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小量少,加工厂直呼吃不饱!海星又入侵养殖区,渔民雇猛子下海捕捞

2024-03-13 21:30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23989)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孙桂东

今年3月份,胶州湾的渔民在养殖区又发现了不少海星。不过,今年海星比前两年来得晚,数量也相对较少,渔船带着猛子出海捕捞,还不到往年高峰期的一半,几家加工厂都直呼吃不饱。不过,渔民表示随着气温升高,到了四五月份海星数量还会增多,他们也是尽量在海星未长大之前多清理一些,争取让海底的蛤蜊、海蛎子有一个好收成。

现场:

个小量少,一船最多捞回300斤

3月13日下午2时许,记者来到红岛渔港码头,这里是周边渔民主要的停靠码头。由于风浪比较大,海水有些浑浊,不少船只都提前返回码头。

渔船返回码头

一艘渔船基本上都是5个人,一人负责看船,四个猛子负责下海打捞。“今年海星的数量不怎么多,上不来货。”船长黄师傅说,前两年他们正月十五以前就出海了,今年晚了一个月左右。

早晨7点左右,黄师傅一行五个人就驾驶渔船出海,赶到海蛎子养殖区。猛子们下潜到海底负责寻找海星,但是数量并不多。忙活了六七个小时,收获了不到1百斤。眼看风浪大了起来,只能提前返回码头。

船上是猛子捕捞回来的海星

在码头上,已经有十多辆汽车在等着海星上岸。从2020年开始,胶州湾海星泛滥,捕捞、加工、销售海星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产业链,一般2月份开始陆续下海捕捞。今年由于前段时间天气冷,加上海星的数量相对较少,一直到前几天才开始下海,比往年晚了一个月左右。

“前两年海星随处可见,”黄船长说,“猛子只要下海,一个小时就能捞一两百斤。有时候遇到密度高的地方,同样五六个小时,一条船能捕捞两三千斤。今年年初刚干的时候,还能捞上来八九百斤。这两天的产量直接断崖式下滑,不到往年的一半。”

“不仅如此,个头也很小,一个也就二两左右。”黄船长说,往年这个时候能长到三四两,今年的个头普遍偏小,大的不多。因此,收购价也一般,大概三四元一斤,比高峰期也要低了一半左右。

将海星装筐运到码头上

记者看到,陆续有船只靠岸,猛子们坐在船上休息,甲板上却看不见大片的金黄海星。下午3时许,一艘渔船缓缓靠岸,两侧的船舱里都放着海星。“这算是今天最大的产量了,大概300斤左右。”黄船长说,今天码头上出去大概20艘船,除了五六艘捕捞毛蛤,其他都是捕捞海星的。随着渔船陆续靠岸,都没有太多收获,加起来也就两三千斤,而高峰期一天的上岸量有数万斤。

“海星不够肥,产量又不高,这几天都得赔钱。”黄船长说,这一趟出去光是油钱就要五六百元。捞回来的海星,要跟猛子四六分账。如果一天能捞回来500斤左右,还能赚到一些钱。 过几天气温升高了,数量会多一些,他们也在观望,如果数量太少的话就会转型。

搬到码头上

说法:

情况好转,对蛤蜊、海蛎子影响依然不小

“今年的总体情况比较少。”养殖户赵先生说,前两年这个时候浅滩已经出现了很多海星,他们会找猛子来打捞,同时还会放置地笼。今年据他目前观察,受损情况要好转不少,减轻了三分之一左右。

“但是对于海蛎子、蛤蜊而言,海星的危害依然存在。”赵先生拿着一个小的海蛎子说,里面的肉早已经被吃掉。基本上海星成群出现的地方,一年就白忙活了。

据介绍,海星不仅是个吃货,而且还非常“霸道”。在我们看起来蛤蜊、海蛎子都有坚硬的外壳,但是海星吃起来毫不费力。它们利用腕上的管足直接包裹住猎物,然后慢慢吞食掉里面的肉。同时,还会分泌出一种粘液,导致贝类无法呼吸,最终造成蛤蜊、海蛎子成片死亡。而这些贝壳不断地堆积,又进一步影响了海底微生物的生长,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即便来年重新放苗,也会影响产量。

赵先生说,现在只是刚开始,猛子们的捕捞量都不一样。到了四五月份,随着气温开始升高,海星的数量还会增多。前两年到了休渔期,还出现了不少海星,给养殖户们带来了损失。

“相比于前两年的泛滥,今年的情况好了不少,我们养殖户们也放松了不少。”赵先生说,其实胶州湾一直都有海星的存在,只是此前数量并不多,而且都在深水区并没有过多影响到养殖区。从2020年开始,胶州湾海星开始泛滥,高峰期每天上岸一万斤,给养殖户带来了很大损失。同时,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他们也采取了不少措施,雇佣猛子下水捕捞,重新启用地笼等。

“数量肯定少了,具体啥原因也不大清楚。”赵先生说,这两年的治理肯定起到了效果,是否有其他的因素他们也不知道。目前,他们也在协调猛子们去不同的养殖区探路,情况也会逐渐摸清。

收购商:

有人喜有人忧,海星加工供不应求

作为红岛码头上的“海星王”,王师傅是最大的几家收购商之一。对于养殖户而言,海星是灾祸,对于他们而言却是个宝。

收购商的车里装满了海星

王师傅说,他们将海星运回去以后立刻进入蒸煮工序,会加工成美味的产品。这两年,胶州海星数量比较多,他直接在附近跟人合作办了一个加工厂。高峰时期,每天最少出产8000斤,多的时候有一两万斤。

据介绍,红岛码头上大概有5家主要的收购商,负责将海星收购以后进行加工,然后销往全国各地。去年的时候,每家工厂一天都能加工七八千斤。今年由于胶州湾的海星数量少,他们都还没有正式开始干。

“今年我已经不干了,数量有点少,现在一天的上岸量不够一个人收的。”王师傅说,个头也不比往年,卖不上价。“个大的供不应求,个小的不好卖。”海星的数量减少对于渔民来说是好事,对于他们来说提出了新的挑战。他今年就转型做起了“猛子经纪人”,主要负责联系猛子到养殖区捕捞,捕捞上来以后,直接卖给加工厂商。

延伸:

穿棉衣潜海底,猛子将们或陆续转场

对于胶州湾的养殖户而言,泛滥的海星是贝类天敌,而猛子将们就是他们的主要战力。黄师傅说,每年2月份到5月份,猛子就会来胶州湾捞海星。尤其是前两年,海星比较多,吸引了全国不少猛子来扎堆。

这个季节,海上的气温比较低,虽然穿着两层棉衣,还是能冻透。“要是海星多一点,忙活起来还能暖和一些。”黄师傅说,现在出海一趟忙活六七个小时,也就二三十斤。最近的收购价格低,这一趟挣了不到一百元。

“在海底受罪太大了,下去一次得一个小时左右。”黄师傅说,他们身上都得用四五十斤的铅块才能沉到海底,然后用双手一点点摸索。现在海里的温度还很低,下去就很冷。不过,相比于寒冷,他们更在意的是收入太少了。

据介绍,他们跟船长一般六四分账,前两年收入高的时候,一天挣个一两千没问题,如果海星数量持续减少的话,他们就会陆续转行。

“胶州湾里还能捞海螺、毛蛤。”黄师傅说,这个是一年四季都能干的活,一天忙下来挣个五六百没问题。不过,需要的人员不会这么多,猛子们会陆续去其他地方干活。现在他们都是全国各地跑,只要有活,他们很快就会坐车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