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打造沿黄“经济出海口” 构建最便捷出海通道!青岛海铁联运连续8年全国第一

2023-11-14 08:50 大众报业·半岛网-半岛都市报阅读 (123306)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王好

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着眼区域协调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11月13日,青岛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首场新闻发布会。

青岛作为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城市,近年来全力打造沿黄开放门户和“经济出海口”,构建黄河流域最便捷出海通道。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6630.7亿元,同比增长7.3%,分别高于全国、全省7.5、4.8个百分点。其中,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同比增长8%,占进出口总值的52%。 

沿黄开放门户

功能更加凸显

为畅通沿黄流域出海达海通道,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青岛海关、纪委监委、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和单位签订“关港地”常态化协同合作工作机制备忘录,青岛海关牵头区域海关深化“11+1”关际一体协同机制,联合开展“陆海联动、海铁直运”等监管模式创新,今年8月,“关地港铁企”五方联合发布沿黄陆海“共商、共建、共享”协作机制青岛宣言。

一系列举措之下,青岛朋友圈不断扩大。国际友城达86个,今年新增18条航线,集装箱航线总数达220余条,遍及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航线密度位居中国北方港口第一位。组建黄河流域陆海联动发展联盟、物流枢纽发展联盟,内陆港拓展到39个,其中沿黄流域34个。海铁联运班列线路74条,前三季度达到169.7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7.3%,连续8年保持全国第一。潍烟高铁、潍宿高铁至青岛连接线、董家口至瓦日(兖石)铁路联络线、明董高速、沈海高速等多条外联道路不断建设,加密了青岛与沿黄省区的联系。

对外开放高端服务平台功能日趋完备。上合示范区经贸综服平台成为中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首个国际专区,为沿黄企业参与上合经贸合作提供“贸易+通关+物流+金融”一站式解决方案;常态化开行31条国内国际班列,通达上合组织和“一带一路”沿线23个国家54个城市,1月至10月开行775列,同比增长25%。

青岛自贸片区首创“云端自贸”跨域协作新模式,与沿黄省(区)33个功能区签约行政审批一体化服务合作机制,实现480项事项跨域通办。首创关地共建RCEP原产地证书审签中心,成立全国首个RCEP成员国企业税收服务中心,开发上线“RCEP鲁贸通”平合,为企业提供原产地证书签发、纳税缴费、关税查询等14项创新服务,海关窗口为16.5万批申办RCEP原产地证书的出口货物审查确定原产地,出口享惠货值超过400亿元,受理出口退(免)税总额达到29.7亿元。

前三季度,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6630.7亿元,同比增长7.3%,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同比增长8%,占进出口总值的52%。 

沿黄交流合作

迈上更高台阶

产业对接与合作不断深化。围绕新型显示、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领城,推进企业、院所参与沿黄流域技术合作,与济南高校合作攻关“国芯万屏”科技示范工程,吸收西北工业大学参与海尔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有关项目。与西安联手策划先进技木创新成果交流会。在先进产业发展、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举办“黄河流域工业互联网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推介会”,启动“工业互联网沿黄引领计划”。连续举办两届黄河流域跨境电商博览会,促成企业达成合作意向7.65亿元。

推广农业合作新模式,以凯盛浩丰为代表的农业智慧园区“莱西模式”推广至全国17个省份,在沿黄流域建成7个总面积达51.7万平方米的智慧玻璃温室。依托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盐碱地稻作改良示范基地,推动在省内及新疆、内蒙古等地累计建立耐盐碱水稻示范种植基地15个,推广总面积6万余亩。

科教文卫交流日益频繁。组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等科创平台,举办中国环境质谱大会、黄河流域协同创新中心大会等学术活动。“沿着黄河遇见海”全球推广活动在青启动,赴榆林、西安开展城市文旅推介会,持续擦亮青岛交旅“金字招牌”……

生态环保工作

力度持续加大

生态保护不断加强。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开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大排查大整洽,根治8项环境污染和环境风险问题。开展美丽青岛大气专项行动,2021至2022年采暖季全市首次实现重污染天数归零,入选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支持项目。空气质量连续三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022年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23天,占全年的88.5%。开展入河湖排污口排查整治,强化重点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城市污水处理,实现城市建成区雨污合流管网、黑臭水体“两个清零”,2022年20个国省控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标,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面积达到99%。获批全省唯一国家级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试点。

强化水资源总量强度双控。印发实施《青岛现代水网建设规划》。制定下达用水总量与用水效率控制目标,全市900余家取用水户全部纳入计划用水体系,年用水量50万立方米以上的用水单位纳入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名录,杜绝超定额(计划)用水。争取国家政策性金融工具资金9.15亿元支持官路水库建设,争取国家专项债21.9亿元支持新河水厂二期等28个项目建设。县域节水型社会实现全覆盖,达标率100%。2022年8月,青岛代表山东省顺利通过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制度现场考核。

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加快推进。全市列入“两个清零、一个提标”再生水利用项目9个,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51.5%。出台《青岛市海水淡化项目建设奖补政策实施细则(试行)》,成立国内第一个海水淡化设计研究院,全球首个海水淡化浓盐水提锂项目落地青岛,海水淡化日产能达32.4万立方米。青岛将非常规水纳入全市水资源统一配置、统一调度,将提标后再生水资源用于李村河、海泊河等城区河道补水,保证河道生态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