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时节麦收忙

2023-06-09 08:56 大众报业·半岛网-半岛都市报阅读 (87000)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孙兆慧

小麦覆陇黄,六月麦收忙。芒种前后,青岛开始进入麦收时节,农人们忙活在田间地头,期待着自己近一年的成果。6月8日一早,记者来到西海岸新区张家楼街道厦安村下村,收割机正在麦田里作业,村民的拖拉机停靠在田边。十几分钟的时间,两亩的麦田就已经全部收割完毕,金灿灿的麦粒从收割机里倾泻而下。据了解,整个厦安村从6月5日左右开始麦收,到8日已经完成了八成以上。

村头大喇叭喊起来

附近村民轮流开收

早上5点半,天刚蒙蒙亮,村里的大喇叭就开始吆喝,“今天收割机在西边的低岭收麦子,在那有地的,没收麦的,过去看看。”收割机的作业时间地点就是这样靠着村里的大喇叭和村民户传户。

村民逄铭军骑着摩托车载着记者去田里。穿过一条条蜿蜒起伏的土路,身边是一片片金黄的麦田,不少麦田已经收割完成,只剩光秃秃的麦茬,也有的麦田里仍然立着直挺挺的麦子,阴凉地下的麦穗还有些发青。

几经颠簸,耳畔传来“轰隆隆”的声音。收割机的滚筒向麦子卷去,尾部排出粉碎的麦秸,脱粒的麦穗被存储在收割机的箱子里。麦田旁的土路上,停放着农人的拖拉机,等待着拉走收下来的麦粒。一两亩的地块上,收割机施展不开“拳脚”,笨拙地打弯收割。“村里的麦地有丘岭地和洼地,面积都不大,一户也就是一两亩。地头小了,收割机不好掉头,边边角角也容易照顾不到。”逄洲鹏的收割机个头较小,座子上也只有一个遮雨的透明顶棚,再无遮挡物。接近30摄氏度的气温,太阳晒得人睁不开眼,衣服里的汗珠一滴滴地往下流。在田里收割了几个小时,逄洲鹏的帽子衣服上全是土灰和麦碎。常年开收割机的他脖子和身上已经晒出了分层。逄洲鹏给村民收麦子,一亩地收费100元。

在收割机快收割完的时候,村民不放过任何一束小麦,他们或拿着镰刀,或直接上手,去地里捡拾没被收割机绞走的麦子。不一会儿,原本被饱满的麦子塞满的麦田就只剩下麦茬了。村民开来拖拉机,颗粒饱满、粒粒金黄的麦子从收割机里倾泻而下。

据了解,厦安村包括下村、东安子村、西安子村3个村,整个厦安村从6月5日左右开始麦收,到8日已经完成了八成以上。

村里有三台农机

麦收越来越从容

“村里的收割机基本都是个人的,每个村里基本都有一两台收割机,下村有3台收割机。”厦安村村委委员逄淑刚告诉记者,买一台二手收割机的价格是三四万元,若买全新的收割机,政府还会补贴3万元。

可在多年前,村里想要用上一台收割机是难上加难。“二零零几年那会儿,村里没有收割机,当时的收割机是连云港来的。”连云港的麦子成熟得比青岛早,那时有收割机的车主会组成一个车队,一路北上收割麦子。“我们当时就去马路上拦车来给村里割麦子。”

再往前,村民都是拿着镰刀在地里割麦子。“大夏天,村民拿着镰刀在地里一割就是一天,一天差不多能割一亩地,手上磨得都是血泡。”逄淑刚说,那时村里的麦收,往往要一个月才能结束。而现在有了收割机,一亩地的收割十几分钟就能搞定,村里的麦收仅仅耗时一个星期。

机械的使用大大节省了人力,麦收有收割机,播种有播种机,村民省了不少心。“播种麦子的时候,播种机直接把种子撒到地里,覆盖上土,我只需要赶在播种之前给地施施肥就行”,村民逄锦锡说。在小麦生长过程中,逄锦锡只需要在麦子还青的时候给施肥一次就行。

而麦子的收成如何,和天气有很大关系,若雨水充沛,则收成就多。“上村因为地处丘陵地带,田地如果是丘陵地,土层薄,存不住水分,遇着天旱产量就低;洼地土层厚,能存得住水分,产量也比较好。”村民逄铭军说,“收成最多的一年,一亩能收近千斤。”若天公不作美,收成则大打折扣。逄锦锡说,“有一年下了冰雹,有的麦田全被冰砸了,绝产了,每户一亩地补贴了两三百元。”

预计10月试点灌溉 即将告别靠天吃饭

记者跟着逄锦锡到了他晒麦子的地方——一个蓝莓园的院里,已经晒了两大块。“我一共有七亩地,麦子种了四亩。麦子一割回来就得立马晒,干的麦子晒两天就行,湿的麦子得晒三四天。”他告诉记者,“今年因为天旱,收成不如去年。土质肥沃的麦田收成就好,一亩地六七百斤的产量,土质薄的麦田收成略差,一亩地四百斤、五百斤的都有。”收完小麦后,接下来就要开始种植玉米了。

这些小麦,打算卖吗?逄锦锡告诉记者,他养了百来头猪,种的小麦和玉米除了自己吃,基本都做成猪饲料,这还不够,他还得再买。“一头猪从小猪崽到能卖的体格,得吃200来斤粮。现在200来斤的猪能卖一千三四百块钱,高峰的时候一斤能卖到20元。”平时,逄锦锡还会种些大白菜、韭菜、西红柿等等,基本平时家里吃的就够了。

村民逄锦贵有二亩多的地种了小麦,今年的产量一共有800斤左右。“今年收麦价格在一块二毛来钱一斤,这些麦子能赚个千数块钱。我肥料就施了好几袋,一袋肥料100斤,价格要200多元,再加上收割钱,种地其实不大赚钱。”逄锦贵觉得尽管不赚钱,这块地他舍不得荒废,平时有时间他会去打零工。“我干瓦工、干建筑,有时候一个月能干十几天,有时候能干二十几天,一天能赚个二三百元。”今年67岁的逄锦贵头发已经花白,皮肤被晒得黢黑,脸上一道道深深的“沟壑”,他却很乐观。“现在种地倒是不累,都有机械,累啥。收成虽算不上好,但我天天都有个好心情,这块地能物尽其用就行。”

“我们村就是靠天吃饭,靠近河的还能给地浇浇水,远的浇水太费劲,村民直接不浇了。今年天比较旱,收成也没有往年好。”逄淑刚说,但这个局限很快将会被解决。“10月份会先在下村试点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到时候水管将会通到田间地头,村民就不用再靠天吃饭了。”

据逄淑刚介绍,厦安村大部分人的年龄都在65岁以上,50多岁在村里都算“年轻人”,这个年龄的村民一般都是边打零工边种地。“种地的农民需要投入很多时间、精力和金钱,需要买肥料、种子、除虫剂、除草剂,种花生还需要买地膜。现在种地基本都是自给自足,种小麦是为了吃点面,种花生是为了打点油,很少一部分会往外卖,卖也卖不了多少钱。很多村民还会去干点临时工,一天赚个百来块钱。”尽管不赚钱,但村民不会荒废土地。“对于农民来说,土地是自己的根,他们的勤俭是刻进骨子里的,不舍得舍弃自己一直赖以生存的土地。”

链接>>> 亩产千斤,农民麦收不下地

文/图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陆金星(署名除外)

芒种过后,青岛西海岸“绿茶小镇”海青迎来麦收季节,一望无际的金色麦田里联合收割机在忙碌作业,农民脸上洋溢着收获的笑容。

6月7日,海青镇许家村村东的麦田里,各家的小麦陆续收割,开了八九年联合收割机的许家庆驾车穿梭在麦田,这是他一年当中最开心的时刻,“麦收的时候,是我最忙的时候,开车来回在麦田工作,心情就好。”

据许家村的许志强书记介绍,当下伴随现代农业发展,种植小麦已经非常方便了,麦收时农民甚至都不需要到麦田,就可以颗粒归仓了,联合收割机在地里跑几个来回,配套运输的三轮车就将麦子拉回家了,收获的麦子卸在房前屋后晒一晒,装袋入仓。此外,该村有麦田600余亩,且今年收成非常不错,平均亩产千斤左右。

记者在海青镇茶山社区看到,这里梯田错综,黄绿相间,除了种植茶叶的特色外,一些小片的地块也种植了小麦,这些地头联合收割机无法进入作业,农民们主要还是使用镰刀进行收割。而且,在这里“扬场”“拨簸箕”等传统农业生产场景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