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青岛|老字号的光华,青色的记忆——专访解读为何“青岛很多人的一生,都离不开中山路”

2024-02-12 00:01 大众新闻客户端阅读 (98013)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张文艳

记忆,是青色的,也是青涩的。

中山路带给平民的记忆,来源于老字号的魅力。正如青岛文史专家袁宾久先生在接受半岛全媒体记者专访时所说:“这条街上,有你买第一个新书包的商店(环球文化体育用品公司),有摆放着你第一块手表的柜台(亨得利),有你与恋人约会的影院(中国电影院、红星电影院),有你举办婚宴的酒楼(春和楼),有你拍摄全家福的照相馆(天真照相馆)。其实青岛很多人一生,都离不开中山路。”

 一句话,涵盖了许多的老字号,这些流传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商店,在街巷、建筑中,渗入了建筑的肌理,也刻进了人们的记忆里。

老字号的天堂

  热闹的商业舞台,有悲有喜

一条路,被从中间划分为两段。

地图上,一提到建设初期的中山路,必定提到一个无形又有形的分界线,那就是德县路。“华洋分界的初衷,就是将青岛划分为华人区和欧人区”,袁宾久先生说。中山路作为关键的街道,被强行切割。

然而,城市的发展进程,不是德国人相当然的繁荣,而是需要深厚的群众基础支撑的。中山路南段的零星建筑,没能盖过北段的繁华。当洋行和商店在南段开始建设的时候,北段已经热闹了起来,即便当时只是一个露天市场。大鲍岛区域的空地上,人声鼎沸,固定的集市聚拢了足够的人气,也使得商业氛围扩散到了整个中山路。

很快,北段的建筑陆续拔地而起,“人口五方杂处,语言五花八门,江浙商人的精明干练,广东商人的豁达开放,胶东商人的勤俭耐劳,在这块商业舞台日日上演,剧目不同,长短不一,有亏有赚,有悲有喜”(《大鲍岛》)。

大商人小商贩,在老街区为生计而忙碌,为事业而奋斗,他们自己也许并不知道,每一个人都参与了缔造这座商业城,他们是大鲍岛含金量的根本所在。他们靠双手、靠诚信一笔一画地书写在城市百年商业版图上,造就了一大批响当当的老字号。谦祥益、瑞蚨祥、盛锡福、瑞芬茶庄、亨得利、春和楼、海滨食品超市、天真照相馆、裕长酱园、万香斋……

“这个过程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商人、客人往这里汇集,形成了真正的商业中心”,袁宾久说。

“一二一,上街里,买书包,买铅笔,到了学校考第一……”上街里,成为每个老青岛人内心深处难以磨灭的记忆密码,一旦开启,就会不自觉地涌出强烈的情感,几乎每个人都能讲一段关于中山路,关于老街里的故事。这首歌谣,讲述的就是对中山路的描述与向往,无论曾经来过的,还是没有来过的居民,都能感受到购物天堂的乐趣,吃喝玩乐,可以一站式完成,所以,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山路就已经成为了“山东第一商业街”,是青岛城市化的起点,是青岛文化的源头,是名副其实的青岛“母街”。

“身穿谦祥益,头戴盛锡福,吃饭春和楼,看病宏仁堂。上世纪30年代流行的民谣,涵盖了老街里老字号的特色”,中山路城市记忆馆讲解负责人张静说。其实,关于老字号还有一个顺口溜:“头戴盛锡福,脚踏新盛泰,手戴亨得利,吃饭劈柴院,有病宏仁堂,听戏上华乐”。简单的几句话,把在街里的老字号根据功能进行归类,足以说明这里商业之繁华。而这条老街也是青岛流行文化的策源地和发布地。

       青岛解放后,新的老字号也在后来涌现,那时候人们到国货公司、第一百货和人民百货去购置收音机、电视机、自行车等大件,到谦祥益、震泰购置布料量体裁衣,到工艺美术商店买文房四宝和金银首饰,到青岛食品店和海滨购买零食,到环球去买体育用品、办公用品和学生文具,到打字机商店买专业的打字机和配件耗材……

        随着时光的流逝,有些老字号已经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淡出人们的视野,它们只留存在了祖辈、父辈“想当年”的回忆中;有些老字号,经历时代的洗礼之后,依然倔强地生存着,正逐渐与时代同步,以期书写新的辉煌篇章。当年的老字号,中山路还保留着一些。而后来的口碑好店也有的继续经营。

所以,老字号的繁荣以上世纪30年代为最盛。青岛城市人文思想史学者李明先生接受半岛全媒体记者专访说,当时的老字号多达6000个,10多年后缩减为4000多个,直到今天中山路上的老字号留存在了七八个,这个过程中是经济结构、组织形态和脉络变化的结果。

商场化的经营模式,已经淡化了众多老字号的依赖作用。不过,它们在人们心目中的记忆是难以磨灭的。

天真照相馆

黑白照片上,那熟悉的LOGO

 走访中山路,南段主要以银行建筑为主,北段则保留了许多的老字号。

青岛收藏爱好者邹勇先生,将珍藏多年的商号藏品摆在了一条长桌上,给半岛全媒体记者开了一个专展。一页广告纸,一张收据,都是一个时代的烙印。

在他工作室的墙面上,挂着天真照相馆不同时期相片包装袋,封面记载着各个时期天真照相馆的名称。

探访今中山路135号,中华老字号的红色招牌上,1921的数字为来往行人,介绍着照相馆诞生的年份。

1921年,浙江商人郭锦卿作为青岛海泊路华德泰艺术部负责人,在华德泰百货店内开设了照相部。随着生意的扩张,1927年,郭锦卿独资在中山路131号注册扩建“天真日夜美术照相馆”,24小时营业。照相馆共上下两层,营业面积700平方米。楼下开单、取相、账房、冲洗,楼上为摄影室。

 彼时的照相馆正处于发展时期,就在天真日夜美术照相馆在中山路扩建之后,鸿新照相馆在其对面开业。鸿新照相馆营业面积比天真照相馆大,可以拍摄二三十人的集体照。为了增强竞争力,1932年,天真照相馆扩大营业面积,调整经营项目,在扩大照相业务的同时经销照相材料,改名为“天真照相材料行”。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郭锦卿把天真照相材料行正式交付儿子郭存义。随着照相材料经销品种的增多和业务拓展需求,郭存义邀请老乡徐弼卿、徐天禄、胡仕中加入天真照相材料行开展合伙经营,并更改店名为“天真和记照相材料行”。1955年7月,郭存义等申请公私合营。1956年,公私合营后的天真和记照相材料行成为国有照相馆。

20世纪60年代,“天真”在中山路135号建了一座五层大楼,成为大型照相和照相材料公司。一跃成为当时经营项目最全的摄影企业。

 那时候,拍摄全家福、集体照最赚钱,所以天真专门开辟大型影棚,最多可拍50人,搞得青岛另一家摄影界大鳄鸿新照相馆很被动。他们的美术师花样不断,能设计出多套布景,任君选择;他们的工艺师水平高超,着色技术几近真彩。当然,摄影师最关键,要不名人雅士也不回选择天真。韩复渠曾在天真照过标准照,很满意,见人就送。演艺界名角程砚秋等人也都在天真拍过剧照,挂在剧场显眼处。

值得一提的是,天真照相馆当年拍摄了一系列宣传青岛风景的照片,如邮票大小的风景照,无论黑白还是彩色,都清晰地展现了这座海滨城市秀丽的风光。“放在现在来看都是经典”,邹勇先生说。

中山路城市记忆馆里,赵瑞竹女士的全家福在影像中流动,孩子们长大了,大人变老了,镜头见证了一代代人的成长。可以说,在老青岛人的相册里,总能翻出几张印着“天真”字样的照片。    

 一顶毡帽

书写着一部创业成长史

 叩问老字号的成长秘史,便是解读青岛商业发展的密码。

带有中华老字号招牌的商铺,在中山路还有好几家,比如盛锡福,比如万源永,比如春和楼,比如海滨食品店。

邹勇先生展示了他收藏的盛锡福的帽子,虽然已经有了岁月的痕迹,留存在它身上的折痕,无异于时光的褶皱,值得细细品味。

盛锡福的开启,与一位叫刘锡三的人有关。刘锡三(1896年~1982年),是当年的青岛首富刘子山的老乡,掖县(今莱州市)沙河镇湾头村人。和很多来青岛创业的掖县人一样,刘锡三因生活艰难,背井离乡闯荡青岛港。他先在青岛一家外国饭店供职,因为一个常来饭店的美国商人见刘锡三聪明灵活,嘴勤手勤,便邀请他到美清洋行工作。

美清洋行是美国人与中国人合办的,经销美国货,同时也将中国商品销往美国。刘锡三被分配到采购部,任务是收购草帽辫。经过一段时间的锤炼,刘锡三发现草帽辫制作简单,而且货源充足,为什么中国人的钱让外国人挣走了?于是与表兄商议,决定自己也开家店。

盛锡福店面上的数字1911就是刘锡三创业的年份。盛聚福帽庄最初开在了天津,是刘锡三在洋行工作之余开设的,只是个临时小店面。1925年,表兄病故后,刘锡三辞去洋行的职务,接手帽庄。可以说,“盛锡福”创建于天津,孕育于青岛,刘锡三正是因为在青岛的洋行工作,从中发现商机并从此走上了开创民族产业的道路。

盛锡福的名字中的“盛”字,取自兴隆昌盛之意,“锡”取自刘锡三名字中的一个字,“福”是刘锡三小名“来福”中的一个字。刘锡三很有商业头脑,他还向天津部注册了商标。由于单一的帽业草帽辫生意不见起色,刘锡三决定改变。当时正在流行日本产的硬平顶帽,刘锡三当即决定改进工艺。“他打听到青岛技师周绍熙有一手漂白的绝艺,遂亲自登门以高薪延聘周到天津”(《刘锡三与盛锡福帽庄》),并淘得了一部先进的机器,如虎添翼,立刻凭借物美价廉的平顶草帽赢得了市场。1926年结账,获纯利10万多元(银币)。

        然而,1927年的一场大火,将盛锡福的资产火烧殆尽。刘锡三不屈不挠,据理力争,终于在保险公司中获得10万元(银币)的赔偿。随后,他东山再起,重建盛锡福,盛锡福的名气也大增。为了不砸牌子,盛锡福宁肯返工、作废,也不准劣质产品出厂。所以在1929年菲律宾举办的国际博览会上,盛锡福的草辫和草帽获得了头等奖,在东亚地区属草帽业之冠。当时,帽子不仅具有功能性,还是不同身份的象征:夏天戴草帽,冬天戴毡帽,洋派的戴鸭舌帽,有身份的戴礼帽,这都使得盛锡福的“顶上生意”非常红火。

抗战时期盛锡福已形成辐射全国的经营体系除了天津总店和分店外还先后在南京、北京、上海等城市设立分号,亚洲、欧洲、非洲和澳大利亚等地区都有代销处。1948年,刘锡三去中国台湾省经商,1982年病故。至今,盛锡福和盛锡福的故事一样,仍然存在。那个吴佩孚为青岛“盛锡福”题写的匾额,在中山路141号异常显著。

口碑与承诺    

金子招牌背后的那份自信

一张红纸,被塑封在收藏夹里。邹勇说,这是当年用牛皮纸包装点心时,放在最上面的一层广告纸,在送礼的过程中,介绍了点心的由来。那就是“万源永号”。

“开设青岛大马路高密路口,茶食出门概不退换”,两侧的说明标注了地点和购买规则。“茶食细点、海味蜜饯、南北果品”的产品清单,突出了老字号的特色。

中山路143号的万源永如今还在,作为海滨食品的中华老字号,店面提升,更加气派。“至诚恒久臻集南北货,仁德本源善结四方宾”的招牌,透露着对顾客的承诺。

1925的数字说明这家老字号开启与1925年。那年的夏天,三名江浙籍商人在青岛最繁华的老街——中山路,开设“万源永南货店”,取意“万源辏集,年永财广”,万源永南货店成为当时中山路上第一家由中国人开设的专业食品店。值得一提的是,门头招牌是“店”,后院却设有加工风味糕点与海鲜熟货小吃的作坊,典型的前店后厂的经营格局。开业之后,每天顾客盈门,上到达官贵人,下到贩夫走卒,都经常光顾。万源永南货店因其商品特色齐全、经营诚信公道、待人服务周到而生意日渐兴隆,很快便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上世纪八十年代,定名为“青岛海滨食品商店”,自此,海滨食品成为了青岛人年节送礼必逛的店面。

中山路144号,是亨得利大楼。这家老字号钟表眼镜店,在中山路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建筑上的挂牌,讲述了大楼建设于1923年,而亨得利钟表眼镜公司开办于1924年,开办人是浙江人郑章华。

         郑章华,是教师出身。眼镜店到底跟文化人打交道多,老板有文化,生意格外好。之后,在郑章华等人的苦心经营下,亨得利不断壮大发展,并于1936年开设了亨达利钟表眼镜店。亨得利经历了最辉煌的时期,当时青岛100块手表有80块是从这里销出去的。如今,仍在中山路开办多家店面,继续开门纳客。

      老字号,之所以为人津津乐道,胜在口碑上。

“盛锡福的帽子质量就是好,谦祥益的绸布不光面料好,服务还周到,春和楼有很多招牌菜,这些是老字号绵延的法宝”,一提老字号就意味着上档次,或者经济实惠,是在时间的沉淀中历练出来的口碑,归结到底就是金字招牌,在同行业里具有独特的优势。

惊心动魄

鞋店里的三声枪响

当然,中山路也是万花筒,有过辉煌,有过辛酸,更有过流血事件,尤其是一件轰动全国的枪杀叛徒事件,就发生在老字号新盛泰皮鞋店中。

中山路与四方路路口的对面,当年就是著名的新盛泰皮鞋店。以售卖高档皮鞋闻名的老字号,创建于1911年,创办人是胶州人胡秀章,在中山路上的新盛泰开业前,曾在胶州路经营一家修鞋店。据说,最早新盛泰招牌的“新盛泰”三个字,是由清朝书法家王垿题写的。

王复元

彼时,皮鞋都是量身定做的,顾客到鞋店,由师傅测量脚型,根据测量数据专门制作皮鞋,约定几天后过来取货。一对一的高档服务自然价格不菲,因此定做皮鞋的,大部分都是“白领”,即银行或洋行的职员。“款式新颖,用料上乘,手工精细”,使新盛泰成为享誉岛城乃至整个山东省的名店。有流传的说法称,新盛泰的皮鞋,即使是下雨天蹚了雨水,也不漏水、不变形。

令新盛泰闻名的,除了优质的皮鞋,还有一件曾轰动全国的枪杀事件。

 “砰!砰!砰!”三声枪响划过青岛中山路的上空,一个身影应声倒地。终于,一场除叛行动在多人的配合和策划下宣告成功!这是发生在1929年8月16日傍晚的一幕。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1922年,修表工王复元通过进步青年,认识了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遂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基层支部的负责人,一路晋升,成为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长。而他还担任过青岛党组织的负责人。

然而,此人心术不正,权利的欲望让他私欲膨胀。1927年4月27日,党组织派王复元出席党在武汉召开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党中央让王复元带回拨给山东党组织的活动经费一千元,而他竟将这笔经费据为己有,并谎称经费在途中被窃。1928年4月,王复元又以去上海与党组织联系为由,从直属中共山东省委机关印刷部的集成石印局拿走两千元资金,他的贪污腐败,导致石印局被迫停业。王复元贪污党费的丑事,被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邓恩铭发现。于是,山东省委决定将王复元开除党籍。

王复元被开除党籍后,怀恨在心,竟于1928年投靠国民党,与其在省委担任要职的胞兄王用章(后改名王天生)相继叛变,并纠合一小撮叛党分子,成立了清共委员会和捕共队。致使省委、省学联和团省委等机关的负责人及当时在济南的淄博地区党组织负责人邓恩铭等10余人遭到秘密逮捕,山东党组织损失惨重。

为了避免党组织遭受更大的破坏,党中央决定铲除王复元。随后,制定了锄奸方案,委派张英等人执行这一任务。特工徐子兴得知1929年8月王复元又将潜入青岛,并将于8月16日傍晚去中山路110号新盛泰鞋店取皮鞋的情报后,及时上报,行动人张英、王科仁立刻作了部署。

 下午6时,王复元坐着一辆挂着车帘的黄包车来到了新盛泰鞋店。王复元深知自己罪孽深重,随时会被暗杀,因此十分小心,从车里一钻出来就立即窜进了店门。这时,早已从照片中记熟了王复元面孔的张英、王科仁已在这里等候了多时。当王复元窜进店里后,王科仁便紧随后跟了进去,并以买鞋为名暗中紧紧地盯住王复元不放。当王复元提着鞋盒刚跨出店门槛时,王科仁即从背后朝其后心开了一枪,恐其不死,又抢上一步,对其脑袋,连补2枪,这个罪大恶极的叛徒当即毙命。此刻,负责在门外担任警戒的张英,迅速接应王科仁跨过繁华的山东路,湮没在滚滚的人流之中。

第二天,包括上海《申报》在内的全国各地传媒都报道了此事,新盛泰也因此声名大噪。上世纪80年代,此事件还被改编为小说、话剧、电影及电视剧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