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城市的山梯——探访青岛石阶路,再现人文往事

2023-10-15 17:01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35616) 扫描到手机

□文/图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张文艳

城市的脚步,走过百余年。

岁月,投下了斑驳的光影,洒落在了建筑上,道路上,以及那深藏在街巷中的台阶上。

近日,《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公布,建立了青岛名城保护体系,构建了“一核五线五片多点”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格局。山海相拥、城景共融等是青岛的特色,也是这座海滨城市拥有的独特的魅力。

拨开时光清洗过往的烟尘,寻觅城市渗透肌理的印记,从一步一步的台阶,到街巷,再到海湾,灯塔,以及包围着的古村镇,都是展示青岛魅力的标记。于是,半岛全媒体记者开启全新的策划,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系列,为读者全方位解读青岛密码。

首先,我们一步一个脚印,从踏在脚下的台阶开始……

街巷台阶

垒出一行行城市诗歌

寻找,始于喧嚣。

出了地铁口,莱阳路上,依然有游人络绎不绝的身影。双节刚过,错峰旅游的人们,躲避开拥挤的人群,悠闲地踱步,看到一家咖啡馆,几位游人转身而入,享受一段惬意的休憩时光。

在莱阳路28号鲁作博物馆斜对面,有一条宽敞的台阶路,连通莱阳路与金口一路,14级台阶,隔开了繁杂,将脚步带入了烟火的宁静。墙面上,镌刻着周杰伦的《彩虹》,1分04秒,那句“看不见你的笑,我怎么睡得着”的歌词,顺着悠扬的旋律飘荡到耳边,“哪里有彩虹告诉我,能不能把我的愿望还给我,为什么天这么安静,所有的云都跑到我这里”,脚步缓慢下来,静静地体会,天空澄明蔚蓝,“也许时间是一种解药”……

时间,在台阶上流淌了90多载春秋,随着上世纪30年代金口一路的出现,台阶也就逐渐成形。登到台阶的顶端,俯瞰红瓦绿树,空气弥漫着大海的味道。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首《断章》是诗人卞之琳的名篇。1935年冬天,他来到“静悄悄”的青岛,居住在莱阳路28号,留下了三楼那扇著名的“卞之琳的小窗”。入夜,透过小窗看小青岛灯塔闪烁的红光,可以“给人以诗的遐想”。这栋小楼也是海洋生物学家张玺先生的故居,更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办公地。

金口一路与莱阳路,犹如小鱼山下镶满珍珠的项链,串起了写满往事的时光。

其实,在青岛,这样的台阶路有很多很多,它们布满老城区,为起伏的城市搭建起一道道生活的平台。山,海,给青岛勾勒出多种形状,当一片片缓坡变成建筑后,台阶就是缓冲落差最好的选择。那么,青岛城区有多少台阶?目前没有统计,无论是老城区,还是新建的小区,用大大小小的台阶“找平”是这座城市的特色。

老城区的台阶,躲在街巷中,随着时间的推进,变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景,不仅仅见证着城市的进程,也垒出了一行行诗歌。

“青岛的特色之一,是在她的市区高低不平,树木的青葱。都市的美观,若一味平直,只以颜色与摩天的高阁来调和,是不能够引人入胜的;而青岛的地面,却尽是一座座的小山,到处可以看见海,到处都是很适宜的住宅区”,郁达夫在《青岛巡游》中说。

山势,给台阶创造了机会。老城区内,包括观象山、观海山、信号山、伏龙山、青岛山等,让城市错落有致,疏密有间。这些台阶,是必不可少的框架,道路无法抵达的院落,由一层层台阶出面,迎接居民回家。

走访中,有市民说,其实这就是室外楼梯,因为常年攀登,老年人的身体普遍硬朗,“提个几十斤的重物,照样健步如飞”。这是因为,青岛的台阶不同于其他的山城,山脉海拔不高,坡度较缓,所以一般十来级台阶就设置缓冲平台,供市民歇脚。半岛全媒体记者先后探访了近二十处台阶,最高的是平原路,有一处连续30级台阶才有平台,其他的最低就一两级一个平台缓冲,不会太累。

作家刘白羽在《翡翠城》中提到了他与台阶的缘分,“我们的车子开上了伏龙山、观象山、信号山间的一条街道,路右旁是石砌的岩壁,曲折上升伸向山巅,路左边是向下倾斜的陡坡,窄窄的小巷带着一蹬蹬石阶弯曲而下,引向深谷。车停住跳下来,望着那一道道小巷拖曳着各式各样的楼影、树影、花影、人影,在烟雨的迷离朦胧中,这山城是何等的美啊!我原认为青岛就那样一片平坦的碧绿丛丛,其实青岛中间横贯着一条山脉,而且是巉岩嵯峨的花岗石山脉,峰峰相通,岭岭相联,这山城才是青岛的中心……我看着石头砌的深巷,石头砌的台阶,我无法探索这幽径深处,也许有人正在凭窗望着海,拂着海风,听着海涛吧?”

是的,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民间布衣,无论是逊清遗老,还是富商巨贾,都曾走过曲折逶迤的街道,登上层层叠叠的石阶路,寻找诗意,融入市井,缅怀过往,留住记忆。

132级阶梯

信号山支路天然写生地

继续前行,城市漫步,漫步城市。

青岛特别适合citywalk,从金口一路出来,穿行大学路,那抹鲜红的转角,依然排队打卡。沿着红墙行走,需要随时躲避镜头,有拍旅游照的,有拍艺术照的,有拍婚纱照的。甚至,有带着宠物来拍写真的,两只宠物狗有些倦了,爬在地上,任凭摄影师与主人摆弄。

沿着黄县支路,在青岛河前稍作停留,每到此地,都会如此。这条母亲河,发端于青岛山,山泉水顺着山涧形成水潭,继而与信号山的溪水汇合,一路蜿蜒流经黄县路、大学路,注入青岛湾。入海口处,河流因水流湍急,冲出了很宽的河道,形成了著名的青岛口。城市的变迁,掩盖了青岛河的芳华,保留下来的一段河床是对它的敬意。

踏入龙江路,这里变美了。彩绘墙留住了游客匆忙的脚步,“同一座城,为什么好久不见”的标语,提醒着人们,要随时与亲朋联络。龙江路与华山路之间,有一段26级的台阶,与大学路的一段分支贯通,是一处独特的风景。沿华山路向右转,终于见到了信号山支路那条长长的阶梯。

132级台阶分成了10段,每一段都有10到22步左右的平台,缓解劳累。台阶路连接着华山路与齐东路,中间信号山路横穿而过,成“王”字形。

半岛全媒体记者反反复复走了很多遍,在每一个平台上,都有不同的画面。这些平台两端,是居民的院落。

台阶底下,一位老人坐着,打量每一位过往的行人。家住信号山支路2号的居民提着菜,一步一步地慢慢向上爬,“我每天都需要走这些台阶,有时候从齐东路下来,有时候从信号山路上去”,她说,幸好住在中间,不用爬完所有的台阶。

惊叹于一位推独轮车收废品的中年女子,高高的台阶在她眼中俨然平地,转身倒拉车,巧妙借助车轮的弹性,左右扭动车轮,独轮车竟跳跃着上了坡,而一处台阶的中间修建了两砖宽的缓坡,只见女子稍微一使劲,独轮车就上了坡,轻车熟路。

不时有游客边走边拍照,在他们看来,每一个转身都值得记录。周围的饭菜香,提醒着匆匆的行人,午饭时分已到。这,也是光阴的味道。132个台阶登完,周围的声音突然逐渐消失,呼吸加重,脚步也逐渐沉重。

风儿轻拂,似乎听到的是流年的声息。

站在山顶回望,半城红瓦半城树,分布在碧蓝画布的底端,是天然的写生基地,所以,大量的画家和美术生都慕名而来。

观象山畔

文人名家的必经之地

沿着齐东路向西行,经过丛良弼故居,就到了著名的七岔路口。

路口周边,遍布着攀登上观象山的台阶路。萧军萧红的故居,就在观象山的山腰上。

“它位于观象山的北脚下一带突出的山梁上,从这里左右两面全可以看到海的:一边是青岛有名的大港;一边则是湛山湾和炮台山、海滨浴场,它正当江苏路和浙江路分界线的地方。”萧军在《青岛怀踪录》中写道。

后来,在给文史专家鲁海先生的回信中,萧军称故居“碧海临窗瞰左右,青山傍户路三岔”。如今,三岔路发展为了七岔。半岛全媒体记者选择了从苏州路下行,因为,青岛诗人王音说,苏州路与江苏路之间有多个台阶。果然如王音先生所说,在江苏路43号甲到49号之间,在59号到63号之间,都藏有高高的台阶路。85级台阶,分成了10段,分别有4步到19步长的缓冲平台,所以没有感到太过疲惫。进入江苏路,车流量陡然增加,这条老城区的主干道之一,因为连接着两座大型医院,川流不息。

就在马路对面,又有多个台阶可以通往观象二路,进而登上观象山。这其中,最壮观的当属江苏路26号的台阶。78级分成了6段,开头的18级台阶又高又陡,后面稍微矮了一些,长的缓冲地带可以走20步,短的仅有两步,一口气走上来,没有想象中疲惫。

窄窄的巷子又将嘈杂抛在了身后,鸟语虫鸣洒在了观象二路上。左转没走几步,就抵达了观象二路10号蒋丙然故居。1924年,气象学家蒋丙然来到青岛,任观象台台长。1925年,他主持的青岛观象台开始用现代望远镜观测研究太阳黑子,这里成为我国现代太阳黑子观测的发源地,一年后,青岛观象台作为中国唯一的代表,首次参加了世界第一届万国经度联测,所得成果位居世界前列。1931年,蒋丙然又主持建立我国第一座大型圆顶天文观测室,十多年间,蒋丙然在青岛的存在,被视为“中国现代科学精神复兴的标志”,他也成为现代青岛科学历史上无法绕开的一位拓荒性的人物。

顺着观象二路从台阶下去,右转进入观象一路,在望火楼旁的台阶巷子里,与吴伯箫“擦肩”。

“那年初冬凉夜,乘胶济火车蜿蜒东来,于万家灯火中孤单单到青岛,浴着清清冷冷风,打着寒噤,沿了老长老长的石栏杆步履彳亍……无意绪,忽然窗启处展开了一眼望不断的水光接天,胸际顿觉豁然了,我第一次看见了海”,对青岛的良好印象,让吴伯箫对迷茫的未来有了方向。在这座有海的城市,他开启了正式的职业生涯。

1936年暑假,吴伯箫再次“去青岛赁屋居住”,地点是观象山的观象一路(平原路55号),“大房一间,月租十一金”,这里有一条小巷,长且高的台阶,使得居所视野很好,“两层的楼房,坐落在一个小山的顶上。晾台伫立,是可以俯瞰全市、远眺海山的。白昼,早晨看日出,看五彩朝霞,看雾蒙蒙的远山,山岛间水光接天,波摇金影。辰巳时候可以看海湾里舣集的渔船,千万只船挂起千万张白帆,景象是极辽阔雄伟的。傍晚,看落日,看暮霭,看家家船上的缕缕炊烟,思绪也跟着当前烟景而深邃幽远了。电灯亮处,天却黑了,百尺楼头,脚下夜景,岂止灯光万家!”吴伯箫曾经数过,一共有“六十二阶阶梯”。不过,半岛全媒体记者重走了一遍,已经变为72级,有水泥状的台阶,应该是整修的原因吧。狭窄是这条石阶路的特色,但没有耽误吴伯箫对身边景物的感知,“青岛的春天是来得很晚的。在别处,杨柳树都发了芽抽了叶,桃杏树都开了花绽了果的时候,青岛的风还硬得像十冬腊月一样,落叶树还秃光光的没有透鹅黄嫩绿的意思哩”,由此可见,他曾多次踏着石阶,走入公园,感受四季变幻。

观海山下

名人故居旁,漫步黄岛路

平原路,是文人墨客聚集的道路:教育家蔡元培携带妻儿短暂定居于此,为青岛带来了“大学”,更引来了“大师”;这条路既有中共地下组织,也是“左联”的阵地,为曾经的战士们提供了避难之所;京剧表演艺术家言少朋、藏书家张铮夫、著名律师周孚先都曾寓居平原路,他们在各自的行业绽放异彩,也为这条如今拥挤的小路,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平原路与观海一路1号交界处,位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对面,是两段路的台阶,可以将行人引到观海山上。一抬头,能看到一座小山在眼前“晃动”,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山腰那颗“睫毛”修长的眼睛,似乎在向来人致以问候。

登上台阶,有一条山下道路横亘眼前,是青岛著名的“怪路”——“转了一圈又回来”的观海二路。观海山入口处,台阶的尽头就是考古学家王献唐先生(1896年~1960年)的故居。王献唐11岁时,被父亲送到青岛礼贤中学(今青岛九中)读书,毕业后进入德华大学预科班学习土木工程专业,因日德战争爆发被迫中断学业。战争结束后,王献唐返校,以20多岁的“高龄”中学毕业,后来当过翻译和记者。1922年12月,中国收回青岛的主权时,王献唐也作为中方代表之一,参与了接收仪式,并由此走上仕途。1923年,他被任命为胶澳督办公署帮办秘书,后又被安排到青岛财政局税务股当股长。正是在这段时间,王献唐有了两个孩子,为了方便生活,急需一处宅第安置。

“曾祖父担任股长时,在青岛有了自己的房屋”,王献唐的曾孙王书林告诉半岛全媒体记者,“1923年,曾祖父和同学、同乡尹莘农(著名医学家)一起筹钱买了观海山半山坡的一块地,曾祖父学过土木工程设计,所以在这块地上,他亲自设计、监督,建造了一处住宅。房子建成于1924年,四间平房,在观海二路上看是两层的房子,曾祖父与一家老小住在上院,尹家住在下院,同走一个大门”。

顺着观海二路转,来到49号,惊喜地发现,王统照故居所在的“王统照文学馆”已经试营业,可以免费预约参观。虽然已经来过多次,但还是喜欢跟随王统照的脚步,拾级而上,在山腰平台眺望青岛的大海。王统照在这里居住了30年。1927年4月,王统照举家迁到青岛,“他喜欢青岛淳朴的民风,这里比较安定。他在观海二路买地,自己出钱盖了49号这一圈房子。那时那里住户不多,买地很便宜,他还在后面的观海山建了一个望海亭,能看到海,现在已经没有了,让日本人给毁了。”青岛文史专家、青岛大学教授刘增人告诉半岛全媒体记者。因为住得很近,吴伯箫是王统照书斋中的常客。吴回忆说:“在观海二路的书斋里,同你(王统照)送走了多少度无限好的夕阳,迎接过多少回山上、山下万家的灯火。”

之后,经历了种种沧桑,这栋错落别致的房子,终于向游人开放了。

观海一路平行环抱观海二路,挑一处台阶下到观海一路,再转入安徽路,不远处就看到黄岛路了。

曾经,市井烟火渗透在石板路中。焕然一新的建筑,告别了拥挤的摊位,也拆除了一些违建,终于露出清晰的面容,成为游人必来之地。

在人群中行走,不自觉放慢了脚步,脚下的石阶路也变得柔软起来。

黄岛路,109级台阶,被称为一步半。“海滨山城的青岛,有许许多多石阶路,黄岛路独有不同,它没采用花岗石,而主要用大石板,其他各条台阶路均是一步上一个台阶,黄岛路则不同,它每一级很矮,在4厘米左右,而又很宽,多数人的步伐,一步迈不上一个台阶,两步又用不上,青岛人叫它‘一步半’,在这里心急也走不快。雨后的青石板石阶泛出水光,秀丽异常,吸引许多摄影爱好者来这里拍摄”,青岛文史专家鲁海先生曾撰文说。

这段颇具浪漫色彩的道路,还见证了萧红和萧军在青岛的甜蜜时光。1934年6月15日,萧红和萧军应好友舒群的邀请,逃难到青岛,居住在观象一路1号,度过了一生中难得的平静生活,美国学者葛浩文在《萧红评传》里说,“比较起来,萧红只有在青岛的短短五六个月中享受到了一点人生乐趣”,听起来让人心酸,却也是实情。两人徜徉在青岛的海水浴场,牵手走在四方公园,几乎每天都会来往于黄岛路上,蹦蹦跳跳的萧红,将快乐洒在了阳光下的石阶上,这是他们的黄金时代。

如今,起伏的台阶路已然成为青岛的符号,独一无二,低调淡定,迎接步履匆匆的游人,也接纳从容不迫的市民,无论老人蹒跚的步履,还是孩童稚嫩的跳跃,它们都欣然接纳,将一切安放在岁月中,伴着晨昏,无惧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