涌入山间,感受青岛之美。

1

樱花百年

不负好时光,踏春正当时

中山公园里,游人如织。

地铁中,标注了各种分流提醒,唯恐中山公园站发生拥堵。跟随熙熙攘攘的人群,来到樱花的世界。

今年的樱花会比较特殊,公园门口的“始于1915年”,表示这一盛会已经有了109年的历史。盛开在青岛春天的粉嫩,已经穿越时空,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即便这其中有过诸多的沧桑经历,花开花谢花又开,最终还是迎来了明媚的春天,“不负好时光,踏春正当时”。

“四月中旬,奇丽的樱花开得像天河,十里长的两行樱花,蜿蜒在山道上,你在树下走,一举首只见樱花绣成的云天。樱花落了,地下铺好一条花蹊。”

诗人闻一多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他看到了城市的繁闹,也让读者仿佛感受到了花香四溢的场景:“接着海棠花又点亮了,还有踯躅在山坡下的‘山踯躅’,丁香,红端木,天天在染织这一大张地毡;往山后深林里走去,每天你会寻见一条新路,每一条小路中不知是谁创制的天地”。

樱花是春天的花朵,虽不是第一个盛开,却是最耀眼的花开。

每年的四月,是青岛樱花会举办的日子。

樱花,在青岛的历史悠久。崂山上,早有崂山樱的踪迹。只不过,不同于青岛市园林樱花的品种。樱花的溯源应送会前村说起。德国侵占青岛后,先后于1902年和1905年征收会前村全部土地,废村拆房,建立了植物试验场和猎场,栽植花木,设立苗圃,,称之为“森林公园”,也就是中山公园的前身。这里背依太平山,前临汇泉湾,阳光充足,湿度适宜,被誉为天然的植物温室。德国人从世界各地引来各种树木花卉,1904年,中山公园被辟为植物试验场,建林木园地将近百万平方米,果木园地约有四万平方米,遍植170多种、23万株世界各地的花草树木。樱花的树种便是此时引进的。

最早引植的东洋樱花规划在了公园南北长600米中轴线上,百年樱花路街各色樱花贯穿公园南北,形成整座公园的西区和东区、东大西小的两大园区,各区域内辐射分布着1000多棵樱花树。樱花分为单樱和双樱,单樱就是单花瓣的,在每年的4月中下旬盛开;双樱是复瓣花,日文中叫“八重樱”,花期在每年的4月下旬至5月上旬盛开。这里的樱花群落超凡脱俗,春有繁花成叠,如云如霞;夏有绿叶群聚,红果闪亮;秋有黄红霜叶,飘飘洒洒,如锦如绣,公园的樱花还与68棵古树、89棵名木相邻相伴,四季轮回,争奇斗艳,美轮美奂。

暮春天气尚披裘,山外茫茫海色深。

霞绚朱樱乾树密,径循翠柏两行幽。

这是晚清学部副大臣劳乃宣在赏樱花,并拜会恭亲王傅伟之后,即“春暮游会前,观樱花归过恭邸别墅”后所作的诗。

在樱花种植初具规模时,就有“赏花会”,时间在每年的4月份。“长篇纪实小说《桃源梦》便记载了1912年客居青岛的逊清遗老去赏花会,并带酒菜饮宴的情形”(《樱花会》)。1913年,一大批逊清遗老如赵尔巽、于式枚、蒋楷等组成“蝴蝶会”,在樱花盛开之时常到公园里吟诗唱和。

1914年日本强行侵占青岛后,在旭公园也就是中山公园扩大了樱花种植,逐步形成今天一条长660米的樱花路。公园春季逐渐成为游人观樱的主要场所,1915年形成了青岛的樱花会,成为岛重要的观光旅游活动之一。

2

樱花盛会

放假一天,赏樱专列

青岛回归祖国后,樱花会一直持续下来。“胶澳商埠当局明文规定,各机关可以在樱花盛开时节放假赏花。”(《青岛忆最美是樱花》聂惠哲作),放假的时间为半天或一天,“这一‘福利’一直执行到192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接收青岛”。除了放假,还会开赏樱专列:据记载,北洋政府接收胶济铁路后,“为鼓励外地人来青岛旅游,扩大铁路客运量,曾从1924年起对至青的观樱旅客团体和海水浴客实行票价优待。可见,当年的观樱游已被官方认可为青岛旅游的重要组成。此后,青岛还实行过来回游览减价票,又称游览往返减价票。规定凡通过铁路前往国内各名胜地旅游(包括外地游客至青岛旅游),均可享受减价票。全国铁路各较大车站均有此客票出售,票价享受全票价的七五折优待”(《青岛忆最美是樱花》聂惠哲作),此时的樱花俨然成为青岛的一张名片。1936年,“东园花海”美誉成功入选“青岛十景”。

“今天是星期日,今天是跑马的日子,今天是樱花会。三重热闹叠在一起,给终年冷落的第一公园造成了一天红的记忆。各色的人穿着各色的衣裳,带着各色的心一齐朝着一个目的地出发”,臧克家如此描述当年的樱花会:“汇泉道上平素撇一块石头决不会打着个人的,今天却上海的大马路也不换。汽车接成一条线,扬起一道灰土,人低着头罩在这气氛中,几乎对面看不清人,只听见汽车的叫声,马车的蹄子声,人力车的铃铛声”。

“小货推像从地里突然冒出来的,一座一座,斗宝似地各人把最夺目的洋货(小孩的玩具、女人的首饰……)用最惹人的方法悬挂着,摊子前堆满了女人和小孩,大都是从乡下来的,每样东西她们仿佛都喜欢,然而每样仿佛都太贵”,“叫卖商的声像雨后的蛙,噪着人的耳朵,人的心。茶栅里那四面布围圈出来的一块隙地,几张藤椅,小方桌上罗列着的那一套茶具,无一不足以使倦了的游人从心里渴慕。这真合适于几个意外聚首的朋友谈心”。为了维持秩序,樱花会上还有警察,只是游人太多了,确实不好管理。“人像要在花下留下自己的青春,都在争着照相”。最热闹的一天过了正午逐渐降温,渐渐地开始撒退,汽车也开始叫了。一道灰尘送游人散去。“傍晚的时候,樱花路上,残红满地,夕阳染在花瓣上,冷风吹醒了一场热梦”。

翻看老照片,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到如今,每年樱花季,中山公园樱花大道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除了中山公园外,青岛许多地方植有樱花,如八大关里有17处小花园,其中临淮关路上一处被称为‘樱园’,内有单樱也有双樱”。“樱花成为现在园林建筑设计的主要元素,城乡建筑、市政建设中都能看到樱花,城阳的世纪公园等公园场所更是大量种植”,于涛先生说。

3

名人印象

春有百花次第开

“我虽然足迹不广,但北自辽东,南至两粤,也走过了十几省,窃以为真正令人流连不忍去的地方应推青岛。青岛的天气属于大陆气候,但是有海湾的潮流调剂,四季的变化相当温和。称得上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梁实秋上世纪30年代写的对青岛的印象,是继康有为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文案后,又一个经典总结。

正如上海RIGI睿集设计创始人、青岛老乡刘恺先生接受半岛全媒体记者专访所说,青岛的美是天然的。这种天然,源自大海,源自温润的气候,也源自那浓郁而时尚的人文气息。

所以,来到青岛的大家们,称这座城市为创作源泉之地。因为,几乎每位作家,进入青岛都会文思泉涌,那种放松,那种被大海滋养的愉悦感,是这座海滨城市给予每一位寓客的。没有等级之分,只有感受的区别。

“当春天,街市上和山野间密集的树叶,遮蔽着岛上所有的住屋,向着大海碧绿的波浪,岛上起伏的青梢也是一片海浪,浪下有似海底下神人所住的仙宫”,这是闻一多对青岛的印象,虽然对这座城市被德国侵占的遗迹带有一丝的凄凉,对于文化相较于一些城市的匮乏带有遗憾,闻一多对青岛的美景是赞不绝口的。“过清明节以后,从长期的海雾中带回了春色,公园里先是迎春花和连翘,成篱的雪柳,还有好像白亮灯的玉兰,软风一吹来就憩了”,他是非常熟悉和了解青岛春天花开的次序的。

“斜对面的青岛山,小小的山峰孤立在那里,披上春天的薄衣。小的浪花疲倦地,迟迟地,似一个春困的少女的呼吸。沙是太柔软了,脚踏下去比在波斯织的毛毯上还舒适。是那么微荡地又熨帖地,使脚心的皮肤感到又麻又痒的一种快感“,王统照在《青岛素描》中,用一支笔将我们带入了舒服的境界。王统照随时可以注意到春色,因为他在青岛居住了30年,故居所在的观海山随时向他传递着春天的讯息。他能够感受春天,拥抱春天,也能够书写青岛的春景,毕竟站在他的故居上,能够眺望半城的春光。

4

杜鹃花海

珠山秀谷,花枝摇曳

接着樱花开放的,是登瀛梨雪,这也是青岛十景之一。

登瀛村究竟从何时起广栽梨树的,史料中并无明确记载。当地人口耳相传的是,清康熙年间,时任即墨县令的康霖生勤政爱民,他见崂山“硗确瘦瘠,不堪种稼”,经审视曰:“此土质树椒为宜。”遂派人到其故里磁州运来花椒树苗教山民种植,未几即获利颇丰。而这种崂山特有的“窝梨”,当与花椒同时兴起。至今还没有定论,不过从古人的游记诗文中可知,至少在清光绪之前,登瀛村的梨树栽植就已颇具规模了。

光绪年间高密文人孙凤云在《游崂续记》中写道:“前临沧海,后抱大山,梨园椒林,连阡接陌,乃土沃民肥之地也。西南海滩,帆樯林立,曰:‘登窑港’。”他在感叹之余,还做了一首诗,表达了自己对此地的留恋之情:

崎岖尽处落平川,菘圃椒梨接稻田。

三面峰峦一面海,千重竹树百重泉。

屋多跨水斜分径,帆远依山高入天。

此是东崂名胜地,教人错认武陵仙。

清光绪年间,掖县举人林钟柱曾在春日夜宿此处,晨起登山,在游记中记录了当时的胜景,“登北峰,凭石远眺,香雪满目,山坡田隙,皆种梨花,周围数十里,绝无杂卉”。

进了四月,另一个胜境是珠山杜鹃花。

璨若紫色烟霞的杜鹃花海。每逢三、四月份,漫山杜鹃竞相开放,美若仙境。

青岛有大珠山和小珠山两座山峰,在坊间流传着这样一段传说,西天瑶池的一位仙女,在游玩时把自己戴的手链弄断了线,手链的珠子散落到人间,其中有两颗落到了黄海岸边。时间一长,珠子变成了山,一颗是大珠山,一颗是小珠山。

大珠山坐落于西海岸新区,呈西北东南走向,三面临海,突出于灵山、古镇口两湾之间,主峰大寨顶,枕沧海波涛,挂高天风云,铺大地葱绿,是一道清风相连的半岛风景。据清乾隆十七年(1752)篆修的《胶州志》载:“小珠山,千岩攒空,两峰特起,万山皆在其下;大珠山绵亘百余里,东插入海,势如巨鳌,二山错立,天表。云气,出没不绝,夏尤滃蔚,望之累累若珠,真奇观也。”大珠山自古素有“岸海名山”美誉,古《胶州志》称它为“州中第一胜地”,还把大珠山和小珠山披云裹雾的景象誉为“双珠嵌云”,列当地八景之首。

大珠山名字的由来,唐代《封氏闻见记》称,“密州之东,临海有二山。南曰大珠,北曰小珠。相传云仙人朱仲所居也。”后来雅传为大珠山。

“在大珠山东麓,有一条山谷,人称‘珠山秀谷’。这条山谷有5里之长,谷内溪水淙淙,叮咚水乐不绝于耳。游人缘溪水入山谷,春风吹拂,花枝摇曳,山谷里金波涌动,雪浪起伏,犹如走进画境。”

大珠山的杜鹃花久负盛名。每当花开之际,游人如织,起伏的山脉,在杜鹃的装扮下,成为了天然的画作。

千百年来,大珠山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都被赋予了美丽的传说,杜鹃花也不例外:很久以前,大珠山下的刘家村里,一对刘姓夫妻最爱种杜鹃花。夫妻俩五十多岁时喜得贵子,取名刘炎。8岁那年,刘炎突然得了一场罕见的大病,郎中们束手无策。一天夜里,石门寺的长老下山化缘到此,掐指一算,说:“这孩子其实是上天派来的侍花使者,五月时节,你家院子里的杜鹃花开得太繁盛,他春心一动,才下了凡间,现在老天要召他回去了。”为了留住孩子,刘老汉夫妇照长老的说的办法,把院里最古老的那株杜鹃花的根刨出来,煮水给刘炎喝下。很快,孩子的病就好了,夫妻俩也付出了折寿的代价相继去世。有一天,刘炎在树坑旁发现一个小小的杜鹃花分枝,他欣喜若狂把它种到了大珠山上,杜鹃花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开得又红又大。突然有一天,却被一位农夫连根刨起。失去了心爱的杜鹃花,刘炎痛哭起来。哭声惊动了花神,花神说想要救杜鹃花必须得用人的生命交换。刘炎想都没想,拿出修剪花枝的剪刀自尽了。杜鹃花得了刘炎的血泪和花神甘露的滋润,激起了根体的生机和灵性,从此生长得更加茁壮茂盛。

当然,那些都是传说。攀爬大珠山,会发现山上的刻石很多,足以说明当年有不少文人墨客曾经登临大珠山,赏花赏石赏风景。如今,我们再次登上大珠山,踩着先人的足迹,伴随着花香,感受大自然的魅力,领略独特的山海风情。

人间最美四月天,青岛四月美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