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名片丨半岛评论:打通最后一米,筑牢中国之治

2023-06-28 00:31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267227)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首席评论员 崔璞 高书华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也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基础单元。社区治理水平的高低,既关乎和谐社会,又关乎每个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社会治理的重点在社区,难点也在社区。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人,关键在体制机制创新。如何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打通服务居民“最后一米”,筑牢“中国之治”?如何寻找基层善治“最优解”,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

青岛市即墨区北安街道新都社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思路,实施一系列创新手段和举措,打造的“马扎议政”“新都微视”“红蜂志愿服务队”和“新都大妈”四个闪光的品牌,充分发挥居民积极性、充分调动社区资源,形成社区治理独具特色的“新都名片”,成为社区治理创新的“点睛”之笔。

新都有“方”,社区基层治理新典型。打通诉求渠道、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推动群众自治,让社区居民切切实实尝到“甜头”,可以称得上破解社会基层治理难题的社区新范本。

创新社区基层治理新模式,凝聚社会治理的整体合力

党建引领,多方参与,培育多元治理主体,创新多方联动机制,形成自治活力、法治良序、德治范式相契合的社区治理新面貌。

以党建带妇建、凝聚“巾帼力量”的“新都大妈”团队,能够动员居民参与、满足居民需求、提升生活质量、增强居民获得感。生活中的鸡毛蒜皮事,能不能解决、解决得好不好,对社区的基层治理能力是一大考验。63位“大妈”活跃在社区一线,帮未成年子女要抚养费、调解楼上楼下因养狗产生的冲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拉着呱就把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等问题解决了。

打造社区基层治理新格局,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大力推进基层治理改革创新,不断加强创新、提高工作能力,直面各种难题和挑战,无偿为居民服务的红蜂志愿服务队,从一开始的不被理解到居民踊跃加入,不光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发挥了巨大作用,还开展了红蜂护学岗行动等30余个志愿项目,成为社区多元治理、居民自治的有效力量。

无论是“新都大妈”还是红蜂志愿服务队,成员都来自社区,他们处理的都是“小事”。正是成千上万的“小事”得到有效妥善解决,才没有变成“大事”。在社区的号召下,每个人都在为让社区更加美好而努力,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得到了充分体现。

走出社区基层治理新路径,推动社区治理提质增效

知民情、重民意、解民忧、聚民心,纠纷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源头、诉求服务在身边,不断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推进共建共治共享。

几乎零成本拍摄情景剧短视频的“新都微视”,在提高沟通效率、塑造文明社区方面功不可没。那些需要磨破嘴皮子也不一定沟通成功的事情,通过一个视频全解决。比如房屋漏水如何维修、楼道堆杂物该不该、高空抛物危害多大等,社区用自己的演播室,取材于居民身边事,请来社区居民参演,邀请律师说法普法,倡文明树新风。

塑造基层治理新生态,多方共赢社会可持续良性发展

以人为本构建社会满意的社区治理体系,提升效能,品质服务跟上了,居民满意了,工作人员干活更带劲了,街道、社区基层治理水平也提升了。

典型做法当属“马扎议政”。8位市、区两级人大代表走出联络站、走进社区居民中间,面对面听诉求、话心声、解难题。在这样的机制下,问题很快被发现,又迅速进入解决程序,如托管班门前路面得到硬化、小学门前存在设计缺陷的道路得以改造。

通过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解决的是社区大难题;拍摄情景短视频,请来律师说法,对付的是久延不决的“痼疾”。这两个新举措都是对体制机制的创新,能够有效预防社区治理风险,让社区更加美丽和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基层是社区治理工作的落脚点,只有基层治理工作行之有效,用基层这根“针”才能绣出“中国之治”的锦绣画卷。

“新都名片”,一些具体做法如“马扎议政”、新都视频,具备首创性,蕴含着将矛盾就地解决、打造基层和谐的理念,可媲美当年的“枫桥经验”,将在全国社区治理体系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