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大火让上海话备受热议 黄渤口中的青岛话也有巅峰时刻

2024-01-09 16:19 大众报业·半岛网阅读 (87606) 扫描到手机

       半岛网评论员 孟祥龙

       十年繁花无人问,家卫一拍天下知。

       用这句话来概括最近大火的电视剧《繁花》真是挺贴切的。《繁花》这本小说是上海资深作家金宇澄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一部作品,最早是他连载于上海本地论坛“弄堂网”上类似人物片断的一系列小故事,用最地道最纯粹的上海话写成,且行文风格非常随性零散。后来,在当地网友的鼓励下,金宇澄把这些松散的人物故事做了小说化的结构改造,并着墨刻画出了“沪生”和“阿宝”这两个名字本身就带有浓郁海派色彩的主角,至此,《繁花》才最终成形,小说单行本在2013年出版。

       作品是好作品,但问世以来的十年间,《繁花》只是一部地域性极强的小众小说。有实力有特点,所需要就是一个契机。生于上海的大导演王家卫对《繁花》格外青睐,邀请来一众上海籍演员和名人,把《繁花》拍成了电视剧,并且忠实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语言风格,这才让《繁花》在全国绽放开来,这才让各地观众领略到了上海话的表达魅力。而用方言创作文艺作品,借助电视剧《繁花》的热度,又成为了当下被广泛探讨的一个文化话题。

       实际上,从用“苏白”著成的晚清小说《海上花列传》开始,就一直有著名作家在用家乡方言进行写作,比如身为湘西客家人的沈从文写了《边城》,在皇城根下长大的老舍写了《茶馆》,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陈忠实写了《白鹿原》,来自四川阿坝藏区的阿来写了《尘埃落定》,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而不光是文学领域,在泛文化圈泛娱乐圈里,方言叫人着迷、令人上头的语言质感,也呈现得淋漓尽致。诸如早年间港片台剧的巨大影响,相声的打底腔调是天津话和“京片子”,小品舞台一直被东北话牢牢占据,这些显著的现象级例子就不提了,单说这几年来的新赛道新潮流新世代,脱口秀演员徐志胜如果没有那一嘴鲁西南口音,饶舌歌手GAI周延如果没在说唱中用到四川话,可能都不会火得这么有辨识度,而在短视频平台上,也有越来越多的主播走上了用家乡话带货家乡好物的方言营销之路。

       作为青岛媒体,还是要带点私心地说一下青岛话。几乎全国皆知的“吃嘎啦”“哈啤酒”就不细说了,要挑大拇指点赞的是黄渤,他用演员生涯中两句“疯狂的”台词,把青岛话送上了语言“巅峰”。

       最后,归根结底一句话,会说方言,会说家乡话,既是情感所系,也是文化所依,所以,莫忘乡愁,莫失乡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