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面对面|做强特色,推动乡村产业富民!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代表委员纷纷支招

2024-01-26 20:08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70003)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李晓哲 王丽平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一直是省政府工作报告的重头内容,今年也不例外。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抓实抓好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档升级”,“扎实推动乡村产业富民”。

山东作为农业大省、农业强省,如何在乡村振兴上进一步提档升级,迈出新步伐,成为省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热点话题。代表委员们也纷纷表示,2024年共同奋斗,继续走前头!

姜波代表:

把农村“土特产”打造成富民增收“金招牌”

姜波代表

枣庄石榴、乳山牡蛎、黄河故道桑黄……省政府工作报告今年点名多个山东土特产,让全省人民感受到了山东的地大物博。“做好‘土特产’文章”,青岛地平线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青岛地平线家庭农场负责人姜波代表更是深有感触,她的建议之一就是把农村“土特产”打造成富民增收“金招牌”。

姜波代表说,“土特产”是指来源于特定区域、具有较高品质和一定知名度的农特产品或加工产品。大力发展“土特产”,既能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也有利于打造地域特色品牌,还能满足人民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长远利益。

身在农村,对此更有发言权。姜波代表说,山东作为农业大省和蔬菜、瓜果、海(水)产品之乡,具有优良品质和一定知名度的“土特产”很多,开发潜力很大。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深度挖掘、科学开发和宣传推广,致使许多名优“土特产”知名度不高、品牌不亮,未能产生出应有的效益。

为了把农村“土特产”打造成富民增收的“金招牌”,姜波代表建议要打造龙头企业,强化示范带动力。龙头企业是带动特色产业发展的强力引擎,是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中坚力量,是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主体。因此,建议由省农业农村厅牵头,指导全省各地对本地的“土特产”进行全面调查摸底,科学研究分析,把具有发展潜力和创收价值的“土特产”遴选出来,因地制宜建设“土特产”基地,采取政策扶持、技术支持、政府联姻等方法,选取当地基础好、潜力大的规模企业,将“土特产”品牌背后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姜波代表认为,聚力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土特产”龙头企业,既有利于大力发展“土特产”,也能通过持续扩大生产规模,不断提高“土特产”的社会知名率和市场占有率。

在此基础上,建议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鼓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主体,积极投身“土特产”开发,通过做大产量、提高质量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做大做强产业。

此外,她建议补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集聚力;建议健全发展业态,增强发展生命力;建议打响特色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

姜波代表认为,可以大力发展网络直播带货,动员乡土能人、本土名人为家乡“土特产”代言,为“土特产”在全省、全国乃至海外迅速打开销路创造条件,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铺平道路。要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绿色发展”的思想不动摇,坚持把确保质量作为发展“土特产”产业的“生命线”。通过加强科技指导和监督监管,确保“土特产”质量不减、品质可靠,为打造特色品牌筑牢根基。在此基础上,大力实施品牌提升工程,探索建立“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经营机制,聚力打造一批品牌叫得响、市场知名度高、发展潜力大,驰名省内省外、享誉国内国际的知名“土特产”品牌和企业品牌,为农民持续增收树牢“金招牌”。

于海霞代表:

壮大村集体经济,让百姓生活富裕

于海霞代表

乡村振兴让一个个村庄美起来、富起来。而要继续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让村民共享共富成果,值得认真思考久久为功。青岛市黄岛区王台街道徐村党委委员、村委委员,徐村网格党支部委员、监事会主任于海霞代表认为,应该盘活乡村资源壮大村集体经济,让家乡更美更富。

于海霞代表表示,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乡村振兴、三农工作、保障改善民生问题等,作为一名来自农村的基层代表倍感振奋。近年来,徐村党委坚持生态文化立村,特色农业兴村,农文旅养融合发展强村的思路,立足资源禀赋积极探索新的驱动方式,通过盘活土地资源培育特色产业,探寻共同富裕、发展乡村旅游等方式,在乡村振兴路上奋力前行。

每年春天,徐村便成为桃花源。徐村以花为媒,打好乡村旅游牌,成功举办五届桃花源艺术节,开展赏花、摄影、表演等系列活动,擦亮文化生态旅游招牌;利用闲置房屋打造7大主题特色小院,以剧院、错水河公园等为载体,创建研学基地,为村集体多渠道增收;建设旅游民宿,通过发展民宿打造文旅示范样板;农旅融合,引领经济新方向。

尤其是,2022年徐村成立西海岸新区第一家村级共富公司——青岛东聚业市政工程有限公司。2023年成立新区首个村级“共富公司”党支部,推行“党支部+共富公司”新模式,实现了滚动式发展并反哺村集体。2023年省派工作队以扶产业、促增收为切入点,为共富公司注入50万元帮扶资金,为拓展市场,2023年公司投资100多万元新增购买7台车辆。公司成立以来带动60余名村民就业,每年创造利润80余万元。

于海霞代表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谈到乡村振兴工作如何继续推进。她认为,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要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把乡村建设成为幸福美丽新家园。

于海霞代表认为,进一步做好乡村振兴工作,应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让村集体强起来,让村民富起来。

张忠华委员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助推农业强省建设

张忠华委员

山东作为农业大省,有责任、有义务在农业强省建设上趟路子、做示范。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一年,山东省农业强省迈出新步伐。这让青岛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院长张忠华委员感到很自豪。“我相信农业相关的科学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对全省农业产业发展一定起到了作用。”

张忠华委员认为,农业发展是一个长期性工作,要实现持续性高质量发展,并非一日之功,需要长久努力。

张忠华委员介绍,农业具有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所以就科研考核体系方面,他建议增加产业体系之类的长周期支持和考核,可优化为长周期相对的稳定支持。

“尽量统筹协调全省主要科研力量,分工明确、相互支撑。”张忠华委员说,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学研究主要以单位、团队和个人的定位和意愿为导向,基于此,建议定期梳理确定山东省农业短期、中期、长期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引导和统筹主要科研力量有针对性地攻关。

就助力农业企业发展方面,张忠华委员建议,可以引导科技人员全职或兼职参与企业研发工作,加强企业的科技研发能力。企业未来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目前我省农业企业研发人员占比相对较低。希望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对去农业企业工作的高学历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对解决企业问题的高校、科研院所人员在职称晋升、评奖评优等方面给予特别的政策支持,全方面引导科研人员提高企业的研发水平。

张忠华委员介绍,基因编辑技术是近年来出现的革命性技术,在农业育种领域表现出了极大的应用潜力。但是,农业生物中大多数物种还未建立高效基因编辑技术体系。因此他建议,布局未来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如基因编辑应用和数字农业技术。针对山东省优势特色农业生物布局更多的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为未来山东省引领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张忠华委员说:“山东省是农业大省,希望通过努力,加速推动山东省农业高质量发展。”

王静怡委员

充分利用高校资源,推进山东乡村文化建设

王静怡委员

在乡村振兴中,少不了乡村文化振兴这一重要基础。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村村有好戏”“文化进万家”等活动引领乡村文明新风尚。这让青岛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王静怡委员深有感触。

“报告中还提到要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作为文化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非常振奋,备受鼓舞。”青岛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王静怡委员说,地方高校作为地方“文化高地”,聚集了区域内众多资源,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她认为,在推动山东乡村文化振兴、推动山东文化大发展中,高校都是一个重要资源库,应该充分利用好。

“我们可以实施高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计划,在发展乡村文化事业方面发挥其研究引领、教育培训、科技赋能等独特作用。”王静怡委员说,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工程,高校作为一个人才聚集、成果丰富的团体,对于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是非常有力的。

王静怡委员说,可以发动高校师生进行乡土项目创作,将乡土文化融入毕业设计中,还可以展开大学生乡土文化设计大赛等,比如,音乐学院就可以进行“村歌嘹亮”毕业创作、乡村题材音乐剧编创等,让红歌唱到田间地头、让艺术演出走入村舍农家。美术学院还可以做山东水果冰箱贴大赛,乡村吉祥物设计、农副产品3D打印大赛等。

此外,可以通过高校的教育培训功能,为乡村文化振兴孕育人才,进行意识形态、文化传承意识的培养,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破题,来拓宽乡村振兴的外延面。

王静怡委员还建议,要充分利用高校专业文化艺术团体,建立音乐厅、展厅、博物馆等文化场所与高校结盟机制,展示城市的文化艺术品牌,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打造在全国乃至世界上具有吸引力的青年人的山东文化、充满活力的文化山东。

“其次,我们要构建山东文化高校教学体系,推动山东文化传承发展。”王静怡委员说,山东作为文化大省,其深厚的文化资源是我们发展的强大底气,所以我们要大力学习。她建议在山东高校课程建设中积极推动高层次“本土化”课程的构建,如将山东文化渗透到《大学语文》《中国传统音乐》等文化类教材的改革中,加大山东文化的比例。在实践活动层面,积极倡导具有山东文化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高校在各驻地建立文化教育实践基地,支持引导大学生开展各种具有山东特色的校园实践活动,还可以建立高校文化产业“孵化器”,积极孵化优秀的学术成果。

“希望能够将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力山东乡村文化振兴,助推山东文化强省建设。”王静怡委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