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3-11-12 09:21 青岛日报阅读 (67144) 扫描到手机

青岛日报2023年11月12日版面

王焕淼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着眼于增强“自信、自觉、自强”来推进。

真正的自信,必定源于灵魂深处的笃定、坚信。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最根本、最关键的是根植“灵魂深处”的自信。

第一,挖掘内涵,激发信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有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又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更有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处世方法、教化思想、美学追求、生活理念等中华人文精神。这些内容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禀赋、道德标准、审美风范,这是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的根本之所在,这是我们自信的底气。

第二,把握特性,坚定信心。中华文明所具有的五方面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和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决定了中华文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最繁荣最强大的文明体屹立于世等等。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树一帜、无与伦比的特性,足以使每一个中国人都为之自豪。

第三,传承价值,笃定信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出了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天人合一等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这些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集中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既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又值得我们倍加珍视、倍感自信。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仅仅在思想上认同是不够的,还必须像“呼吸空气”一样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要有良好的传承氛围、社会环境和个人修为。

第一,政府主导。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综合性系统工程,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主导,要研究出台相关配套措施,制定相关法规,从法治层面刚性约束,杜绝一切抵制、销毁、淡化、模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为。完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奖惩机制,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捐赠或共建相关文化项目,确保每个重点项目落地。组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重大民俗节日的申遗工作,切实保护好每个特色节日。

第二,校园教导。校园是鉴别、赏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教导是关键。要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尊重、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民族节日教育引导为抓手,讲清我国传统节日的由来、经久不衰的原因,确保我国传统节日良性传承。要以宣传普及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伟大文艺作品为抓手,引导广大青少年提升对经典国学的鉴赏能力。要充分运用好收藏在馆所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将其作为教书育人的丰厚资源,让学生在底蕴深厚的课程教材中、在参观名胜古迹的亲身体验中,了解中华文化变迁,触摸中华文化脉络,感受中华文化魅力,汲取中华文化精髓,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

第三,家庭引导。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家庭、父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引导。家庭引导最主要是父母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以做好小事、管好小德起步,踏踏实实修好品德,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做一个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要特别注重引导孩子把自身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个人的命运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引导孩子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面向世界,敢于走出去,让世界了解、认同、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真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上“昂”起头、“强”起来。

第一,提升内容创作能力。找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关切的契合点,挖掘选题、提炼素材,更好兼顾宏大叙事和鲜活表达,努力推出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内涵、生活情趣、文化品位的精品图书。大力创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视作品,通过精彩动人的影视作品,以轻松愉悦、易于接受的方式,向世界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重要精神支撑,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文化底蕴,塑造出的中国人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起的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从而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对世界的感染力、影响力。

第二,提升翻译转换能力。深入研究不同受众的思维模式、接受心理和阅读习惯,精心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品的内容改写、语境切换、话语转变,最大限度减少文化折扣、消除阅读障碍。更多采用中外合作翻译、对象国本土化翻译等方式,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品译文的准确性、亲近感,使海外受众爱读爱看,在阅读、观影中引发共鸣、增进认同。注重借助外部翻译力量,用好汉学家、来华留学生、长期在华生活工作的外国人群体,鼓励和支持其译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品,更加有力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

第三,提升宣介平台活力。调动社会组织、企业、媒体、公众等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共同参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各类图书节、展、会等平台,丰富活动内容,提升参展质量,放大传播效应。借助海外华文书店、海外中餐馆等海外本土化平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国外主流社会和主流人群。发挥各类海外媒体、中介机构、公关公司的独特作用,增强与其打交道的能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图书、影视作品等进入国际市场。积极打造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网络平台,打开国外民众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窗口,助力推出更多既有“中国味”,又接“洋地气”的文化产品。

(作者单位:青岛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