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青岛实践观察

2024-03-19 14:02 大众报业·半岛网阅读 (16814) 扫描到手机

新质生产力之所以火出圈,在于其“高科技、高效能 、高质量”的特点,在于其以创新为主导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也是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新质生产力的载体在产业。青岛作为底蕴深厚的工业大市、制造大市,不论是传统产业的升级,还是新兴产业的壮大、未来产业的布局,都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制造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是要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占生产总值比重63.4%的青岛服务业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战场。

作为“两业融合”试点城市,青岛如何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中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义?青岛的优势何在,又该如何发力?本文从六个方面进行梳理、分析。 

向“高”扬势:

       以传统产业为基础,推动智能家电、轨道交通等向世界级迈进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传统产业与新质生产力不是对立关系,关键是要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青岛在家电、轨道交通装备、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产业领域拥有较强比较优势,正在顺应产业升级方向,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再造”,不断开辟产业发展新空间。

       青岛家电产业剑指万亿产业集群 

2023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收入3718亿元,海信集团2023年营收突破2000亿元关口,实现近两位数增长。在两家龙头企业的引领下,一大批新兴产业“隐形冠军”和独角兽企业快速成长。青岛还拿下了智能家电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两面“国字号”旗帜。

借鉴可变车道原理,全球首创空调可变分流技术;推出全球首台4万级分区Mini LED电视,将Mini LED技术推向新的高度……2023年,青岛企业接连不断推出的首创产品无疑是青岛智能家电产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的最好注脚。作为家电领域的唯一一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创中心已突破变频芯片、智能传感等多项关键技术,其中4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申请专利超百项,建成了国内最大的智能家电全场景创新及中试基地,联合兆易创新、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行业龙头企业和顶级科研机构,围绕芯片测评等为全国150余家企业提供服务,吸引兆易创新、和而泰、忆月启函、中家智锐等10余家企业到青岛落地。

从传统家电进阶为智能家电,青岛加速产业转型跨越,集聚创新生态,截至2023年12月,青岛市智能家电产业集群集聚企业2258余家,其中国家级研发创新载体52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97家,独角兽企业7家,本地注册上市企业15家,向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迈进,剑指万亿产业集群。  

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向“世界级”迈进    

青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已经成为青岛的重要支柱产业,第一列“和谐号”、第一列“复兴号”、第一列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车在青岛下线,全国60%的高铁动车、25%的地铁车辆在这里生产,目前,青岛拥有四方股份、四方车辆、四方阿尔斯通3个主机厂、220余家核心配套企业,产业链产值已经达到千亿以上。

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是青岛的“金字招牌”,也是向世界级产业集群冲击的中流砥柱。国创中心围绕国家战略、产业发展等需求,规划建设了15个重点科技研发平台,为企业提供共性基础研发和科技成果共享平台。目前,高速磁浮实验中心、高速磁浮试制中心、轨道交通车辆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平台已建设完成。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列车是我国目前可实现的速度最快的地面交通工具,在此完成试制,极大促进了我国轨道交通产业的升级与发展。

在突破核心技术方面,雅万高铁就是一个典型,雅万高铁全线采用中国技术、中国标准,是中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落地海外。下一步青岛要实现更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整合优势资源,加强基础研究,聚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食品饮料产业创出新“食”力 

作为青岛的“舌尖产业”食品饮料产业因新质生产力也发生了重大变革。数据显示,2023年青岛市规模以上食品饮料企业521家,营业收入1813.9亿元,占全部规上工业的比重为14.4%,同比增长11.1%,较全市规上工业高5.8个百分点,产业规模持续位居全省第一位,是当之无愧的青岛优势产业,正向高端化、智能化、集群化转型升级,打开未来无限想象空间,创出新“食”力。

作为青岛首批先进制造业链主企业,走过120年的青岛啤酒打造一系列世界级标杆项目,覆盖了基础研究、智能制造升级、高端化产能提升,为百廿青啤源源不断培育发展新动能。去年,青啤酵母精准高效选育技术首次破解我国工业拉格酵母生物学信息,缩短生产工厂扩培时间,提升了生产效率,达到国际领跑水平。专注益生菌、乳酸菌等功能型工业菌种研发生产的诺森生物成立了海洋功能型益生菌联合研发中心,开发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高品质、健康的产品。 青岛食品通过收购华琨生物股份,进一步丰富产品品类,增强在食品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向“新”聚势:

       以新兴产业为支柱,促进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集聚发展 

新质生产力以新技术新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新产业新业态为主要支撑,青岛抢先向“新”布局,大力推进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虚拟现实、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去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8.6%,以专业园区撬动新兴产业发展,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锁定15%以上。研究结果显示,当前对未来产业20%的投入和布局,将为以后带来80%的收益。这些新兴产业正是青岛新质生产力的潜力所在。

       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迎高光时刻 

作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竞争的焦点领域之一,生物医药产业被称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青岛将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列入重点发展的24条产业链之一,已先后培育了海尔生物、蔚蓝生物、海泰新光、海利尔、华仁药业、百洋医药等多家医药生物领域的上市公司,国际公认的16个上市海洋创新药物中有2个来自青岛,国内上市的大部分海洋药物,如甘糖酯、降糖宁散、海麒舒肝等,也都来自青岛,向海问药,青岛是国内当之无愧的第一梯队。康复大学的建设也将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青岛这一新兴产业驶向新航道。

总部位于英国的阿斯利康是全球十大生物制药企业之一,也是世界500强企业。其在青岛布局的阿斯利康吸入气雾剂生产供应基地,不仅实现了跨国药企在山东省建设生产制造业类项目“零的突破”,同步落地的阿斯利康青岛区域总部,也是跨国药企在山东的首个区域总部类项目。青岛总投资50亿元的青岛国药生命港项目启动施工,总投资32.5亿元的春光康谷年产15万只干细胞制备项目有序推进。

       虚拟现实产业由先发优势变领先优势 

随着Sora模型发布,虚拟现实产业再次成为焦点。青岛作为国内最早布局虚拟现实产业的城市之一,以国家级创新中心——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青岛)为源点,一大批“虚拟技术”加速向“现实成果”转化,青岛已经聚集了歌尔、大朋VR等100多家产业链企业,青岛正在把虚拟现实产业的先发优势变为领先优势。

作为全市首个挂牌的新兴产业专业园区,当前,青岛市虚拟现实产业园已集聚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除近期交付的青岛虚拟现实整机和光学模组项目外,虚拟现实创享中心也进入施工建设尾声。项目本月内即可实现部分交付,全部交付后,这里将成为虚拟现实最新产品发布、前沿技术展示、论坛展会交流的高端平台。

       集成电路和新型显示产业壮大     

       青岛市新型显示产业园已集聚京东方、海信视像、融合光电、万达光电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产业龙头,京东方移动显示模组制造工厂产能加快释放,今年将实现达产满产,促进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产业联动发展,加快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新型显示制造基地。以此为代表,青岛集成电路和新型显示产业也正在加速壮大,一改“缺芯少屏”的局面。

2023年,青岛市新型显示产业园实现营收489亿元、同比增长17%,今年预计达到600亿元。

集成电路产业是青岛市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芯恩、惠科、富士康等重点企业项目在青岛落户,青岛市集成电路产业园自2022年11月挂牌以来,锚定打造中国重要的集成电路产业聚集高地,全力推动产业园高质量发展,累计实现集聚产业链项目28个,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00%。

       向“未来”造势:  

       以未来产业为先导,加速深海开发、空天技术等前瞻布局 

大力发展未来产业,是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山东省未来产业集群拟认定名单共包含15个未来产业集群,其中4个来自青岛,入选数量全省最多。青岛已明确要在基因与细胞、未来网络、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深海开发、空天技术、海洋物联网等领域涌现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创新企业,成为全国重要的创新发展策源地和未来产业增长极。

创新策源,在青岛,一批包括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在内的创新平台,正在为未来产业的创新策源提供引擎。在基因与细胞领域,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打造的全球最大海洋基因库,已存储海洋生物样本资源10余万份,海洋生物基因测序能力位居全球第一,对全球贡献度达到28%,占中国贡献度的49%。

在量子信息领域,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开展了海洋环境和生态监测领域的量子传感研究,进行基于冷原子技术、激光干涉和量子纠错等量子探测技术的海洋环境参数准确测量、基于光纤互换和卫星通信的远程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等。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建立了国内最早的海洋激光雷达系统,在冷原子技术方面,成功实现了利用冷原子时钟进行海洋测量的关键技术攻关和初步应用。

在海洋物联网领域,青岛坐拥崂山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等创新平台,形成了系列创新成果。在全球海洋观测系统建设上,观测成本是阻碍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海洋一所乔方利研究员及其团队自主研制的新一代GNSS表层漂流浮标则破解了这一难题。通过攻克了浮标硬件设计和数据处理系列关键技术,新一代GNSS表层漂流浮标不仅可以精准获取浮标的10个参数,其成本却只有国际通用观测设备的10%。作为海洋技术重大突破,这一成果被刊登在联合国“海洋十年”官方网站。

集群培育,比如,在空天信息产业领域,在胶州市,由青岛上合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的吉利未来出行星座项目,建设并运营全国首个低轨未来出行星座,开展卫星测运控、数据处理与应用服务,依托自有星座,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提供高新技术支撑。城阳区引进中科星图等企业,落地“GEOVIS 空天大数据平台”全国商用总部,建设低轨卫星产业园,打造低轨卫星通信产业发展高地。西海岸新区已集聚为我国先进吸气式发动机自主创新发展提供支撑的“仲华”热物理试验装置、国内首条液体火箭低温推进剂铝合金贮箱HOETS产线项目、我国首个低轨卫星物联网星座“天启星座”的天启卫星物联网产业园等。

       向“优”铸势: 

       以生产性服务业为引擎,发展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等“新服务” 

2023年,青岛实现服务业增加值9999.2亿元,同比增长6.1%,拉动经济增长3.9个百分点,占生产总值比重63.4%,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6.1%。做强服务业的关键,是做强生产性服务业,2023年,青岛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5996.1亿元,增长7.7%,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60.0%,青岛的这一数值高于全国平均。

       构筑现代物流发展新格局 

2023年,青岛进出口总额8759.7亿元,同比增长4.6%,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青岛进出口值位居第5位。现代物流业是青岛24条重点产业链之一,2023年,青岛全市物流业增加值突破1600亿元,同比增长6.4%,占GDP比重超过10%,成为助推青岛实体经济的重要引擎。

目前,青岛已获批建设港口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四种类型国家物流枢纽。港口方面,2023年,青岛港口新增沿黄内陆港9个、海铁联运线路7条、集装箱航线20条,总数分别达41个、77条、220余条,航线密度北方第一。陆路运输方面,2023年,青岛拓展开通面向上合组织及欧盟国家TIR专线,在物流运输方式上为企业提供更加多元化选择。空港方面,青岛加快打造立足山东半岛,辐射上合、RCEP和共建“一带一路”的北方航空物流转运中心,2023年累计完成航空货邮吞吐量26.08万吨。中欧班列方面,截至目前已累计开行中欧班列近3000列,青岛也凭借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成为中欧办列的重要起点城市之一。

青岛还涌现了一批物流产业链龙头企业,中创物流、日日顺供应链科技入选2023中国物流企业50强,华骏物流园入选国家示范物流园区。国家A级物流企业总数达110家。其中,作为综合性物流企业的中创物流,以“数智化深度融合”为创新引擎,带动青岛物流行业转型升级;日日顺供应链深耕供应链两端,形成集科技化、数字化、场景化于一身的服务能力,深入链接生产、流通各环节,成为国内领先的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及场景物流服务提供商。

       推动现代商贸业提档升级 

现代商贸业是青岛24条重点产业链之一,当下,青岛正聚力做强做优现代商贸业,壮大商贸服务企业,促进消费提质升级,打造一批商贸服务业聚集区。

2016年到2022年,青岛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从8.8亿元到突破62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03.6%;2023年前11个月,青岛全市跨境电商进出口同比增长18%。在商务部发布的2022年跨境电商综试区考核评估结果中,中国(青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评估结果为第一档,在连续两年评估为“第一档”的城市中,青岛是唯一北方城市。

作为山东省外贸龙头企业,新华锦集团与青岛市商务局、青岛市国税局、中国进出口银行青岛分行和中信保山东分公司共同打造的面向中小微外贸企业的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已服务1.5万多家中小企业,累计完成进出口额60亿美元。

青岛还率先提出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的“丝路电商”,通过打造一个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内外联动型“丝路电商”海跨园、打造“数字丝绸之路”等举措,更聚焦与上合组织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盟国家间的电商合作。

青岛传统商贸企业也在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山东港口国际贸易集团有限公司、新华锦集团有限公司、海尔集团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海信营销管理有限公司、利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利客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获评青岛市现代商贸产业链“链主”企业。以利群集团为例,通过采用“自采+物流+自营”的模式,打造专属的价值供应链来应对市场的变化。早在2004年就成立了电子商务公司,开通了利群网,着手PC端的打造。时至今日,“利群网商”APP将旗下近百家商场、超市运营的100多万单品全部搬到了线上,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同价同质共享库存。

       向“质”起势: 

       以服务消费为抓手,激发新业态、新模式等新型消费潜能 

2023年,青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18.9亿元,比上年增长7.3%。在北方城市中,青岛的这一数据仅次于北京,是消费领域的“北方第二城”,消费对经济增长主引擎作用更加凸显。但是,青岛在新型消费领域政策、技术设施、发展环境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如新型消费业态供给和头部企业数量较先进城市偏少、部分新型消费产品和服务质量有待提升、相关领域监管规范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青岛正在着力补齐新型消费短板,以新业态新模式为引领,加快推动新型消费扩容提质,力争2025年将青岛建成国家新型消费示范城市。

      “四首经济”壮大“新消费”能级 

当下,青岛正发力以区域首店、行业首牌、品牌首秀、新品首发为代表的“四首经济”。以首店经济为例,青岛鼓励知名品牌在青岛开设全国、全省首店,在生态上给予首店持续发展的政策引导和支持。2023年,整个山东新增首店199家,其中124家落户青岛。达美乐比萨在青岛开业首月创下该品牌在全球前30天最佳销售额的新纪录,去年11月开业的“黄油与面包”至今仍排着“S”队形。在消费需求的牵引下,2024年青岛将继续大力培育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银发经济”、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新引进知名品牌首店、体验店等30家以上。

       银发经济催生新领域新赛道

青岛是国内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为老服务和产品提供显得尤为迫切。

发展银发经济,首先要解决好老年人的吃饭、养老等基本需求,青岛着力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让各种养老资源和服务围着老人“身边转、床边转”。青岛企业也在纷纷加速布局智慧康养,海尔集团于2022年成立康养产业平台,围绕活力人群、介助人群、介护人群在“衣、食、住、娱、行、康、伴”多方面的养老需求,布局睡眠、洗浴、如厕、出行、健康五大生活场景,聚焦助力马桶、电动轮椅、智能护理床、适老淋浴器等核心适老产品,为银发用户打造贯穿全生命周期的全场景居家康养解决方案。

青岛养老金融也在加快发展,自2023年1月1日起,养老保险公司商业养老金业务试点正式在包括青岛在内的全国10个省(市)启动,进一步丰富了商业养老金融产品供给。万亿规模的市场吸引了包括银行、理财子公司、保险公司、公募基金公司等各类资管机构纷纷跑步入局养老金融。

       向“数”乘势:

       以文旅产业为纽带,打造影视产业、数字文化产业等创新高地 

近年来,青岛加快推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着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目前已初步构建形成影视文化、音乐演艺、创意设计、数字文旅等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

       数字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文化产业属于关联性高、综合性强的产业,文化发展的历史,也是与科技不断融合的历史。近年来,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既深刻改变着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格局,也为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具体到行业,广播电视集成播控、信息服务、数字出版、游戏动漫、数字内容服务、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等行业,都是与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的重要领域,也是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青岛深厚的文旅资源和发达的制造业,为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海信聚好看、海尔雷神科技、金东数创等企业的新应用、新产品精彩纷呈,展现出青岛数字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势头。

以金东数创为例,2003年成立的金东数创,是一家以“数字科技+文化创意”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企业,通过AR、XR、AI数字孪生等技术,为城市更新、艺术创意、文化旅游等众多的领域提供“数字科技+文化创意”的整体服务,如洛阳老君山景区沉浸式演艺秀、青岛中山路元宇宙城市街区改造、齐白石数字艺术展等。除此之外,金东数创的技术服务也应用在安全科普教育领域,如合肥公共安全馆、日照人防科普馆等项目,都是通过 “数字科技+文化创意”的方式有了生动的呈现。

       影视产业驶向快车道

在影视产业方面,青岛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中国首个“世界电影之都”,目前,青岛已经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影视产业布局,东方影都产业园、中山路历史城区、东唐影视产业园、胶州胯骨轴胡同等重点影视取景地,共同构建起青岛海滨景观、万国建筑、空港基地等多类别拍摄场景。在此基础之上,青岛还不断投入心血持续推动电影产业的发展,依托丰富的科技和制造实力全面升级,引进国内首套微米级别超高精度面部扫描系统“穹顶光场”、第三代LED虚拟拍摄系统以及影视虚拟化制作平台,推动国产电影逐渐接近国际化的水准,见证了一个又一个优质电影的诞生。

西海岸新区成为青岛乃至全国快速崛起的一流影视工业化基地。近日,香港国际影视展“世界电影之都”——青岛影视推介会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山东馆”举行,展会上,青岛影视基地以“领航电影工业,成就中国大片”为主题向中外影视界人士展示推介基地“规模大、配套全、政策优”等突出特点,这也是青岛西海岸新区继2020年以来第三次在香港国际影视展举行宣传推介活动。

城阳区着力打造航站楼“影视+音乐+综艺”的文化旅游集聚区,已引入影视拍摄剧组20余个,目前正在研究制定微短剧产业扶持政策,积极对接落地中国短剧盛典等项目,着力打造集短剧创作、拍摄、制作、发行于一体的产业发展生态,招引影视产业链相关企业集聚。影视产业既是艺术的表达,也是经济的引擎,通过发展“影视+”产业,青岛有望解锁更多增量,推动城市进一步发展。

从春天出发,向“新”而行,只要发挥好这六大方面的优势,真抓实干、持续发力、久久为功,青岛就能以新质生产力不断增创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在现代化强省建设中打头阵、当先锋,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青岛新篇章”。

策划:曲涛

统筹:李兵 景毅

记者:娄花 石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