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带来大变化丨“信息化+工伤保险” 五大业务线上办

2023-09-18 13:22 大众报业·半岛网阅读 (230234) 扫描到手机

编着按

当前信息时代下,信息化浪潮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变化,从经济发展到民生服务,从日常工作到生活细节,信息化场景无处不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可视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建设,是重中之重的作业。近年来,青岛市紧抓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快信息化发展,以信息化助力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信息化成果不断涌现。

半岛网9月18日讯(记者 梁湘)职业病“免审即办”、工伤“容缺受理”、认定“远程速报”……“信息化+工伤保险”,五大业务线上办理,大数据辅助工伤保险智能一体化服务平台带来的信息化场景,正在推动民生服务向着更便捷、更高效、更高质量方向发展。

工伤保险线上办,信息化让服务更便捷

今年8月,市民孙女士工作中不慎摔伤,造成膝盖、腰以及下肢损伤。经认定为工伤后,青岛市工伤部门通过“远程鉴定资格判定”系统,依据孙女士的受伤部位、受伤程度以及医疗费用等信息,判定符合远程鉴定标准,并发送远程确认短信。原本需要本人现场办理的事项,均转移为线上办理,这让腿脚不便的孙女士深感“信息化的好”。

被孙女士大赞的“远程鉴定资格判定”系统,正是青岛市推行的大数据辅助工伤保险智能一体化服务平台中的一项功能。

2021年4月,青岛市以创建全国大数据辅助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试点城市为契机,在全国率先推出集工伤远程速报、远程视频调查、智能化鉴定、远程视频鉴定、职业病与工伤认定同步确认的工伤保险智能一体化服务平台,切实解决了传统工伤认定时间长、调查取证难、危重病人出门难等问题,让市民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便捷。

同样感受到信息化带来便捷的还有张先生的家属。张先生是青岛某公司职工,因在工作中头部受伤,脑部大面积出血。由于其现在生活无法自理,青岛市工伤部门通过“远程劳动能力等级鉴定”系统,对其进行远程鉴定。本人或家属通过移动端进行身份确认后,即可同专家和工作人员进行连线,开展在线伤残诊断,极大地减轻了家属办理业务的负担。

“符合远程鉴定条件的,我们还会通过电话联系,告知市民可以通过远程鉴定,尽量让大家少跑腿。”青岛市人社局工作人员介绍。

解决难点堵点,信息化让效率更高效

从试点到推广,大数据辅助工伤保险智能一体化服务平台是一次信息化的有益尝试,从市民反映的难点问题入手,解决现场举证难、异地调查难、认定协同难、现场鉴定难、公平鉴定难、政策关注难等六大问题,既提高了服务效率,又为市民节省了办事时间。

作为工伤认定的首要环节,“工伤快报系统”可谓是为市民减少跑腿的第一环。通过平台,在工伤事故发生48小时内,职工或单位可通过微信小程序“爱山东政务服务”的“青岛人社-工伤快报”模块,上传受伤短视频、照片,对事故进行简单描述,系统自动定位工伤申报地点和时间,从而提升现场证据的精准度,无特殊情况下5个工作日内即可作出认定结论。

被外派至莫桑比克工作的刘先生,工作期间突发意外,腿部受伤,如按传统工伤认定,需通过异地现场调查等流程,时间长且效率低。“工伤视频调查系统”上线后,工伤部门工作人员通过人脸识别、视频问询、电子签名,开展远程调查工伤事故,系统自动生成调查笔录,一次性解决了异地调查难的问题,也为市民减少了认定时间。

职业病“免申即办”同样为市民带去了便利。现阶段,青岛大数据辅助工伤保险智能一体化服务平台已经对接职业病防治院,构建部门协同机制,在职业病确诊时,同步作出工伤认定结论,同步将结论信息导入劳动能力鉴定系统和工伤待遇系统,自动进入劳动能力等级鉴定和工伤医疗费结算等工作环节,市民即可享受“一次办好”的便利。

面向未来,信息化服务更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青岛大数据辅助工伤保险智能一体化服务平台运行以来,已经覆盖全市320万参保职工,28万参保单位,建立了76万份工伤保险职工大数据档案,大数据模型应用3万人次,累计完成国内外远程视频服务500余次,个性化推送消息21.5万次,辅助专家出具劳动能力鉴定结论10880余次,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伤保险智能化服务体系。

2023年6月,青岛市发布了全国首个针对劳动能力鉴定智能化服务工作的地方标准,填补了国内标准空白,为全国劳动能力鉴定领域智能化、规范化建设提供了“青岛经验”。

下一步,青岛市将以 “数字化转型升级”为抓手,完善“数据共享”标准,对多源、异构、分散的数据,按照统一规范标准,进行整理、转换、清洗、融合,让数据“为我所用”,用数据反哺业务。同时,优化“智能辅助”模型,使“工伤案件相似度模型”“远程鉴定人员筛选模型”“伤残级别判定模型”等模型,具备随数据积累自我优化的能力,成为“7×24”小时在线的工伤保险智能机器人。

除此之外,平台还将建立“远程服务”规范,通过制度建设,建立远程服务和“政策找人、服务找人”的标准,进一步突破伤(病)情、时间、地域甚至国界的原有制度限制,打造信息惠民、数字利民的典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