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系华夏——刘德维的意象和抽象创作欣赏(之一)

2023-07-21 13:38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9193) 扫描到手机

>>>作者简介<<<

刘德维,字子墨,1936年生于山东省青岛市,6岁入私塾学堂,1951年肄业于青岛艺术学校绘画科。师承留日画家王仙坡先生。早期受印象主义及后印象派绘画影响,长年投入野外写生,被称为“画痴”、“苦行僧”。20世纪70年代转入当代美学精神研究,寻求中西绘画交融合璧,注重直觉表现。近十余年,其创作则渐由具象的写意性转向抽象的道路。

曾历任青岛市文化宫创作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资深艺术家。作品在《中国美术》、《当代油画艺术》、《中国美术选集》、《美术研究》、《美术观察》、《世界美术作品选集》等五十余种书刊上发表,并赴欧、美、日等国家(地区)展出或被收藏。

出版有《刘德维绘画集》、《心像·意象·墨象》、《中国当代艺术经典名家专集·子墨》、《刘德维当代绘画展·作品选集》等。

>>>作者自序<<<

《中国当代艺术经典名家专集:子墨》自序

文/刘德维

吾刘德维(子墨),1936年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书香门第。父亲于1928年参加国民党,抗战胜利后历任青岛市参议员。然解放后却也因此于多次政治运动中遭受波及,影响所及甚至连子辈的我也在“反右派”运动中被定为“内控”右派。致使个人虽自幼酷爱绘画艺术,但碍于家庭政治问题,报考中央美院,仍屡试不第。迫于高考无门,唯独寻自学艰路,蹒跚踱步,岁月悠悠,七十余载转瞬而逝。蓦然回首,深感艺术之路坎坷崎岖,吾像一个盲者,摸着石头过河,纵使湍流险滩亦毅然奋勇涉水向前。

回顾幼时入私塾学堂,读《四书》、《五经》,习书法,临《芥子园画谱》。吾舅父时任青岛《力报》社长,为地方上颇负盛名的书法家,谕吾严以临帖,尝时时逐字圈阅提点,乃吾书法之启蒙导师。及至抗战胜利,随着美军进驻青岛,美国电影、画报旋即充斥大街小巷,而我的童年时光也就完全沉浸在好莱坞那些千奇百怪的影片和画报之中……。时值少年,酷爱绘画课,只读文史地,偏废数理化,终日闲暇里尽是在涂鸦。有鉴及此,父亲乃于家中特聘了一位留日画家王仙坡先生,即我日后的恩师,专司教导我习画。王先生原是家母的侄女婿,我称其为表哥,1933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专西画系,及后与王式廓、宋步云先生等同赴日本东京大学继续研习美术。1937年抗战爆发,先生乃毅然回国参加抗日救国。先生品格高尚,学养渊博,为人挚诚,不善交际。他鼓励我是“天才”,不只教授我绘画,更为我灌输多元的艺术理念;讲解无数的艺术典故和名人轶事,还给我引荐了许多师长和同学,如李苦禅大师、吴咸、宋步云、萧传玖、秦威、戴冰心、李超士、王启华等诸位先生,他们都不愧为我国近代美术史上的中流砥柱和尊者。在先师的殷切熏陶和敦敦教诲下,我最先树立了国内画坛崇高楷模的明确标识:如齐白石、黄宾虹、吴大羽、林风眠……

吾原本最崇尚印象主义及后印象派,缘由可能与我生长的地域有关,因为青岛的城市风貌、自然环境与莫奈、西斯莱、毕沙罗、马蒂斯、塞尚笔下的构图、色彩、情调相似无几。尔时我对印象派绘画的迷恋犹如虔诚的教徒,长年投入野外写生,如痴如醉地探索印象派绘画的技法,竭力探求分析阳光下的色彩变幻……。吾由印象主义的守护者转而为表现主义的开拓者,乃源自于一偶发的创作油画——太古文明系列之《石斧》,并自此一发而不可收,开启了我由印象迈入意象的绘画征程。挣脱所有的束缚,放声心中的吶喊,寻求真实的自我。艺术是我心底迸发出的心图,我的创作信条是一意孤行,唯求独诣。

在七十余年物质世界的体验中,吾获得了丰富无尽的忆记,积累了丰厚的创作素材。但在绘画创作时又必须努力将之忘却,而是从吾之感官、情绪于冥想的幻觉中重新梳理、发掘、表现自身的精神体悟,开启吾之创作空间,像海洋、天际、无尽无边。吾之绘画不是再现,而是力图将单纯的视觉传达之再现功能彻底瓦解,转而将超常态思维图式纳入创作。以非理性与知性把握和谐,幈弃程序化藩篱,让直觉冲动与理性分析在创作中相互交替、转换。使无意识、顿悟、直觉冲动达到肆无忌惮,让冥想、假设的空间任凭游弋,用荒诞、梦幻、变形、分裂或原始粗犷的视觉符号表达自然回归的境界。在吾之笔下漠视视觉的真实,只有真实的意象承载内心的真实。

东方艺术之太极、无极、吐纳终于在作品上体现出瞬间即逝、无法把握的东西,像是魂不守舍、走火入魔,进入一种癫狂状态。内心冲动与手之运动同步,似冥冥中有神助之。故成象而往往茫然,仿佛若不自知,此乃因心造境,以笔运心,物我皆忘,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大自然犹如浩瀚莫测的迷团,它的真实面貌远非人们视觉中的真实。它提供了自由冥想的空间,又赋予它神话般的斑斓色彩与化境。

吾之绘画以隐喻、象征、暗示的图示,表现其物象之神、形、势、气、韵,达到虚其心,以无求有。象乃造形之本,然塑形造境须隐然藏象。吾在一团混沌迷幻中找出意象,从一簇模糊物象的谜团中剥脱出人、马、树、石,凭智慧与巧思点石成金,即兴生发;游戏般地愉悦和创造,它像梦幻闪现,不是现实更真于现实。

吾之创作信条是一意孤行唯求独诣。务必刻意排除理性程序及熟悉的影子,向陌生与未知领域延伸,用陌生人的目光看待自我的惯性规则。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没有什么必须遵循的外在标准,唯摆脱世俗和私欲、破除清规戒律,让燃烧的心底渴望与创作需求碰撞,闪现出一些怪异的火花,变为奇特的艺术图式。闪现是艺术创作瞬间偶发转瞬即逝的冲击波,只要有旺盛不衰的冥想就会拥有生生不息、永不枯竭的创作元素。二十一世纪视像科技的发展,远远超越了绘画模拟“真实”图像的再现功能,它的图式内涵是精神显现,艺术是我心底迸发出的心图。

长期以来吾之创作思绪总被“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之雄魄内涵所缠绕,不能自拔。此乃缘于吾长久沉浸在“华夏文明”的梦幻之中,愈走近它,愈崇拜它,它的博大精深令我敬畏,它的渊博、古奥、深邃、肃穆与神秘,令我充满遐思,它永远是人类物质与精神文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瑰宝。它的灿烂光辉普天四射,我深信这璀璨绚丽的华夏文明,必将引领人类聚集朝拜到它的神圣殿堂。身为华夏的子孙,吾定当竭吾余力以吾之画笔为恢弘中华文化而努力不懈。

2011年8月于北京画苑

  《中国当代艺术经典名家专集:子墨》由西沐主编,2011年11月由中国书店出版社出版发行。

>>>艺术评论<<<

魂系华夏——刘德维的意象和抽象创作

文/邵大箴

刘德维先生是一位善于思考和不断探求创新的杰出艺术家,他从具象写实的画风走来,逐渐转向意象性和抽象性的创造,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用点、线、面和色彩,用绘画材料的性能和肌理,表达自己对人生、历史、宇宙和艺术本质的认识,向人们传达力和美,展示出他独特的艺术个性和不凡的艺术造诣。

不同于具象写实绘画的是,意象性和抽象性绘画不靠题材即“画什么”来感动人,而主要用不具体表达客观物象的绘画语言即“怎样画”来激发人们的欣赏趣味和审美感情。不过,意象性和抽象性的画家在作品中不表达具体的客观物象,并不意味不需要观察和研究大千世界,也不意味不需要掌握传统绘画的基本造型能力。意象性和抽象性画家仍然必须有师古人、师造化的基本功,此外还需要有艺术创造的现代意识和修养。

带有抽象意味的意象审美观和写意体系是我国民族绘画固有的传统,它要求在似与不似之间,不同于西方绝对的理性或感情抽象,它的图像带有暗示或象征的意味。刘德维早期从事具象写实绘画时,就很重视绘画语言的写意性,而当他转向抽象道路之后,在有意识地借鉴西方抽象绘画经验的同时,更潜心研究如何从民族绘画写意传统中吸收营养,使其与现代艺术观念结合,展示新的光彩。民族传统文化,从先秦诸家经典的哲学、美学论述到远古的实物遗存——彩陶与青铜器,以及一些目前仍在流行的民间艺术,都是他的艺术创造资源和引发他艺术灵感的动力。刘德维是富有激情又有理性思维的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他既能调动又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画前精心酝酿、构思,一旦动笔便沉浸于绘画语言的形式美感之中,笔力的轻重缓急、墨色的浓淡虚实,以及胸有成竹与胸无成竹交汇成的章法、构图,在有意无意间形成有文化内涵的诗意境界。古代中国艺术的拙朴雄浑,传统文人画的笔墨勾、勒、点、擦、皴、染的情趣,还有西方现代绘画讲究的构成法,都被他包容、吸纳,巧妙地化为己有,随意运用。

刘德维清晰地意识到,有几千年传统的华夏文化,博大精深,有无穷尽的资源有待于我们发掘和发扬光大;同时,我们还要吸收世界上其他民族在艺术现代化道路上所取得的成就,而后一点也是华夏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朝气勃勃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观念,便是他魂系华夏艺术创作的宗旨。

本文发表于中国台湾《艺术家》杂志2016年7月刊。

>>>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