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拾柴 青岛百合迎来“春天”!从濒危植物扩繁到上万株 4000粒种子已种进实验苗床

2023-03-23 08:50 大众报业·半岛网-半岛都市报阅读 (240066) 扫描到手机

本报3月22日讯(半岛全媒体记者 钟迎雪 王涛) 青岛百合,一种冠以城市之名的珍稀植物,100多年前在青岛被发现,从濒危到重生,目前已扩繁到上万株。3月17日,青岛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周长娥将4000粒青岛百合种子播种到鳌山卫青岛百合扩繁基地的实验苗床内,这是四年来,她首次尝试用播种方式扩繁青岛百合,此外还用鳞片扦插200多株青岛百合,有望为扩繁实验带来新成果。下一步,计划与青岛农业大学联合建设青岛百合生态保护基地。

青岛百合原产地在山东半岛,花色为橙红色,带淡紫色斑点,叶轮生。1897年在小青岛上被发现,定名为青岛百合。后来,发现在崂山北九水以南阴坡或半阴坡的林下有大量分布,遂又称崂山百合。随着环境变化等影响,青岛百合数量锐减,最早发现的小青岛上,该植物已经绝迹。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山东半岛仅有不到3000株青岛百合,2021年被列为国家Ⅱ级保护濒危植物。

越过“寒冬”,青岛百合正迎来“苏醒”。在青岛,有这样一群人,有农业专家、植物学家也有普通市民,尽管他们身份不同,但是都自发保护着这种美丽的植物。从组培、扦插、播种、分株、驯化繁育、异地移栽保护,想方设法帮青岛百合从濒危中“解危”。

青岛百合,从发芽到开花,至少要越过4个春夏秋冬,今天的青岛百合“苏醒”,起码经过了三代人的努力。在这条路上,有的人走了二十年,有的人走了六十多年。

“这都是些有情怀的人,或许起初是喜欢,现在也是一份责任。”

周长娥是青岛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花卉专业高级农艺师,她说自己只是青岛百合守护者中的一员。

成功率不高,但是想试试

“那时候我正在做食用百合的研究,其实以前知道青岛百合,但不知道后来会被定为濒危植物,拯救植物也挺有意义的,虽然过程很漫长。”周长娥最初从事专业是研究蔬菜,后来赴日本学习交流,将研究重点转到花卉,再后来与青岛百合结缘。

3月17日一早,记者跟随周长娥驱车赶往青岛即墨鳌山卫沅禾茶叶公司,那里是青岛百合的扩繁基地。基地处在半山腰上,适合植物生长,周长娥计划在这里完成青岛百合的播种和扦插,特别是播种。这是周长娥四年来首次尝试用播种方法扩繁青岛百合,虽然成功率并不高,但是她还是想试试。

“这一桶都分装好了,每个信封里500粒种子。”沅禾茶叶公司负责人于斌把种子拿给周长娥,周长娥小心翼翼地打开观察种子的情况,这些种子是去年11月采下来的,于斌早就安排工人装在信封里封好,透气且保持干燥,就等这场播种。

于斌也是位花草爱好者,2007年,于斌和朋友去崂山北九水玩,在一家饭店看见栽种的青岛百合,当时觉得好看想回来养着试试,于是繁殖了几株。2019年,于斌和周长娥在茶叶交流会上结识,几经交流,发现青岛百合是他们的共同兴趣,周长娥便从于斌这里拿去种子组培。

“这是我们当时组培的照片,那种激动和兴奋现在还能回想起来!”周长娥翻出手机上的照片,跟记者讲述当时的情况。2019年,周长娥委托青岛炎帝生物科技公司进行青岛百合的组培,起初失败,后来再次实验,一共组培试管苗200多株,最终成株在大田里存活100多株。

环境严苛,扦插反复杀菌

在扩繁基地,于斌拿来塑料盆,倒入热水,用温度计试好温度,50℃!周长娥倒入8袋种子,也就是4000粒,搅动了几下,把种子放在热水中泡两个小时。

百合的地下鳞茎由数十瓣鳞片相互抱合而成,有“百片成合”之意,因此得名“百合”。在等待的同时,于斌把盆栽里面的种球小心翼翼地挖出来,一共有两个种球。周长娥粗略计算了一下,这两个种球的鳞片能够扦插一百五六十株,根据穴盘数量,又增加了半个种球,也就是224株。随后将鳞片一片片从种球上分离下来,放到水盆里浸泡,记者在现场注意到,鳞片扦插需要经历两次杀菌,一次是浸泡鳞片时候倒入甲基硫菌灵,另外一次是浸泡完扦插入土前,周长娥又对鳞片喷洒酒精消毒,每一个环节都要精准把握。

当记者提及为何要杀菌多次,周长娥表示有过经验教训,因为最初组培时,外层鳞片也留存使用了,结果导致细菌感染,因此第一次组培失败了,第二次重新使用内部的鳞片,并注重无菌环境,这才获得成功。

随后,于斌搬来8个穴盘,使用花洒将水均匀地喷洒在穴盘里,开始扦插。周长娥观察鳞片浸泡情况,随后用手在每个小穴盘里按下小洞,将青岛百合鳞片放进去再覆土,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每一个步骤。

很快两个小时过去了,最初浸泡的青岛百合种子已经泡好,周长娥将种子捞出,挑拣后播种在实验苗床内。

从种下到开花最起码要三年

在苗床不远处,是已经发芽的青岛百合,有高有低,有的叶片还未长出,有的已经长出轮生叶,栽种了几十株幼小的百合花植株,只是高出地面四五指的距离。

一个最小的幼苗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力,普通人会以为这是二十天长出来的苗,其实这都要一年多,周长娥介绍,这些青岛百合的“年龄”都在1岁到4岁之间,并不是常人想象的几天、几个月。这几株青岛百合的背后,是长期组培扩繁、鳞片扦插、盆栽移植异地保护等多次实验的成果。

“它为什么濒危呢,因为确实是长得慢,而且生长环境也比较复杂,不容易存活,对于空气湿度、水分、阳光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周长娥向记者展示,青岛百合相比其他百合种球小,鳞片多且薄,一棵百合从种下到开花最起码要三年。起初第一年发一两片叶子,只有一两厘米宽的叶片,第二年长十几厘米,第三年才能长出轮生叶子,开花后分生出小球,结出种子,有的到第三年也不一定开花,需要再等一年。

记者蹲下去仔细观察,十几片狭长而碧绿的叶子呈轮生状,一层层向上丛生,间隙比较密实,但又很疏朗,没有那种压迫感。

“其实就算是不开花,你看看它的叶子也很好看,因为青岛百合的叶子轮生,其他百合没有这样的,这也是我喜欢青岛百合的原因,不然也不会来做这么多。”于斌告诉记者,过些日子他还会给现有的青岛百合做分株。目前,扩繁基地棚内有162株青岛百合,其中89株是分株得来的,另外在山上还有100多株。

“从那么一点点到开花,养一株太不容易了,我这几年就在这看着。”49岁的梁峰是于斌公司员工,也是即墨鳌山卫人,主要负责照看基地内的植物,特别是观察记录青岛百合每个周期的生长和变化。

四年努力,扩繁到上万株

“下一次就是观察长势,还有盆内的分株了。”周长娥每年来即墨扩繁基地五次,包含播种、扦插、分株、授粉、收种、采收等。

“让我们可喜的是,2019年青岛百合在山东半岛也不超过3000株,经过四年努力,现在已经扩繁到上万株。”周长娥告诉记者,这几年,青岛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联合祥泰农业、沅禾茶业、炎帝种科生物公司做了大量扩繁工作。

“下一步,我们计划与青岛农业大学联合建设青岛百合生态保护基地,在即墨、崂山等地选址建设。”周长娥说。

“保护青岛百合也许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但是我感觉并不孤单。”

“唤醒”青岛百合,他们也在路上

植物学家独爱百合

痴迷追寻六十春秋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留住青岛百合,能让人类世代都能感受到它的美好,这是植物学家于涛的心愿。

虽然纸张已经泛黄,手绘的百合轮廓依旧清晰,于涛向记者展示了几张青岛百合墨线手绘图,落款处是1987年5月,如今已经跨越36年。

今年75岁的于涛,原在青岛中药厂工作,痴迷于各种植物,对于青岛百合的研究较多,也跟访接待过很多国内外专家学者来青考察青岛百合生长。 

于涛介绍,国际植物学刊、世界植物名录和植物学大典等重要文献,对青岛百合均有记载。作为原产山东半岛的特有种百合植物,青岛百合的分布范围曾遍布崂山各个主要山峰。

“我是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注意青岛百合的,最早是作为药用植物来研究。”于涛回忆,在上世纪70年代初,他师从著名植物学家王凤亭,前往崂山做中草药资源普查。那个时候,于涛就对青岛百合印象深刻,金花亭立,好似万绿丛中点琉金。

“中西医结合,食药两用!最早的时候,它的春苗嫩叶是山里村民食用的野菜,后来它又作为一种美丽的花被欣赏。”于涛认为,把青岛百合称为百合中的极品,一点也不为过。

“1974年,晓望村村民教我在单位绿化地试栽青岛百合,当时失败了。”于涛告诉记者,退休后的前几年,他经常去崂山北线徒步探查,在春夏季每周都去一次崂山,“对于大自然,我们并不比一株植物了解更多。我们只有对自然满怀敬畏与谦卑,才能感受万物相谐而得,感受植物的垂首与仰望……”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分类学家刘冰、百合科学者专家梁振旭多次在崂山寻找青岛百合,2016年将青岛百合保护性移栽到中科院植物所,并最终实现绽放花朵。

“2021年,我跟随植物药博导张老师到市政府大院考察了一番,那里差不多还有100株,一丛丛青岛百合的幼株,不仅证明了异地移植成功,还能证明部分青岛百合已经有了自播能力,这给植物界有了样板。”于涛介绍,有学者选定崂山区域进行实验,这也充分说明青岛百合的扩繁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

“这些年经我寻访的,在青岛市区种植青岛百合成功的将近十人,有普通市民也有园林工作者,尽管大家做了很多工作,但是没有系统的成长史资料,也没有正式记录和完整数据,民间力量还是太分散了。”说到这里,于涛多了几分感慨。

记者注意到,于涛的微信头像正是和青岛百合的合照,可见老人对青岛百合的痴迷与喜爱。

成功扩繁数千株

崂山居民爱苗如子

“青岛百合,有斑百合、卷丹……”曲新春翻看手机,跟记者讲述他拍摄的多种花型样子。59岁的曲新春是崂山青山社区居民,也是周围村民眼中的“植物通”。曲新春最早在崂山林场工作,对于山上各种植物非常熟悉,记录下一千多种崂山中草药。

曲新春感觉自己住在山上,应该对植物的名称及功效更熟悉,而正是这份好奇心,让他走了很多路,爬了很多山,寻找濒危的青岛百合。

“2002年,我上山看到一种橘红色的花,感觉很好看,就回家查了查资料,结果发现是青岛百合。因为感觉很有意思,到了秋天就上山去收种拿回家种植。”曲新春没想到,他种出了崂山首例扁茎多花青岛百合,30多朵花同时开放。 

“培育繁殖起来较难,个人能力有限,也想更多人出方法找对路。”曲新春最难忘的是,2016年家中一株青岛百合成簇开花,吸引植物学家和专业学者技术人员前去参观学习。因为普通青岛百合是圆茎,结

果曲新春手中的青岛百合培育成扁茎开花,专业人士分析,起码要十年以上的青岛百合才能达到成簇开花效果。

“这种宝贵的植物,灭绝了就是一大损失,我就试着用种子繁育,播种两年到三年才发芽,小幼苗就像是火柴棍那样细小,起初还以为是小野草。”曲新春说,发芽第一年就只有一片叶子,再后来青岛百合陆续成株。 

2013年,曲新春提供2600多株青岛百合,供机关单位学校等多部门再行迁移性保护并进一步异地再扩繁,其中部分移栽在青岛市政府大门西侧。2014年,其中十分之一的青岛百合开花,后来由于珍贵性,相关部门安排移栽。2017年以后,于涛观察到雪松下面有青岛百合幼株,至少有150株,年龄在2~3年,后来有部分被移栽别处。

“我的青岛百合不送人,一般人很难养活,条件太苛刻了,或许是身处崂山之中,青岛百合更喜欢这里。”曲新春望着自己身下的百合幼苗,眼中怜爱,仿佛老父亲望着自己的子女。

“二十多年了,我亲眼见证青岛百合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种植物,我们能把它扩繁出来,甚至让它比市花耐冬更出名。”曲新春说道。

兔子岛上百合花开

未来将做成产业化

“以前,很多专家学者进行青岛百合的繁殖,都失败了。当时,‘纪百合’既能繁殖也能盆栽。”于涛口中的“纪百合”,便是市民纪群尚自发繁育的青岛百合并且实现了室内盆栽,是青岛百合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

67年前,纪群尚的父亲种植了4株青岛百合,后来由纪群尚悉心照料繁育,并掌握了种球繁殖的窍门。后来,纪群尚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摸索,掌握了用种子培育青岛百合的窍门,将种生成活率从不到10%稳定到40%,甚至能达到50%。于涛介绍,他跟纪群尚相交多年,理解纪群尚扩繁青岛百合的目的很简单,既不为名也不为钱,只想守护好这份珍贵。

幼苗长大,陆续分株,纪群尚培育出2100株青岛百合,多数移栽到崂山……2021年,纪群尚离世,后来其家人联系到青岛市农业农村局。周长娥接过“重担”,在青岛祥泰绿色农业公司、鳌山卫沅禾茶场等青岛百合保护志愿者帮助下,考察多地,最终选择鳌山湾近处的兔子岛。岛上有半阴坡林下潮湿地带,适合青岛百合生长,在2022年5月份,20余株百合被送到海岛上安家。

“当时,在几平方米的阳台上,很多绿植盆栽已经死亡。仅剩的22株青岛百合,因为无人打理状态很不好,生存希望渺茫接近死亡。”周长娥回忆起最初看到的情景,心中顿觉五味杂陈。

“当时给百合搬家真是不容易,因为植物怕挤压,所以在上岛时,把百合装进箱子,分成八个箱子搬到货船上。五月份接手移栽的时候,那些百合秆子很细小,没想到生命力很强,后来六月份上岛的时候都成活了。”周长娥介绍,由于日常登岛不便,所以平常由看岛人照料,“这22株青岛百合在海岛存活,也让接下来的扩繁工作有了更多经验与希望。”

树木之根深埋土下,树木枝叶高擎天空,想要向上生长,必须先向下扎根,让养分沉淀,青岛百合的扩繁工作也是如此,基础工作做到位,才能进一步做大做强。

“我们对青岛百合主要做了组培、扦插、播种、分株、驯化繁育、异地移栽保护等多方面的工作。”在周长娥眼中,扩繁仅是守护青岛百合的其中一部分,接下来能够将青岛百合做成产业化,才具有重要意义,让青岛市民能够为绽放的青岛百合的惊艳而赞叹,也能吃到百合。

冬天百合种球都在底下越冬,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冬天”,从濒危到“解危”进行时,在山土石缝中努力生长的青岛百合幼苗,因为有了这座城市的守护,已经长出“年轮”,不断叠层向上。在被发现100多年后的今天,青岛百合与青岛正在上演着“百年好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