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周刊丨“无名氏”,遇大爱!聋哑人晚上出车祸,青岛手语老师领衔,上演爱心接力

2023-11-19 23:43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36214) 扫描到手机

他,听不见这世界的声音

他,不知道自己来自何方

遭遇一场车祸,如今——

他,想为自己找回“身份”

有谁认识他、了解他的过去?

希望您能提供关于他的信息

撰稿/摄影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高芳

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不知来自何处亲人在何方,漂泊青岛打零工为生的他突然遭遇车祸,医院病床上的身份被标注为“无名氏”……谁能来帮帮他?

车祸发生后的近20天里,从交警部门多方协调,到医院医护人员悉心照料,再到救助站的妥善安置,众多爱心人士对他伸出援手;358名大学生,在短短一天内捐款3544元,为他点燃了星星烛火,火光照亮黑暗,有个声音坚定地告诉他:“你没有亲人,我们做你的朋友。”

一场爱心接力汇聚成无形的力量,让这个在生死线上走过一遭的聋哑汉子重新振作起来。如今,他有一个心愿:找到家人,做一个有“身份”的人。

他,只有一个名字

病房墙上挂着的一块白板上,清楚地标注着“23床无名氏”,同时,每天的输液量、口服药剂量、排尿量、大便次数、体温等,都记录得清清楚楚……

11月18日下午,刚上完手语课的王建民匆匆赶往位于岛城西部老城区的一家三甲医院,推开急诊重症监护室的大门,拐进一间病房,见到了病床上躺着的一个病人“无名氏”,也是一名听障人士。

彼时,“无名氏”的面前摆着一张小饭桌,桌子上放着两个菜,西红柿炒蛋和炒豆角,还有一碗小米粥和一个馒头。正在吃饭的他看见王建民走进来,眼睛一下子就亮了,放下筷子,随即用手语同王建民比画着交流起来。

“住得习不习惯?”王建民问。

“住得很好,医院给我安排了单间病房。”他比画道。

王建民又关心地询问平时怎么吃饭,他回应:每天有医护人员来送,早饭7点左右,中饭11点左右,晚饭是4点半。“很好吃。”指着自己面前的饭菜,“无名氏”比画道。

王建民在病房内与王富强进行手语交流。

       是什么原因让这个聋哑人住进了重症监护室?为什么他的个人信息被标注为“无名氏”?说起这一切的开始,还得把时间拨回大约20天之前——

“请问是王老师吗?有一个聋哑人出车祸在医院,可以请您帮我们沟通一下吗?”11月1日那天,王建民突然接到了市南交警部门请求协助的电话。作为手语老师,又是常年服务听障人士的公益人,王建民二话没说就答应下来。

晚上7点多,市南交警把王建民接到了医院。

在王建民到达医院前,交警和医护人员正围着眼前的“无名氏”发愁——没有个人身份信息证明,无法沟通交流,怎么展开手术救治?

“我认识他多年了,他不但是聋哑人,还没有身份证、没有能联系的亲人,年纪应该是40岁出头。大家只知道一个名字,都叫他王富强,平时就打些零工养活自己。”走进急诊室的王建民一眼便认出了躺在病床上的“无名氏”,心里不由得咯噔一下。

王建民从交警那里得知,原来,头一天晚上,王富强和工友在回家的路上遭遇车祸,因为坐在摩托车后座,王富强被甩出后导致受伤骨折。随后,他被市南交警送到医院急诊,但因为是聋哑人,不管是交警还是医护人员,都与他本人沟通不了。经多方打听后,市南交警部门找到王建民来帮忙。

当时,王富强脸色苍白,因为腿部骨折,疼得不能动弹,只能用点头和摇头回应王建民的问题。

王建民问:“疼吗?”他点点头。王建民又说,“我把手术风险通知单的内容‘读’给你听。”他又点了点头。

“无名氏”王富强得到了医护人员的悉心照顾。

花了五六分钟的时间,王建民把手术风险通知单的内容一条条和王富强解释清楚。随后,王富强在落款处,用很慢的笔速,歪歪扭扭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应该是没上过几年学,基本是文盲,他会写的字并不多。”王建民叹息道。

消除了交流的障碍,在众人的救助下,王富强顺利接受了手术,并转入ICU病房治疗。

时间一晃,半个多月过去,再次来到病房,王建民看着眼前的王富强,问道:“伤恢复得怎么样了?”又指了指墙角放着的轮椅和拐杖,“大学生们给你捐款买的,等你去了救助站就可以慢慢恢复走路了。”

王富强表示伤处已经不疼了,紧接着高兴地比画道:“谢谢大家!”

环顾四周,王建民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他是替王富强高兴,原本一直担心这个聋哑人没有亲人陪在身边,一个人住院会有很多不便,现在发现,这些担心都是多余的,医护人员把王富强照顾得很周到。

两人正交流着,一名护士进入病房,给王富强面前的杯子里添了热水。

我们愿做他的朋友

11月4日下午,窗外下着小雨,在仙游路社区办事处的一间教室里,王建民正在给大学生上公益手语课。

站在教室前方的王建民竖起拇指比画道:“这是一个‘好’。”紧接着,他又将双手的拇指竖起并在一起——“这就是‘朋友’。”

说到这里,或许是眼前又浮现出了病床上王富强的样子,王建民有感而发地说:“前几天,一位聋哑人,他没有朋友也没有亲人,出车祸住院了……”

坐在下面的大学生志愿者们听王建民说到这里一顿,不禁七嘴八舌地抢着问:“王老师,怎么回事?”“王老师,我们能帮他做点什么吗?”……

没想到大家都这样热心,于是,王建民把王富强无依无靠又遭遇车祸的情况讲了出来。

在王建民的公益手语课堂上,大学生们为王富强组织现场募捐。

“我们可以给他捐款吗?多点少点都是心意。”有同学提出这样的想法后,迅速得到了大家的支持。

“大家都是学生,捐款数额量力而为,几块钱都行,我们给他凑够买湿巾和尿不湿的钱就可以了。”王建民愿意成全大家的心愿,想着能给王富强解决急用也是好的。他跟医护人员了解过,因为王富强手术后不能自理,全靠医护人员料理日常生活,目前最急需的就是尿不湿。

教室里60多个人迅速行动起来,大家找来一个空箱子,纸币投进箱子,也可以进行微信转账,有人专门在一旁汇总记录,捐款数一点点累加起来……没想到,这样一场临时起意的捐款活动只是一个开始。当天参加手语课堂各学校手语志愿者,回校后又继续发动身边同学,展开更广泛的捐款活动。

段萌琦是山东外贸职业学校应用法语系的大二学生,也是学校心言手语社团的团长。她在学校手语群里发布消息:“同学们,有一个听障人士在一场车祸中受伤很厉害,由于他没有身份,联系不上亲人,最重要的一点是他还不能自理,全靠医护人员的爱心帮助,每天耗费大量的湿巾和尿垫,现在对我们手语群的同学们发出呼吁,希望同学们献出一点爱心,进行募捐……金额不限,几元钱就好,最重要的是一份爱心……”

这条消息发出后,群里的接龙消息一条接一条地弹出来,5元、10元、20元……社团里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大家都想奉献一份爱心。

岛城高校学子通过现金和微信转账排队为王富强捐款。

“我们社团52个人一共捐了522元。”段萌琦说,不到一天时间,大家的捐款就汇总齐了,虽然金额不多,但是他们想通过这种方式鼓励王富强:“既然你没有亲人,那就让我们做你的朋友。”

“刚开始,只认为是课堂上小小的一场捐款活动,没想到后来影响面这么大。”王建民得知大家都在各自的学校里发起募捐活动后,觉得应该做一些明细统计,于是,青岛大学的刘凤仪和中国海洋大学的卢梦迪,负责了整个募捐的统计工作。

“名单核对了整整两天,写了四张纸。”刘凤仪很认真地将人名和捐款数额都誊抄在纸上,还有人通过二维码转账的捐款,则统计在电脑表格里。

“一共6所高校和一所职校的358名同学参与了此次募捐活动,捐款总额达到3544元。”卢梦迪汇总的7所学校分别是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山东外贸职业学院、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和青岛旅游学校。

看到最后募捐的金额,王建民大吃一惊,“没想到这么多大学生能参与进来,金额远远超过了买尿不湿的钱数。”

王建民又跟医院了解得知,王富强出院后最需要的应该是拐杖和轮椅,于是和大家商量后,用捐款的钱再添置上这两件辅助器材。

大家用捐款为王富强购置了拐杖和轮椅,用于出院后的康复。

随后的几天里,王建民组织大家分头买拐杖、订轮椅、采购尿不湿,一共支出1000元。

11月10日,王建民和几名学生代表一起来到医院看望王富强。大家手捧鲜花,送去了采购的拐杖、轮椅和二十包尿不湿,并将采购物资后剩余的捐款2544元都交给了王富强。

“太激动了,我第一次收到鲜花。”王富强高兴坏了,用手语跟王建民交流,向大家再三表达感谢。

“我想要一个身份证”

社会各界对“无名氏”王富强的爱心帮助还在继续。

11月16日,王建民得到一个好消息:青岛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来到医院,要安置王富强今后的康复生活。王建民作为手语翻译,现场见证了这一幕。

救助站的工作人员通过王建民询问王富强:“你现在有什么要求吗?”

王富强回答:“我非常想要一个身份证。”

说起王富强这几年在青岛的漂泊生活,王建民可谓十分了解。“他不知道从哪里来,没有身份证,住宿、找工作越来越不便利。有时候在饭店做帮厨,有时候在工地打零工……在哪干活就住在哪里。”

虽然生活坎坷,但在王建民眼里,王富强是一个自立的聋哑人,“他还是想通过自己的劳动找工作挣钱养活自己,所以他一直渴望有个身份证。”

对此,青岛救助站社会工作人员也向王建民介绍了现阶段的解决办法:“王富强出院后暂时没有地方住,目前户籍信息也不明确,可以按照‘三无人员’,临时安置在救助站。救助站会先跟公安部门协作,通过人脸比对或者其他方式,看看能不能为他寻找到亲人,并落实他的户籍信息。”

高校学子代表到医院看望王富强,并送去捐助的钱款和物资。

“太好了!有了你们的力量,他离找到家人、得到一个身份的目标就近了。”十几年前,王建民曾经为王富强找过家人,“那时候是在中国聋人网上发布的信息,后来便石沉大海了。”由于当时技术还不发达,王富强的信息并没有查询匹配到他的亲人。

“王富强本人也说不清楚自己的具体信息,这可能与他有暂时的失忆有关,不能准确地描述出自己有关‘身份’的记忆。”王建民回忆,“有一次他模糊地表达过,可能来自贵州。”

“能够在救助站休养,这对于整日‘漂泊’的王富强来说是好事。”11月18日,得知青岛救助站工作人员已约定好接王富强出院的日期,王建民感慨道,“希望更多的好心人能帮助他找到亲人,早日确定一个‘身份’。”

记者手记

一场“无声”的援助

又一次,在王建民老师的协助下,记者发出了这篇关于救助聋哑人的报道。记得和记者约好周末陪同去医院采访时,68岁的王建民刚刚结束了一堂公益手语课堂的授课。当记者从车站匆匆赶到,一眼就看到了人群里已是满头白发的他。这位已近古稀之年的老人,从事听障人手语教育事业整整五十个年头,退休后也一直从事听障人士的公益帮扶事业。他主持的手语公益课堂已经举办15年。

2007年,王建民创办了“青岛手语角”,致力于手语的推广和普及,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学生群体开展免费手语教学,让更多的人学会手语去帮助听障人士;二是为听障人士开办公益知识讲座,对实际困难进行帮扶,主要包括手语咨询、法律咨询、生活帮困服务、手语导医等。经过发展,原先的手语角已经升级为如今的“同在蓝天下——手语课堂”,主要面向青岛地区的大学生群体进行免费手语教学,目前已与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大学等十余所驻青高校建立了常态化联系。

从事公益手语教育这些年来,王建民前后开设免费手语培训800余课时,培训学生近万人,累计举办听障人公益宣讲数千场,帮扶困难听障朋友上万人。在陪同记者赴医院采访前,他已到医院看望王富强六七趟了。“我不帮他们,他们怎么办?都挺可怜的。”他一边走一边跟记者感慨着。

在这次给聋哑人王富强募捐的活动中,王建民很欣慰的是青岛各所高校、职校的学生们给予了积极地支持。

青岛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大三学生刘凤仪负责统计捐款明细,当记者看到她传来的图片时,第一感觉是有些吃惊,这样的捐款明细确实不常见,密密麻麻的人名后面,捐款金额5元、6元、10元不等,然而就是这些小数额的捐款,大学生们也整理得细致明白,从纸面上便能看出他们的一片真心诚意。他们很郑重地拿出自己不多的生活费,想要帮助一位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大学生捐款明细,其中一页。

短短一天时间,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山东外贸职业学院等7所学校的同学自发组织这样一场募捐活动,积少成多,最后总额达到了3544元。不失为一场“无声”的援助。

而且,记者了解到,这次捐助活动并不是个案,爱心还体现在他们平时的助人活动里。

采访中,中国海洋大学化学专业大二学生卢梦迪告诉记者,他们每周末都去一位80岁的独居聋哑老人家里,用手语课堂上学到的手语,陪老人聊天。最初是老人的儿子求助王建民老师,自己的父亲独自一人在家,寻求手语志愿者能去陪他聊聊天。“王建民老师告诉我们后,我们很乐意地接受了这一‘任务’。”

卢梦迪和手语社团的同学们每周末都到老人家,老人高兴地为他们表演打乒乓球,并自豪地介绍:他年轻时就喜欢打乒乓球,上世纪80年代获得过山东省聋哑人乒乓球比赛亚军。

“我们问他早上吃什么,几点起床,老人说自己每天四五点钟就起床。我们惊得大叫一声,说‘您的作息可以去考研了’。老人看明白后,被我们逗得哈哈大笑。”卢梦迪说,和老人之间的交流其实并不顺畅,但是大家用写字的方式辅助,一样聊得很开心。

在卢梦迪眼里,老人手很巧,“他告诉我们自己以前干过木匠、铁匠,还干过锁匠,此外家里很多家具,比如坐椅、茶几、沙发等木质家具都是他自己做的。”在卢梦迪展示的照片里,记者能感受到老人被年轻人围着聊天时的开心。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听障人士规模高达数千万人,仅在青岛市具有二级及以上听力障碍残疾证的听障人士就有约两万人,他们中有很多人存在沟通障碍问题,但在日常生活中有多少人能用手语跟他们交流?哪怕是普通人习以为常的一句问候,又有多少人能通过手语,向听障朋友表达一句“你好”?

我们每个人的力量都很微小,每个人都平凡地做着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但是,微光汇聚成星河,繁星皆璀璨。就是这些凡人微光,如同夜空的繁星,汇聚成浩瀚星河,成为了光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