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少年郎,援助震区当队长!青岛高三学生组建公益队伍,已有正式队员25人

2024-01-25 16:06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48996)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钟闻廷

17岁能做什么?对于现在的大多数孩子,这个岁数的生活圈子就是校园和课堂,而岛城少年耿源,这名充满热情和活力的职高学子,已经成为“韶华救援队”的队长。

耿源课余时间参加海上安全巡逻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中距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官亭镇15公里。这场地震发生后,社会各界纷纷捐款捐物,帮助灾区同胞共渡难关。如今,当地的灾后重建工作还在进行中,依然有不少热心人士赶赴灾区进行支援。

这些人中,有一支队伍格外引人注目,这支队伍的队长是年仅十七岁的青岛小伙。2023年12月23日到2024年1月4日,他带领着几位宝妈、白领、诊所所长等等各种职业的人奔赴甘肃和青海地震灾区进行支援。

为灾区带去青岛食品

2023年12月23日,17岁的耿源带领五名成员来到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为灾民带去了挂面、保暖衣物等等现场分发,帮助村里清理路面上地震产生的碎石,以便其他救援队伍继续进村。2023年12月30日,耿源一行人继续前往青海民和县官亭镇分发物资、药品等等,和当地受灾群众一起度过了难忘的跨年夜。

韶华救援队把物资带给受灾群众

1月4日,记者见到了刚从青海回来的耿源一行人。很难想象眼前这位瘦削的少年就是带领着几位中年人奔赴灾区的队长。

地震发生后,耿源第一时间发动所有的亲朋好友一起给灾区捐款捐物,有小朋友拿出十几元到零花钱,也有退休的邻居奶奶拿出了积攒已久的买菜钱,更有很多上班族省去娱乐的开销也想把钱捐出来。还有热心企业捐出面点,考虑到青海和甘肃地区少数民族居多,所以特地准备的都是清真食品。耿源想亲自赶到现场去尽一份力量,也把身边人到心意带给灾区人民。

韶华救援队带着一车物资到达地震灾区

到达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官亭镇,耿源发现这里的情况要比想象中好很多,受灾群众都住上了板房,道路崎岖不宜板房安置的山区受灾群众也因地制宜被安置在棉帐篷中。大家每天都能领到生活物资,做饭用的东西也已配置齐全,当耿源一行人到达时路边的大姐正在用当天领到的面和油做油饼。

耿源看到当地已经在板房周围配备了水厕和旱厕,甚至还增加了污水处理设备,可以将污水排放口直接连接到污水处理厂,让环境更加洁净。还有一排排白色的活动板房里传出琅琅读书声,教室里灯光明亮,崭新的课桌上放着课本和作业本。从1月2日起,当地中小学线下复课复学。

耿源给受灾群众发放生活物资

当地人对于耿源一行人的到来感到非常惊喜,大家吃上了从青岛远道而来的面包和挂面等等副食品。有的老人家里房屋倒塌后一直没有清理废砖块,耿源就带着几个男孩清理废砖路障,把进出村子的一条条小路都清扫干净,还有以前是护士的宝妈为老人量血、测心率。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给灾区同胞出一点力,也是在这里,大家收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条哈达。耿源介绍说,当地有很多少数民族的同胞,哈达代表了他们的感谢和祝福,他能在十七岁时收到如此隆重的礼物,是他人生中重要的成人礼。

17岁为何能当队长

为什么是你当队长?这也许是所有人见到这位少年的疑惑。28岁的队员乔坤搂着耿源的肩膀像一位敦厚的兄长,他说“小耿当这个救援小队的队长,我们大伙都服气”。

耿源从15岁开始就热衷于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一直是城阳区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一员,业余时间也在青岛救生协会参加各种救生救援的培训,希望能够为社会做更多贡献。“我的父亲就是军人,参加过1998年抗洪救灾,我从小就想成为我父亲那样的人”,耿源说起自己的父亲一脸骄傲,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小耿一直将自己能够帮得上别人视为最大的快乐。“我希望我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哪里需要我第一时间就赶过去,疫情的时候我是社区防疫志愿者,夏天旅游旺季的时候我也是海边巡逻的志愿者”。

耿源从刚进入职业高中就读就开始当社区防疫志愿者,现场维护做核酸的排队秩序,帮小区宣传防疫知识,最长的记录是14个小时没有离开志愿岗位。

耿源课余时间学习救生技能

耿源如今上高三,一有时间还是会去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经常去海边巡逻,最常见的救援就是外地游客不了解潮汐变化,站在礁石上看海然后涨潮回不来了。“夏天最多的时候一天就能碰上五六起这样的事,我们还是不厌其烦地去营救每一位遇险游客”,耿源说救上来了就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强调一下安全观海就让游客走了,但一旦错过了营救时间,是非常危险的事,尤其对于不会游泳的外地游客,潮水涨上来的时候在礁石上被海水包围的感觉是非常无助。

“去年在小麦岛,我和朋友日常巡逻的时候就发现礁石上有人在呼救,那一次我们一下子救了六个人上来,潮水涨得很快,如果我们那一圈巡逻稍有懈怠没有走到那个拐弯的角落发现他们,想想真是后怕”。

除此之外,小耿还利用课余时间自学了消防知识、急救知识,凡是社会上需要志愿者的时候小耿都积极报名。有时候帮村里寻找走失的老人,有时候帮忙马拉松等大型活动维护现场秩序,有时候放学路上碰见河边的垃圾桶起火了他都要上去灭火。“我平时喜欢骑自行车,车上别着工兵铲,碰见河边的垃圾桶起火我第一反应就是拿铲子去铲土往上盖,这就是书上说的‘隔绝氧气’”。耿源终于能把日常学到的用在了实践上。

经过几年的学习和积累,耿源去年夏天考了山东省救生协会“现场急救员”的执照,以后就能持证救人了,说起来小耿特别骄傲,也是从那一天起,小耿产生了自己成立一个救援队的想法,他想带动更多的普通人加入到公益救援的队伍里。

公益事业需要传承

耿源给自己的救援队起名为“韶华救援队”,“我就是想业余时间为需要帮助的人做点事,这样不躺平的生活才叫不负韶华吧”,小耿虽然年龄不大,但说起话来却像“老干部”,“我最烦的就是有的同学喜欢攀比吃穿,我觉得那样的生活没有意义,我这一件外套穿了三四年了”。耿源把自己的零花钱都花在了添置救援队的装备上,光自费购买灭火器、救生衣、绳索等等救生救援用品就已经投入了大概六七千元。除了投入自己的零用钱,耿源还招募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志愿者,他们也时常为大家共同的救援队增砖添瓦。小耿招募的第一个队员也是第一个给队里捐钱的就是他的编程课老师乔坤。

“小耿跟我学编程好几年,课堂上是老师,课下就是朋友,看着他小小年纪就热心公益,是个善良的好孩子,所以不管是作为他的老师还是他的朋友,我都应该出一份力”。乔坤当时拿出了一千元“赞助费”支持耿源的公益救援,后来在很多次的救援任务中他们并肩作战。“其实公益救援也不全是轰轰烈烈的生死一瞬间,也有需要耐心一点点搜寻的时候”,乔坤讲起去年十一月他们一起帮助找寻一位走失老人,一直拉网摸排寻找了五天,拿着照片见人就问,是一件要耐得住性子的事。

耿源和他的第一个队员,也是他的编程老师乔坤

除了乔坤是耿源的老师,还有耿源的邻居、同学,甚至从街上拉来的人,“我周末还喜欢骑行,有时候路上遇见骑行的人就会聊起来关于做公益救援的事,有的人就真的相信我然后加入了,”耿源说自己的骑行圈子里人大多单纯热情,再加上他除了担任队长还是会计,所有的账目公开透明,大家伙也都信任他。

“现在我们救援队有正式队员25人,志愿者18人,必须有一定救生救援能力和资质的才能纳入正式队员,比如当宝妈的护士、退役的消防员、有救援证件的退伍兵等等,还在学习培训中的就是作为后备力量的志愿者”。耿源介绍他组建的队伍,除了有一腔热血,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像去沿海一线巡逻的同志,除了有救生救援的专业资质,还必须会游泳,我们在救人的同时也要保障自己的生命安全”。

疫情时,耿源一直担任社区防疫志愿者

耿源在救生救援这条路上领路人就是青岛西海岸新区世宝特救援中心的万学波队长,这次去青海甘肃的团队机票等费用就是万队长赞助的。“我小时候七八岁的时候游泳被别人救过,所以长大后有能力了总想着帮助别人。”万队长已经有十几年的救生救援经历,除了担任西海岸新区世宝特救援中心的队长,他还同时担任青岛市慈善总会的队长,没事也在海边巡逻、帮助孤寡老人、协助疏导交通等等,“以前当兵的时候就讲为人民服务,现在虽然退伍了,依然要把为人民服务放在心上,这是我们军人一贯的情怀。”万学波如今在建筑、商业等领域都有自己的事业,每年固定拿出十几万元捐助慈善机构对他来说好像是他必须完成的使命。“如今看着小耿这些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依然一腔热血,我感觉特别欣慰,就像看见年轻时候的自己,所以愿意真心实意帮助他们成长”。

据万队长介绍,耿源的救援队是一个还在成长中的热心公益团体,距离成为真正在国家相关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救援队,还有挺长的一段路要走。要达到一定人数、要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有充足的设备、有足够的救援经验和阅历等等等等,缺一不可。而这些也是耿源将来如果要发展壮大,必将面临的挑战。但耿源对此还比较乐观,“现在政策很好,政府都在鼓励社区成立志愿者服务团队,社区里的宣传也很多,现在愿意出来做好事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了,有的都自己打听着找到我来咨询报名”,小耿对他的公益救援队非常有信心。万学波在慈善公益的道路上走了十几年,如今看到他资助过的年轻团队有如此的活力和热血,就像看到公益事业有了传承,他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

社区里需要志愿者的时候耿源都在

万学波作为西海岸新区世宝特救援中心的队长经常在沿海巡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