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第37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揭晓!172项成果获奖,青年学者约占70%

2023-12-08 19:27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33094)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春燕

12月8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青岛市第37次社科优秀成果奖相关情况。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郑海涛,市社科联副主席、新闻发言人王春元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青岛市第37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共评选出172项优秀成果

据了解,为组织好今年第37次社科优秀成果评奖,市评奖办于6月份下发申报通知,对申报条件、申报办法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界定。今年,进一步优化网上申报流程,首次授权在青高校等社科研究机构网上初审。经过多渠道申报,共收到60多家单位推荐的申报成果399项。10月份,市评奖办组织专家进行成果初评,强化政治审读,进行合规性审查。经严格初审,确定383项成果上会评选,其中著作58项,占15%;论文、课题类成果325项,占85%。总体看,今年的申报成果质量高,覆盖面广,外文成果、智库应用成果和交叉学科成果数量比往年多。

11月8日-10日,市评奖办组织召开了青岛市第37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工作会议。评审分为经济组、管理组、政治法学组、智库应用组、哲学社会学组、教育学组、语言文学艺术组和历史文化组八个学科组进行,共有40位评委参加。通过小组审读初评,联席会议复审和全体会议投票表决等程序,最终评出一二三等奖。这些成果已于11月13日-11月17日在青岛社科网公示,公示期间无异议。上报市评委会审定后,已通过青岛社科网向社会公布。

经过作者申报、单位初评、资格复审、成果初评、会议评选、公示、评委会审核等环节,青岛市第37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共评选出172项优秀成果。《汉魏六朝杂传研究》等20项成果获一等奖,《低碳城市的建设与评价研究——基于青岛市的案例分析》等56项成果获二等奖,《关于青岛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等96项成果获三等奖(含青年社科奖40项)。

青岛市第37次社科优秀成果评奖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优化流程,完善评价标准和评选机制,增强评审的科学性、专业性和严密性,确保了评选工作的公平、公正:方向正确,导向鲜明。本次评奖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坚持政治标准,鼓励学术创新。

程序严谨,实行阳光评审。严肃评选纪律,首次成立监督小组,全过程监督会议评选。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实行匿名评选、分级评审。坚持形式评价与内容评价相结合,综合考虑成果的创新程度、综合水平、研究程度和成果价值,真正将学术水平高、创新性强、实践影响大、认可度广的成果推选出来。

优化奖项设置。顺应青岛市社科事业发展趋势,着眼未来,在充分调研和征求社科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关于加强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精神,在保持一、二等奖和奖项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取消新秀奖,名额纳入三等奖,并在三等奖中设置“青年社科奖”40项,主要用于奖励40周岁(含)以下青年学者的优秀成果,注重培养青年社科人才,助推我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出青岛、走向全国。合理布局专家结构。

增加外聘专家数量,更新完善专家数据库,入库专家590人,提升同行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30多年的时间里,青岛市社科优秀成果奖共评出优秀成果3949项

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是青岛市委、市政府设立的,对全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最高奖励,每年评选一次。是各高等院校、党校、社科研究单位业绩考核、专业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之一,受到全市社科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青岛市社科优秀成果奖评选工作始于1985年。

迄今为止,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到90年代,为评奖工作的初创阶段。最初每两年评选一次;1989年,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委员会(简称评委会)成立,作为评奖的领导机构,负责优秀成果的评选和奖励工作,评选委员会主任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担任。评委会下设办公室(简称评奖办),办公室设在青岛市社科联,具体负责评奖工作。

此后,每年评选一次,奖项分为著作类、论文(含报告)类,分别设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2016年,是评奖工作的完善阶段。这个阶段,注重评奖工作的提升和制度化建设,形成了规范的评选程序、评审制度。比如2008年实行一等奖差额评选,调整奖项设置,同时提高了奖金额度。2013年增设“对策应用”和“教育学”学科组。2017年以来,为评奖工作的提升阶段。2017年严格评审标准,制定了一等奖的入选资格条件、智库类成果的评价标准和专家评选赋分标准。2018年实行匿名评选,放宽申报成果年限,上延两年。2019年进行初评,首次聘请市外专家。2020年要求成果查重,优化奖项等次的比例设置。2021年严格学科组专家赋分。2022年开始网上申报等。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使评审标准和程序更趋完善,评奖工作更加科学、客观和公正。

从1985年至今,30多年的时间里,青岛市社科优秀成果奖共评出优秀成果3949项,这些成果在推动学术创新,促进学科发展,服务科学决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社科评奖的评选,推出了优秀成果和社科人才,推动了学科建设,促进了我市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45岁以下约占70%,青年学者研究实力不断增强

青岛市第37次社科优秀成果,真实地反映了近三年我市社科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水平,综合来看,主要有以下特点:

成果质量高。研究内容覆盖了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涉及国家和省市重大发展战略,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凸显。基础理论研究在创新思想理论、传承先进文明、推动学科建设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一等奖获奖成果《汉魏六朝杂传研究》一书,50余万字,是国家社科重点项目“中国古代杂传叙录整理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完成对汉魏六朝时期共328种杂传的清理、考订和阐释,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如《皇权下县:清代乡里制度实践运作的困境及其出路》一文,发表于《东岳论丛》,以清代乡里制度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传统中国的乡里治理模式进行细致考察,突破了传统的“国家与乡村”社会二元论,提出了全方位多元协同共治论,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应用对策研究成果立足实际,以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解决问题、提炼经验,显示出学者们植根实践沃土、密切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

如一等奖《关于加快打造我省氢能产业高地的建议》研究报告,被纳入山东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重点课题,同时被立项为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招标课题,结项鉴定为“优秀”,获得时任山东省委主要负责同志的肯定性批示,并被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采纳应用,是一篇高水平的研究报告。获奖成果原发期刊或出版层次高,有9项成果发表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金融研究》《经济管理》《文史哲》《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体育科学》等国内顶级期刊和权威期刊上;有78项成果发表于CSSCI来源期刊;有25项获奖成果是外文成果,最高影响因子18.1;14项著作类成果由一类出版社出版。

社会反响好。很多获奖成果被学界引用转载,在实践中得到应用,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一等奖《中国银行业竞争与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一文,发表在《金融研究》,论文结合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形成机制以及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特征事实,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双重视角,探究银行竞争如何抑制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被引、下载多次。再比如《大众地缘政治想象中的身份政治与“他者”形象——以美俄(苏)之间的大众文化形象建构为个案》一文,突破了国内传统的地缘政治的研究范式,运用国际比较的视野,对地缘政治学、文化研究、传播学等领域知识进行整合运用,研究揭示了大众文化产品对影响和塑造国际地缘政治想象的重要作用,研究难度大,现实意义强,对于我国掌握国际话语权,提升在国际交往中的国家形象具有较强的应用启示价值。

青年学者研究实力不断增强。从获奖者年龄结构来看,45岁以下青年学者120人,约占70%。一等奖获奖作者中,45岁以下的10人,占50%,最小的29岁;二等奖获奖作者中,45岁以下的34人,约占61%,最小的29岁;三等奖获奖作者中,45岁以下的76人,约占79%,最小的28岁。展现了我市社科研究后继有人、学术水平和学科建设不断提升的可喜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