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度何家楼村建起陶艺博物馆 “土陶第一村”带你穿越600年

2018-11-27 09:53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阅读 (209852) 扫描到手机

何家楼村的土陶匠人展示制作陶罐。

文/图 半岛记者 徐杰

平度凤台街道何家楼村是个有着600多年制陶历史的村庄,近年来,依靠土陶技艺,这个“土陶第一村”重新焕发了活力。11月26日,记者采访了解到,为传承土陶技艺,该村建立了山东省第一个生活土陶用品博物馆,吸引了大量游客体验制陶技艺。而土陶技艺也成功入选非遗项目,并成为了当地多所学校的第二课堂。

何家楼村制陶历史600多年

11月26日,记者来到位于平度市凤台街道何家楼村的陶艺博物馆,这是山东省唯一一家生活土陶用品博物馆,在陈列厅里,展柜上摆满了收集到的自汉、唐至今的土陶制品,除了栩栩如生的土陶人物外,更多的则是土陶罐、瓦当、模具以及生活中常用的各种土陶制品,展品非常丰富。这些展示品尽管外形比较朴素,但却极具文物研究价值,其中就包括一个直径超过1米的清代造“天下第一陶盆”。

在展厅内侧靠墙的展柜上,一个土陶制品吸引了不少参观者的注意力,如果不是标识牌提示,大家怎么也不会想到眼前这个“带窟窿”的盆竟是一个土陶制成的婴儿座盆。一侧盆壁预留出了圆形的洞,让孩子既可以把腿伸到外面,又能保持住身体的直立,“这种婴儿座盆铺上个软垫子冬暖夏凉,在我们村过去那时候,很多人小时候都使用过。”陶艺博物馆馆长张永伟说。

据介绍,何家楼村制陶的历史始于明朝洪武二年,到现在已有六百多年了,堪称“中国土陶第一村”。在传承发展中,传统的制陶技艺在何家楼村形成了独有的土陶文化。在博物馆展示的土陶藏品中,大到陶缸、炉盆,小至碗、碟、钵、罐,不仅包括砖、瓦、檐板等建筑用品,还有孵小鸡盆、婴儿座盆等日常家居用品,在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应用中无处不在。

建起博物馆传承土陶技艺

对于张永伟来说,他打小时候起就与土陶朝夕相伴,现在家里用的很多东西还都是土陶制品,而他从事土陶制作也有30年了。2015年,张永伟带头创立了平度陶艺博物馆,馆址就在村中心广场旁边,他带着村里的土陶匠人坚持制作土陶,并开办了陶艺体验班,目的就是为了把这门传统手工艺传承下去。

今年63岁的何家楼村民张茂林是村里健在的土陶匠人之一,受长辈的熏陶,他从小便喜欢土陶技艺。在陶艺博物馆,他演示了土陶的制作工艺,只见他一边用脚踩住电动转盘,一边用手给陶泥拉坯塑形,不一会功夫,一个陶罐坯就在他手里成型。“土陶制作有选土、揉泥、拉坯、晾干、烧制五道程序,其中拉坯成型环节最为关键。”张茂林说,土陶晾干、烧窑也是技术活,晾干的火候要拿准,烧窑时窑温达到800℃~1000℃,有时还要堵窑顶的排气孔来提高炉温。

由于环保的要求,何家楼村以往的火烧土陶窑如今全部换成了电窑。在以前使用火烧土陶窑时,火候、温度完全靠肉眼来判断,有经验的烧窑师傅看一眼就知道什么时候该闭窑,完全凭经验。尽管现在电窑要高科技得多,但传统的工序却都被传承了下来。

入选非遗成为学生第二课堂

随着时代发展与进步,何家楼村从事传统手工艺生产的人越来越少。然而自陶艺博物馆建立后,村里的传统手工业有了新发展,人们对传统手工艺的喜爱也使得土陶的价值越来越高,许多年轻人也加入到传统手工艺制作行列。在近期公布的青岛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平度市土陶烧制技艺连同锔补技艺、七星螳螂拳成功入选。

为了让土陶技艺得到更好地传承,陶艺博物馆与平度市当地的广州路小学、南京路小学等合作,变成多所学校的课外实践基地,孩子们在这里听土陶的故事、学习土陶制作,不仅提高了动手能力,也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如今,土陶几乎成为何家楼村的代名词,不仅使这个村庄游人如织、名声远播,更作为多所学校的第二课堂,承担起了文化的传承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