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最美人物·最美乡村振兴人丨特色产业拓宽致富门路

2023-09-22 07:44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阅读 (99412) 扫描到手机

■编者按 近日,我省评选出2023“齐鲁最美乡村振兴人”。他们是来自全省乡村振兴各方面的代表,涵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农村富民产业带头人、乡村振兴技术研究推广人才、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项目负责人等,是我省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实践中涌现的先进典型代表。本报今起推出他们的事迹报道。

□ 大众日报记者 张依盟 张春宇

于桂亭:让特色农产品养得好卖得出去

推广“土地股份合作社+全程托管服务”模式,创新开展水稻种植绿色防控技术,全力推动“七星九美十三香”30公里黄河景观带连片发展,打造12个齐鲁样板村、4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济南市槐荫区委农办主任、区农业农村局局长于桂亭勇担乡村振兴重担,扎实服务“三农”。

乡村振兴路上,于桂亭带着“坚守”与“踏实”。这些年,他带头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并想方设法把事儿办好。为了能够更好地将当地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于桂亭着眼于“槐荫四宝”等特色产业,出台专项扶持政策,积极鼓励发展稻蟹、稻鸭等特色农业,提高单位面积农业产值。

养得好,还要卖得出去。于桂亭每年带头组织插秧节、丰收节等节庆活动,弘扬“稻改”精神,传承农耕文明,大力宣传特色农产品品牌,网络关注度累计超过1200万人次,“槐荫四宝”、黄河稻蟹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年产值达5400余万元。同时,于桂亭积极为农业企业发展壮大解难纾困,联合商业银行破解发展资金难题,搭建“强强联合、资源共享”合作平台,引入全国、全省优质农产品货源,打造优质农产品加工产业链。

孟宪军:用好特色产业资源优势

乐陵市杨安镇是全国闻名的调味品之乡,如何用好这一特色产业资源优势,让当地老百姓享受到乡村振兴带来的红利?

杨安镇党委书记孟宪军充分发挥调味品产业用工需求大、用工范围广的优势,起底摸排17种3000余个岗位的用工需求,以返乡创业园为载体,构建就近用工、就近就业的“双就近”服务机制,邀请专业讲师开展人才培训,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500人、电商销售人才2300人,帮助当地百姓实现“家门口”就业。

经济好起来,精神生活水平也要跟上。孟宪军组织设立“百味讲堂”、蒲公英超市等功能室,同时充分挖掘发扬非遗烙画、庄户剧团、非遗剪纸、味都杨家将、战鼓秧歌等民俗文化,为百姓打造集思想引领、便民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服务阵地。广泛组织开展文化惠民项目,举办“杨安镇2023年烧烤音乐节暨飘香夜市”,评选“味都达人”12名,邀请知名歌手、乐团助演,累计吸引游客8万余人次,真正实现群众参与、群众共享。

高全功:带领村民依靠旅游脱贫致富

家家翠竹,户户泉水,游客畅行在竹林泉水相依的古村落,如同走进一幅古色古香的水墨画。这是被评为“全国十大最美乡村”之一的沂南县铜井镇竹泉村,但在1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个破旧的山村。

那时,村民以传统农业为生,只能出去打工或是守着美景过“穷日子”,村集体经济薄弱。2018年,高全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全村党员群众进行村庄环境提升,改造后的竹泉村变身古村落景区,融合了竹泉景观、沂蒙民俗与自然生态,开创了旅游休闲的全新模式。

景区现有员工300余名,其中200多人为当地及周边村民,旺季时还需聘用季节工200余人;同时为当地提供了众多就业创业机会,现在景区内外共有饭店、农家乐、民宿、旅游商品销售门店等近200家,还有一批家庭农场、采摘园等。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007年的不足4000元增长到2022年的4万余元,昔日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如今变成了大名鼎鼎的富裕村。竹泉村的开发运营,让村民依靠旅游实现脱贫致富,成为乡村振兴的一个成功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