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老英雄!纪念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听4位志愿军老兵讲述峥嵘岁月……

2023-07-26 23:06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50661)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春燕 通讯员 游潇

13岁入伍、参与十余场战斗、6次负伤、在零下38摄氏度的冰天雪地里穿着薄棉衣,行军追击累到虚脱……7月27日是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纪念日,记者走近4位抗美援朝老兵,听他们讲述战争岁月,激励后辈子孙砥砺前行。

郑振华:参与十余场战斗 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

郑振华,1935年10月出生,1951年7月参军,系东北军区海防巡逻大队三中队403艇报务员。1953年春,该艇奉命到朝鲜西海岸铁山湾集结,配合志愿军解放大溪岛战斗。同年夏天,该艇在鸭绿江浪头与敌机发生激战,在鸭绿江口参加了海上扫雷等战斗。该同志坚持战斗岗位,保障通讯畅通,多次受到上级嘉奖,被评为“五好战士”“一级技术能手”“先进工作者”,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三次进京,三次荣幸地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退休后,郑振华积极主动承担起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历史使命与重任,先后为青岛61中、青岛海洋大学数学科学院等单位进行了十余次宣讲,社会反响热烈。

1951年,郑振华响应祖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应征入伍。“我所在的东北军区海防巡逻大队,在三年抗美援朝战争中,打出了一个个漂亮的战斗,有效地策应了朝鲜西海岸志愿军侧后方的安全。1951年10月18日,我大队配合陆军解放了朝鲜水运岛。1952年11月2日,我大队两艘巡逻艇与敌方情报局三艘特务艇在朝鲜薪岛附近发生激战。此次战斗历时50分钟,击沉敌艇1艘,打跑1艘,缴获1艘。但是,我们大队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先后有110多名指战员牺牲了。他们都被埋在丹东的烈士陵园……”说到这,郑振华的声音哽咽了,眼里满含着泪花,“这件事我记了一辈子,它是我的动力,我在军旅40多年的生涯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我想起牺牲的战友们,我就有了无限的力量,什么困难我都能克服。 ”

1953年3月,郑振华所在的403艇到朝鲜西海岸铁山湾集结,配合陆军解放大溪岛的战役,在鸭绿江与敌机发生激战。1953年夏天,在鸭绿江口,他所在的艇参加扫雷战斗。“为了保家卫国,我们赴汤蹈火,视死如归,在所不惜。我所在的403艇先后执行五次战斗任务,我坚守岗位,保障通信畅通,顺利完成任务。1953年7月27日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之后,全国人民慰问志愿军代表团,发给我们一枚纪念章。血与火考验了我、锻炼了我。”郑振华说。

退休后,虽已至耄耋之年,但郑振华积极主动承担起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历史使命与重任,发挥离退休干部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不断走进部队、学校、社区进行红色宣讲。

近几年,郑振华先后走进青岛61中、青岛海洋大学数学科学院、海军某部、青岛新世纪市北学校、青岛地铁二号线、中石油青岛公司等单位进行了十余次红色宣讲,社会反响热烈。此外,郑振华还应邀参加青岛市教育局、青岛市文明办联合启动青岛市“探寻红色印记 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教育活动,在启动仪式上献上一场精彩的“红色传承互动秀”。场场爆满、点赞不断,其中有一位大学生给郑振华发来的微信留言:“郑爷爷,您初心未改、使命勇担。”让郑振华颇受感动。

郑成琛:13岁入伍进宣传队 参与贵州剿匪 两次送新兵入朝

郑成琛,1935年9月出生,1949年6月入伍,1953年7月入党,福建福州人。曾参加衡保战役、6次“铁壁合围”剿匪战役、1952年6月两次入朝输送新兵。现为青岛市军休服务中心第二分中心离休干部。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章、2019年颁发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2020年被授予了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纪念章。

郑成琛的纪念章

郑成琛四等功证书

“七月一,七月一,男女老少皆欢喜,打起锣鼓开大会,庆祝共产党过生日,一人唱,众人合,革命的道路曲又长。因为有了共产党,海洋里才有了救生船,救生船上有罗盘,罗盘的方向指正南,南方有个太阳照,照的全中国皆温暖。28年,28年,革命的道路曲又弯,因为有了共产党,海洋里才有了救生船,救生船上有罗盘,罗盘的方向指正南,南方有个太阳照,照的全中国皆温暖。”这是郑成琛1949年入伍后学会的第一首歌,他起名叫《七月一》,那一年他还不到14岁。

这首歌伴随着郑成琛72年,一字一句都不曾忘记,因为自己人生的每一步,都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党的恩情永远不能忘记。

郑成琛

“当时大家都知道,这是国民党的美制轰炸机—B29型、五个头的,目标是城防司令部,也就是我们宣传队的驻地了。”郑成琛回忆说。

第一次敌机进入的机关枪扫射,把他们晒在外面的衣服、被子打的稀巴烂。飞机叫嚣着飞走了,没想到,时隔不久,又来了第二次进攻,这次敌人投放了一颗炸弹。

郑成琛所在的部队是第十七军51师一五一团,部队当时从福建省出发,横跨福建、江西、湖南三省,到达贵州和云南交界,行程3000多里路,完全靠步行,用时近4个月。

郑成琛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好牺牲同志的遗体,等待有关同志来做最后处理。

郑成琛

“在湖南境内我参加了衡宝战役,这个最难忘,我们的目标是追击、堵击、围歼白崇禧集团。”郑成琛说当时自己仅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孩子,能够顺利地跟着大部队完成近3000多里行军路是相当困难的,能够克服困难的法宝是在人民解放军这个大家庭里,官兵一致,上下一致,团结一心,互助爱护。特别是对像他这样的小同志,那不是一般的爱护,而是呵护!

参加贵州剿匪时,土匪也分三种类型。一类是被打散的国民党散兵,落在当地当起土匪;第二类是当地土豪劣绅的看家护院土匪;第三类是流窜人员当土匪,像国民党的特务、还乡团之类的。

“贵州出门就是山,一爬就是大半天。”郑成琛说道,“在那里我们利用地形,与土匪们在山中斗智斗勇,布下天罗地网,使他们插翅也难逃。整整两年时间里,消灭各类土匪数十万人”。

1952年年底,刚刚16岁的郑成琛已是一名排长了,这时部队整编,番号改为中南军区第十团,接到的新任务是招兵、接收新兵,短期训练后,送往朝鲜战场。

郑成琛

人小志不短。在招新兵时,遇到年龄比自己大、满心不服气的新兵,郑成琛都会态度和蔼说:“我是上级派我来为你们服务的,看看你们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问题,我好向上级汇报,给你们解决。你们响应毛主席号召,上前线保家卫国,多光荣啊!”

郑成琛回忆,当时他们一个团将近三四千人,分布在各个乡、县、村,征兵主要靠宣传:“美国鬼子马上就打到家门口来了,咱们不去谁去?年轻人快快行动起来,当兵入伍赴朝鲜,保家卫国最光荣。”

当时的中国民众上上下下皆一条心,全力以赴抗美援朝,郑成琛的征兵工作有两次连续征得近1万人。第一批新兵经短训后,就护送着新兵到丹东,跨过鸭绿江,直抵三八线附近,办好交接,片刻不留,立即返回,回到湖北安陆县,继续组织第二批新兵入朝。

郑成琛入朝前纪念照

孙汉英:长津湖战役亲历者

孙汉英,1929年出生,中共党员,安徽省砀山县人,1948年11月在华野八纵入伍,1948年12月参加淮海战役,1949年参加渡江战役和解放上海战役,1950年10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亲历上甘岭战役、长津湖战斗、金化北阻击战、五圣山阻击战。1952年3月在26军77师231团四连任文化干部,1961年8月在26军77师231团三营八连任政治指导员,1972年11月在博兴县人武部动员科任副科长。1980年12月批准离休。

孙汉英的纪念章

孙汉英历经枪林弹雨,九死一生,作战英勇,多次负伤,在解放上海战役中,荣立集体一等功,个人荣立二等功,国内战役荣立三等功4次,1988年9月29日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章、抗美援朝纪念奖章。

1950年11月到1952年6月,从21岁到23岁,孙汉英经历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他这辈子难以割舍的记忆,其中的长津湖战役更是永远铭刻在心底的烙印。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孙汉英所在部队从南方撤回山东微山湖。10月底,部队紧急进行战前动员,号召战士们去东北,准备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匆忙中,每个战士领到了一身棉衣,坐上闷罐火车到了抚顺东梅河口,从临江进入朝鲜。

“美军想早点回国过他们的圣诞节,但是既然中国军队来了,就不会让他们得逞。”

孙汉英的纪念章

孙汉英说,美军把能用的新式武器基本都用到了朝鲜战场上。白天,成群的美机在空中盘旋,轮番地毯式轰炸,其数量甚至比电影《长津湖》中展示的还要多。即使美军飞机飞得再低,志愿军也不敢贸然开枪反击,怕暴露目标。敌方猜到了我方的心思,变得更加肆无忌惮。有时看到飞机快要贴着地面飞行,志愿军也一声不吭,一动不动地潜伏着,即使被打伤,也强忍疼痛不能动弹。

夜间战斗和白天一样激烈,枪打得冒火,子弹发亮,从身边闪过。枪林弹雨中,如果没被打中,战士们就继续奋力向前追击。心有所向,无所畏惧,顶过敌人的猛烈攻击,就能看到黎明的曙光。

战火纷飞的长津湖战役,在孙汉英的记忆中,是一场又累又饿又冷的艰苦战役。食不果腹的志愿军在零下38摄氏度的冰天雪地里穿着薄棉衣,行军追击累到虚脱。有些战士一头倒下,再也没能爬起来跟上队伍。

“我们每个人扛三四十斤重的行李,我还扛着21斤重的机枪。衣服里头出汗了,外头却结冰了。一路行军,减员两三成。每一天,战友都在减少,令人心痛。”孙汉英皱起眉头,声音哽咽。

在残酷的追击战中,战士们的脚出汗后和鞋冻到一起,走两步就容易滑倒,走到半山腰又滑回起点。作为副班长的孙汉英,当时排在队伍最后面,“两只脚很快就冻麻了,已经感觉不到冷,手里提着的鞋早就结成冰块,没法穿了。指导员发现后,给我一双应急的单鞋。 ”孙汉英冻坏了左脚后跟和10个脚趾,还有两个战士被冻得截肢。孙汉英回国后左脚后跟因冻坏被切除。休养3个月后,他留下遗书,做好牺牲准备,义无反顾地重返朝鲜战场。

孙汉英

电影《长津湖》上映后,有年轻观众回家后专门尝试吃冻土豆,体验志愿军们当年在战场上吃冻土豆的痛苦。据孙汉英回忆,当时美军飞机轰炸我军的运输车辆、桥梁、公路,导致我军后勤补给无法供应到前线,出国时每个战士领到的几斤炒面和干粮很快就吃完了。冬天的朝鲜天寒地冻,志愿军经常一连几天找不到吃的喝的,只能抓雪往嘴里填,润润嗓子。《长津湖》电影里的馒头和炒面,孙汉英后来都没有见到过,至于土豆,如果能找到,战士们要兴奋好一阵子。在家人陪同下,孙汉英来到电影院,观看电影《长津湖》。看到影片中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后,即将回国的宋时轮将军,向长津湖方向脱帽致敬;看到连长抱着炸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看到敌人到了跟前,潜伏的战士却不开枪,原来是一个连队的战士全都被冻成了“冰雕”……孙汉英泪流满面,一旁的老伴贴心地递给他一张纸巾。

“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很难受。雪下得那么厚,我们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很多战士冻死、饿死,战斗力损失很大。我们全营出国时有六七百人,最后集合清点人数不到300人。有些战士牺牲了、失踪了,再也找不到了,再也回不了家。我们原先140个人的连队,只剩下二三十个人。 ”说到这里,铁骨铮铮的孙汉英禁不住流泪了,“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么苦的时候,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部队才不怕苦、不怕死。我们在战场上,脑子里什么都不想,红着眼往前冲锋。在装备这么差的情况下敢于硬打,任何一个国家也战胜不了我们中国军队! ”

孙汉英从军以来,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多次负伤。解放上海战役期间,他所在的三野八兵团26军77师231团6连1班荣立集体一等功,个人荣立二等功,国内战争期间4次荣立个人三等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参加了上甘岭战役、长津湖战役、金化北阻击战、五圣山阻击战等,荣立三等功。

孙汉英

孙汉英珍藏的军装上,挂着一排排耀眼的勋章,那是92岁高龄的他最珍贵的宝贝。“看到我们的国家现在越来越好,我很高兴。祝愿祖国越来越强大,人民越来越幸福。能见证今天这盛世景象,我此生无憾。”孙汉英目视前方,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陈运时:14次立功6次负伤 远近闻名的“神枪手”

陈运时,1933年出生于浙江义乌,16岁入伍参加解放战争,20岁随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先后参加过解放大陈岛、西北剿匪和抗美援朝战争,战后支援朝鲜建设长达5年,1958年回国。他不仅是神枪手,还是模范班长、模范排长,在部队6次负伤,立下三等功13次、四等功1次,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成为潜艇政委、军校教授,战功赫赫。作为战斗英模和先进工作者5次受到毛主席的亲自接见,两次留下合影。

陈运时

因为小时候亲眼目睹侵华日军的暴行,1949年参军入伍后,陈运时苦练本领,再加上心理素质过硬,很快就成为连队里小有名气的“神枪手”,枪法准,动作快,打靶成绩异常优秀,经常承担一线的狙击任务,两三百米外的敌人,他可以做到一枪毙命。

“枪手射击的距离最少也要600米,一般是600米、800米、1000米这样,这么远的距离,我那时连打麻雀、打鸽子都极有把握。战场上子弹乱飞,枪对着枪、炮对着炮,神枪手主要的打击目标是敌方指挥官、侦察员、炮手、机枪手等,我经常被委以重任,也总能不辱使命。”陈运时说。

1952年,19岁的陈运时踏上了抗美援朝的征程。“当时原计划是乘火车开赴战场,但由于美国飞机狂轰滥炸,火车从沈阳开到丹东,又受阻掉头回到吉林通化一带,大部队只能走路到‘三八线’,走了整整3天3夜,且走的多是山路,地形险峻,路上常有战友牺牲。”陈运时回忆道。

陈运时

当时东北的温度很低,基本是零下40℃的天气,陈运时等从浙江象山、定海出发的战士们都穿着单衣,眉毛都冻得结了冰,皮肤也冻紫了。

“我是靠着吃野菜活下来的。”陈运时说,当时部队口粮不足,每名战士只有1天的口粮,好在他从小就挖野菜,认识哪些野菜能吃,就这样,在缺乏粮食的时候,他靠着吃野菜生存了下来。

战场上风云变幻,陈运时多次负伤,但他毫不畏惧,为了完成任务在所不惜。“第1次负伤是在解放大陈岛的时候,腰部被敌人炮火炸断的帆船桅杆砸伤;第2次是在朝鲜参加文登里战斗的时候,被炮弹炸伤了手指,血流不止;第3次是在云山战斗中,腰部被敌人的子弹打穿,这次非常严重,随时都有生命危险……”陈运时说。

“记得刚到前线时,我们部队奉命坚守一处高地,成功坚守了4个月。”陈运时回忆道,当时敌我差距悬殊,敌军天上有飞机,地上有坦克大炮,阵地上草木不生,战士们只得在坑道里躲避。“在战斗中,我亲眼看到一颗炮弹落在旁边的坑道里,坑道内战士全部牺牲。”

在云山战斗中,双方交战激烈,几乎是天天交火,且敌我装备悬殊,敌人飞机、坦克、大炮轮番轰炸,我方伤亡很大。“天气寒冷的时候,我军的枪栓常出现被冻住的情况。黑夜交战的时候,美军通过飞机、大炮打出照明弹,把黑夜照的如同白昼一般。”也正是在这次枪林弹雨中,陈运时被子弹径直贯穿腰部,伤势危急。尽管如此,他也丝毫没有退缩,顽强地坚守在阵地上。

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志愿军战士不畏强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谱写出保家卫国的壮丽史诗。

战后,陈运时支援朝鲜重建长达5年,修公路、修水库、修水渠、盖工厂,还曾经守卫烈士遗体几个月,一直到1958年才回国,期间修过公路、建过水库、当过砖瓦厂厂长。

回国后,陈运时被选中参加了“志愿军回国报告团”“志愿军回国参观团”“志愿军五一回国观礼团”“五四青年节庆祝大会”等重大活动。1959年他被选拔作为军旗手参加国庆阅兵方队,“我作为陆军步兵师的旗手走在前面,当时心情无比激动”。

在陈运时家中,客厅悬挂的一张合影格外引人注目,这是当年参加“五一观礼”时作为代表与中央领导人的合影,多年来一直被陈运时视若珍宝。

“尊老爱幼、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陈运时一直坚持的家风家训,它激励着陈老完成了从“放牛娃”到“军校教授”的完美蜕变。9年来,陈运时坚持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资助胶南、市北等地学生16名。为教育,他向青岛市慈善总会捐款,帮助有需要的学生和学校发展;为救灾,他多次捐出善款,他的公益慈善处处开花;为传承,他为青年党员和青年学子进行革命故事宣讲,将红色基因传承给下一代。

2021年10月22日,陈运时向青岛市档案馆捐赠了他在战场上拾获的美军餐具,行军途中挖野菜的工具,抗美援朝时期的入朝证、肩章、胸章、奖状、立功证书,以及200多张包括中国人民志愿军照片在内的十几种珍贵史料。

“希望这些留存下来的物品能让更多人感受到红色力量,感悟红色精神,让历史‘老齿轮’转出时代新动力。”在捐赠仪式上,陈运时郑重地表达了自己的希望。

“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2022年9月15日,在退役军人事务部宣传中心“山河锦绣 英雄归来——迎接第九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72小时不间断展播活动中,陈运时讲述了自己经历的抗美援朝战争,收看人数一度达到197.4万。

入朝证

当主持人问陈运时是否害怕在战争中牺牲时,陈运时回答道:“我们最怕的不是被打死,而是被俘虏。到战场上,最后要给自己留一发子弹或一个手榴弹。而且这个手榴弹,受伤了别急着用,要等敌人到跟前了再拉响。”

他的震撼回答让无数网友为之动容,“致敬英雄”“铭记历史,向老兵敬礼!”“山河无恙,是你们用鲜血换来了祖国的和平!”“感谢老兵,让我们年轻人更加接近历史、了解历史”“换我们守护万家灯火”……网友们在弹幕中热情刷屏,为抗美援朝老兵献礼。

“没有共产党,没有解放军就不可能有我的今天,也不可能有如今美好的生活,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我的孩子也投身在部队工作中,继续为保卫祖国而奋斗。”陈运时介绍,他们家目前三代军人,涉及到海军、空军、陆军、武警,其中他这一代兄弟五人全部都是军人,他有五个孩子四个孩子都是军人,被誉为“革命之家”。他也经常给自己的小辈讲述历史,让他们从小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理念,爱祖国,报效祖国。

抗美援朝纪念章

“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勋章

各类军功章

中国人民解放军功勋荣誉章证书

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