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网下去 肥美虾虎出水来!开海首日记者随船出海:两网打回三百斤海鲜收获四五千元

2023-09-02 09:23 大众报业·半岛网-半岛都市报阅读 (305551) 扫描到手机

文/图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孙桂东

9月1日12时开始,黄渤海结束伏季休渔期迎来开海,岛城数千艘渔船陆续驶离码头,出海作业。在海上,渔民如何进行捕捞作业?开海第一天,渔船收获什么海鲜最多?9月1日,记者跟随崂山港东渔码头的近海拖网船,出海探访开海后第一网海鲜上岸全过程。凭借经验,不少船长开海首日就收获颇丰,一船捞回七八十斤虾虎。据记者了解,当天返回码头的多是近海小船,远海大船则将在三四天后陆续返回。面对第一网海鲜的诱惑,不论是在港东渔码头还是南姜码头,海鲜刚上岸就被抢购一空。

出海最兴奋,直奔老渔场

“歇了四个月,大家早已经摩拳擦掌。”9月1日5时许,刘卫兵的渔船停靠在崂山港东渔码头,此时他已经收拾好渔船。

港东渔码头属于“旱码头”,只有涨潮的时候才能靠岸,退潮以后渔船就无法出行。因此,刘卫兵需要赶在退潮以前,先将渔船开到码头外侧的锚地,等待12时开海时间一到,才能出海捕捞。

刘卫兵驾驶渔船到锚地停好以后,与其他渔船相互之间用缆绳绑在一起。“对于我们这个码头的渔民而言,开海第一天既兴奋又难熬。”刘卫兵说,“今天我们老早就不能停在岸边,但是在船上又不能回去。大家就在一起预测今年的收成如何,同时再次检修渔船的设备……”

手机上时间不断变动,12时整一到,渔民们快速启动渔船。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所有渔船都快速往港外开去。记者看到,有一些尺寸较小的渔船,航行一两海里就停了下来,然后放下拖网开始作业。

刘卫兵告诉记者,这些船马力小、跑得慢,如果去远海作业的话,回来的时间就很晚了。“这些小型渔船,有不少是一个人作业,他们在就近海域下网,然后潮水上涨的时候,第一时间就能回到码头。那个时候,码头上挤满买海鲜的人,他们不仅能卖个好价钱,也能快速卖完回家休息。”刘卫兵解释道。

刘卫兵的渔船尺寸稍大一些,长度在12米左右,在近海拖网船里算是个“大块头”。所以,他们一般会选择去稍远一点的地方,这样收获也会更好一点。“这一片的渔民,早就了解哪个地方和什么季节有哪类海鲜。刚开海,我们还是要尽量去螃蟹、虾虎这些经济价值稍高海鲜较多的地方。”刘卫兵说道。

刘卫兵介绍,在他们前往的马儿岛南侧海域,当天水深在14米左右,这个季节虾虎比较多。“这里对于整个青岛的渔民而言,都是比较出名的渔场。”刘卫兵告诉记者,马儿岛距离港东渔码头大约8海里,算是比较近的渔场,“现在其他地方的渔船还来不及赶过来,因此,我们会选择在开海前几天到这里来捕捞。”

首网最期待,顾不上吃饭

虽然半个月以前就做好出海准备,但是在海上依然难免遇到突发情况。

今年52岁的刘安强,同样是一名老船长,已经在海上忙碌30多年。去年,他购买了一条新渔船,长度约13米,花费20多万元。未曾想,刘安强的船出海没多久,发动机冷却系统出现故障,不得已找到刘卫兵帮忙。经过一番检查,两人也没有发现问题的根源,刘安强只好放弃第一天的出海,等待涨潮以后返回码头维修。

经过这个小插曲以后,刘卫兵的渔船加足马力,不断地超越前方渔船。下午1时20分许,终于到达马儿岛附近。为了赶时间,刘卫兵和船员刘海刚没有来得及吃午饭,就开始准备下网。

刘卫兵驾驶的是拖网船,顾名思义就是在船体后方,用绳索拉着一张大网在海底拖行。对于拖网作业船而言,他们更喜欢小潮期。“小潮期水流比较缓慢,海底的生物活动范围没有那么大,行走的拖网船捕捞量就比较大。”刘卫兵告诉记者,“当然,大潮期对于海边的‘坛子网’渔船就是利好,潮水会将海鲜冲到渔网里。”

刘卫兵表示,“碰到大潮期,市民可以早晨七八点钟到码头上购买坛子网捕捞的海鲜;碰到小潮期,市民可以在下午两三点钟去购买拖网船的海鲜,数量以及种类都会更丰富一点。”

“今年的9月1日是农历七月十七,还属于大潮期。”刘卫兵估计,当天的收获可能不会太多。即便如此,第一网能收获多少,他还是有点期待。

在马儿岛南侧,刘卫兵的渔船顺着潮流方向,在海底拖行一个多小时后,终于决定起网。

现在的渔船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在设置为自动驾驶模式以后,刘卫兵和刘海刚一起用绞盘将渔网拖了上来。不过,第一网的收获有点惨淡,只有六七十斤,大部分是鲜活的虾虎,还有不少螃蟹以及对虾。

“虾虎以及螃蟹,都是放在船舱里养着,这样才能卖上一个好价。”两人很快收拾完以后,又快速放下第二网。第二网的收获明显要好很多,一网收获差不多有200斤左右,两人将虾虎、螃蟹等分拣好以后,将收获的小鱼小虾重新扔回海里。

“今天的收获还可以,虾虎差不多七八十斤,螃蟹有七八斤还有不少对虾。”刘卫兵说,考虑到潮期影响,这个收获量算不少了。

分拣最辛苦,一蹲一小时

“对于拖网船而言,最辛苦的不是下网,而是分拣。”船员刘海刚介绍,对于近海拖网船而言,最怕就是遇到海蜇,尤其是经济价值不高的沙蜇,“这些海蜇动辄一网一两百斤,不仅搬运起来非常困难,而且分拣的时候更麻烦。”

记者注意到,开海首日的情况比较理想,渔船捕获的海鲜中基本没有海蜇。

虽然没有遇到海蜇,但是海鲜的分拣工作依旧非常麻烦。17时许,船长刘卫兵负责开船返回码头,船员刘海刚则在船舱里分拣,一个人蹲着埋头一直忙活了一个小时,临近码头的时候才忙完。

“在我们这里,海鲜不愁卖。”刘卫兵介绍,当天撒下开海第一网的时候,就有老客户打来电话,“他们询问打捞到的海鲜有什么种类,大概数量有多少。”

刘卫兵的渔船刚靠近码头,就能看见有不少人已经等在那里。事实上,渔船还没完成靠岸,船上海鲜已经被客户预订了不少。等到记者下船的时候,海鲜已经基本卖完,只剩下一些小杂鱼。

“我们出海基本上不会亏本,但是也挣不到大钱。”刘卫兵介绍,像他驾驶的渔船,出海一天需要消耗约100升柴油,再加上雇人工每天350元的成本,每天固定支出就要约1200元,“这还不算我跟对象的付出,今天的收获虽然不算多,但是也能卖个四五千元了。”

“虽然开海时间很长,但是真正能作业的时间并不多。我们这样的拖网船,遇到六级或以上的大风,就需要返回码头。9月份多受台风影响,到了年底又太冷,满打满算,能出海60天就算不错了。”刘卫兵感慨,“因此,一旦遇到好天气,我们基本上凌晨两三点就出发,有时候也会在海上过夜,以便去更远的地方捕捞。”

一船平均两三百斤,当天能卖万元左右

9月1日,刘卫兵的渔船收获以虾虎为主,还有不少螃蟹以及对虾。

刘海刚对收获的海鲜进行细致分拣,熟练的用皮筋绑好螃蟹。

9月1日,记者在港东渔码头看到,渔船捕捞到的虾虎较多,螃蟹的量比较少。在南姜码头,当天的渔获相对比较丰富。

青岛市海岸警察支队沙子口派出所南姜海防工作站民警段国松介绍,为了做好开海第一天的工作,他从8月31日晚上就一直在码头上巡查,提醒渔民出海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9月1日12时,码头上近百艘渔船陆续驶出港口。当天下午,约有20艘渔船返回港口,剩下的拖网船多数会在9月2日下午返回。

虽然开海首日捕捞量相对较少,码头上依旧围满来买海鲜的市民和游客。“人多鱼少,所以价格相对较高。”段国松介绍,捕捞回来的以刀鱼、墨鱼、黄花鱼和鳗鳞鱼较多,螃蟹的数量较少,这可能跟当天回来的渔船少有关系,“渔船的捕捞量不一样,平均一船两三百斤。虽然量不大,但是价格相对比较高,所以今天的收入应该都不错,每船差不多能卖出1万元左右。”

段国松预计,从9月2日下午开始,近海拖网船将大量返回,海鲜价格也会相对便宜一些,“再过三四天,出远海的大船将陆续返回,届时码头上的海产品会更加丰富。最近几天来购买的市民比较多,只是想尝鲜的话建议选择错峰购买,再过几天马上就有大量海鲜上市,价格也会相对优惠。”

延伸 10年间近海渔船减半

9月1日,正在渔船上工作的船员。

记者采访了解到,近海拖网渔船掌舵人,几乎清一色是老船长。

青岛市公安局海岸警察支队沙子口派出所南姜海防工作站民警段国松介绍,南姜码头的渔民以四川籍居多,“此前有不少渔船是父子档,就是父子俩同在一条船上,但是这两年,出海的人越来越少,不少父子档被拆开,甚至转而从事其他行业。”

在港东渔码头,渔船多是当地村民,近海拖网渔船同样面临后继无人的状态。“跟十年前相比,渔船数量减少了一半。”老渔民刘方强告诉记者,“十年前,这里的大小渔船加起来有一百五六十条,现在剩下一半左右。”

“一方面原因是出海太辛苦,跟其他工作相比收入不算太高。现在的年轻人跟我们不一样,就业选择机会更多。我们当时基本上都是子承父业,自然而然就接过长辈的衣钵。”刘方强分析,“另一个方面原因是上年纪的人被加速淘汰。随着捕捞业的发展,渔船越来越大,很多是超过30米的铁壳船,配备的渔网有时候长达五六海里,一次出海就是两三天。每年到了季节,哪个地方鱼多,渔民们基本上都清楚,所以这些大型捕捞船一次撒网,那些小船的作业空间就很小了。”

“投资一条渔船价格很贵,大型捕捞船200万元起步。”刘方强说,“我们这些渔民,年纪都大了,一方面没有那么多精力去出海,另一方面没有那么多钱来投资。所以,近海渔船的捕捞量也越来越少。”

出海捕捞实际是个体力活,年纪大了难免有些吃力。“另外一方面,很多近海渔船都是夫妻档。丈夫在船上打鱼,妻子在码头卖货。等到了五六十岁的年纪,妻子陆续开始在家带孩子,丈夫一个人又干不了,最后只能将船处理掉。”船长刘卫兵告诉记者,身边有不少渔民已经转行,“他们会将渔船转租给其他人,自己则在码头附近开餐馆、做起渔家乐,所以船老大后继无人的窘境,一时之间难以得到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