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点惯性思维,多点防范意识,别做“工具人”

2024-03-16 09:42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22371) 扫描到手机

特约评论员 宋守山

哥们儿,借你银行卡用用”“帮我走走账”,类似于这样的一些请求,估计现在很多人会提高警惕,可能会问自己几句:不会是骗子吧?会不会涉嫌“洗钱”?但是,如果一些请求在你的“生意”范围呢?比如,近日江苏一花店老板接了桩制作“现金”求婚花束的生意,结果不到一小时,赚钱的“惊喜”,变成了涉嫌帮助“洗钱”的惊吓。

有人会为花店老板喊冤,毕竟看似是一桩“来料加工”的生意,再说这花店老板也不知道打过来的钱是什么来路,对方是银行转账,从银行转来的钱如何分辨来路呢?对资金来路的判断超出了我们普通人的识别能力,开门做生意,难道对方通过网络支付,还要问一下钱的来路正不正吗?这话听起来挺有道理,但仔细推敲却让人心惊胆寒。且不说以人民币制作成礼品,本身就涉嫌违法。而且在这个案例中,实际上已经不是店家自己在收款,也不是自己的经营应收款,本质上是将对方的钱取出来,做成了“现金花束”,又基于此将现金还给了对方。操作过程中,就在事实上出借了自己的银行卡,如果对方涉嫌诈骗,也就在不知不觉间完成了将赃款“洗白”的流程。

该案例之所以备受关注,正是因为这一系列行为显得非常合理、合情,如果不仔细注意,可能还觉得没有任何问题。这也是近年来类似“洗钱”等犯罪活动的一些新特征。虽然近年来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大以及新闻媒体的报道,很多人的防骗意识、反电信诈骗意识在不断提升。但是,犯罪分子也在不断提升着自己的违法技能。他们不仅会进行一些高科技犯罪,同时也利用一些新的社会现象,利用一些新生事物,特别是利用公众的惯性思维,利用一些看起来“没问题”的环节,去实施犯罪活动。

这些违法犯罪活动猛一打眼看不出端倪,但仔细复盘的时候,就会发现其中的一些不合理之处,不仅诱惑很大,而且巧合太多,更为重要的是其间很多环节根本经不起推敲。我们在面对一些突如其来的“惊喜”时,不妨少点惯性思维,多提醒一下自己——此事必有蹊跷。

(作者为青岛科技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媒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