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寻龙丨黑龙江,名起即墨小黑龙?

2024-01-24 19:57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32597) 扫描到手机

开栏语:龙年将至,龙对我们不仅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情感。半岛全媒体推出专题策划——龙年寻龙,寻找我们身边的龙元素,也一起感受民俗文化和旅游的魅力,感受新时代的发展脚步。

半岛全媒体记者 钟闻廷 毛梓权

说到龙,就不能不提青岛市即墨区的龙山,这个故事可就长了……

黑龙江是我国东北的著名大河,没想到它却和我们山东有着颇深的渊源。因为传说江里黑龙,老家就在青岛,这条龙叫“秃尾巴老李”,这个传说还入选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日,记者来到即墨龙山街道,为你现场寻找“秃尾巴老李”的踪迹。

龙山建筑群

河边受孕产下龙子

龙山位于即墨区龙山街道大村村,这里山不在高,却“有龙则灵”。山上的龙王庙前深不见底的天井,传说就是黑龙的水下殿府,可直通东海龙宫。

龙池水深超十米

大村村委工作人员李居森向记者介绍,在当地传说中,黑龙江的那条黑龙就诞生在他们村子里。传说南宋年间,大村村民李太娶了邻村王氏为妻,婚后十年未育。一个夏天的傍晚,王氏到村前的小河洗衣服,就在最后一件衣服快要洗完的时候,突然水波晃动,水藻向王氏聚拢来,一时间王氏感觉异常,特别惬意。

后来,王氏惊喜地发现自己已有孕在身。第二年的六月十三晚上,突然大雨倾盆,雷电交加,半夜时分,王氏产下了一个男婴。李太大喜,连忙掌灯上前,可这一看,把李太吓了一跳!只见这孩子皮肤黝黑,头上长角,身后还拖着条长长的尾巴,浑身布满闪闪发光的鳞片。李太看到媳妇生出了怪物,吓得举起镰刀就砍,一刀砍断了小黑龙的尾巴。

受惊的小龙一下子冲破窗棂飞了出去,离开李家的小黑龙,飞到了崂山的深潭中,用深山里的灵芝水治愈了伤口。因心有余悸,他没有返回李家,而是只身去了东北。老李家生出小黑龙的事情传开了,出生就被父亲剁了尾巴的黑龙被当地百姓亲切称为“秃尾巴老李”。

龙山建筑群

虽然去了东北,但是小黑龙依然挂念着家乡山东。李居森告诉记者,早些年但凡有船要过黑龙江,如果船上有山东人大家都会很高兴,“因为老李会对咱山东老乡格外关照,只要有山东人在船上,保准会平安靠岸!”

为除旱灾抓出龙池

“秃尾巴老李”在即墨龙山留下了什么踪迹呢?李居森说,现在当地还有传说是“秃尾巴老李”留下的龙池。

龙池

相传有一年“秃尾巴老李”生日这天回乡探望,发现只见奄奄一息的母亲躺在炕上呻吟。小黑龙哭着扑到母亲面前一问,才知道当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父亲已经饿死。小黑龙连忙走出家门,变成龙形,飞到千里之外带回了山泉水和食物。小黑龙心想,这远水解不了近渴,还有这么多乡亲都在受灾,何不干脆挖口井出来。

龙池俯瞰

于是他变成龙,先是来到村南的一个小山坡,用力一抓,山顶就出现了一个大深坑,可是没有半滴水渗出来;又飞到了村西的小山上,用力一抓,抓出了一个很深的石井,水从井中汩汩涌出,这下子周边的村民全都有救了。此井常年贮水,清澈甘润,连用这水浇灌出的庄稼都长得格外密实。受益的百姓都感念着小黑龙的好,十分尊崇他,所以将这口井叫做天井,又叫龙池,龙山也就有了个新名字——天井山。而小黑龙抓的第一个坑,因为有池无水,所以大家管那儿叫“干池”,那座小山也从此被叫做“干池山”。

天井山传说

据李居森介绍,天井南北长8米,东西宽6米,井深14米有余,水深3米3,如今依然保留在龙王庙内,但早已不做饮水之用。据《大留村志》记载,实际上这口井非人工凿成,而是远古时期火山爆发导致地壳变动而形成的自然景观。如今这天井内养着锦鲤,水面被一圈花草绿植包围,可能是天井周围空气湿润,这附近的植物常年茂盛。哪怕记者在寒冬时节探访的时候眼前仍是一片翠绿。

龙池护栏石刻

惩恶扬善留下美名

小黑龙在东北也干出了一番惩恶扬善的大事。那时候东北有条大江叫“白龙江”,江里住着一条白龙,终日兴风作浪,作恶多端。

龙池近景

此时正值初秋时节,为白龙供奉少女的日子到了,百姓们十分愁苦。小黑龙灵机一动,劝大伙儿不用发愁,只管准备好花轿、衣物,到时候他自有办法。第二天,花轿抬到江边,小黑龙变成一少女坐在轿内。不一会儿,江中白浪翻滚,一个浪头把花轿卷入江中。此时,小黑龙遇水现出原形,白龙见状大怒,扑上去就与小黑龙厮打了起来。

天井山龙王庙

就在小黑龙就要体力不支败下阵来时,周边村子的老百姓们成群结队推着小车来到江边,这小车上一半放着的是石灰块和石头,另一半放着的是白面的大馒头。当白龙浮出水面时,老百姓就往白龙张着的大嘴里扔石灰块和石头,当小黑龙翻出水面时,大伙儿就往小黑龙嘴里扔馒头。几个回合下来,小黑龙越战越勇,白龙被劈成两半。

天井山

没有了恶龙的侵扰,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从此白龙江也改名为黑龙江。可以说,“秃尾巴老李”不但是惩恶扬善的山东英雄形象,还是东北“黑龙江”命名的起源。

天井山龙王庙碑

延伸:

生态龙山

富民金山

如今的即墨龙山,放眼望去,植被众多,道路整洁,湖水如镜,宛如一幅山水风景图。近十几年来,龙山周围的村子开梯田、修沟渠,写好水土保持大文章,为乡村腾飞发展奠定了稳固的条件基础。

一头连着生态美,一头连着百姓富。即墨龙山街道上夼自然村打造的永昌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取得很好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村里的新农业开发、教育培训、生态观光旅游等项目年可创收600余万元,为园区日常经营及后续投入奠定了良好基础。年使用农村剩余劳动力2万余人次,每年为周边村民增加工资收入300余万元。

即墨龙山街道南葛后街村的“共享厂房”里,工人们在自动印刷机前紧张作业。据这里的负责人王富玉介绍,“之所以落户南葛后街村,是由于订单较多,临时建厂房根本来不及,这里有现成的‘共享厂房’,设备进场后马上就可以生产,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

王富玉所说的“共享厂房”以前是南葛后街村一处闲置的窑厂。从“废弃窑厂”到“新工厂”,面貌焕然一新,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在家门口就业,腰包也鼓起来了。据了解,“共享厂房”的启用,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7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