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周刊丨什么,年轻人立遗嘱?除了财产分配,他们还会写下什么?

2024-03-31 23:32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57368)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晓哲 实习生 李嘉林

手捧一束火焰兰,2001年出生的小萱面对镜头,宣读了自己的遗嘱。

直面死亡。曾经讳莫如深的人生“必须课”,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提前修”,方式是订立一份遗嘱。

清明将至,在这个与人的死生关系最紧密的时节,2023年度《中华遗嘱库白皮书》提前发布。基于超31万份遗嘱的统计显示,从2017年到2023年,虽然中青年立遗嘱的总体人数不多,但其在每年立遗嘱人数中的占比持续上升——从2017年的29.97%上升到了2023年的41.66%。2020年至2023年立遗嘱的人群中,“00后”一共有524人,最年轻的仅17岁。

立遗嘱的年轻人增多,随之带来的是更复杂的社会关系处理和更多种类的财产处置,宠物收养、虚拟财产继承等纷纷出现,一份遗嘱所承担的社会功能也更加多元。

“如果死的话,希望能够更释然地离开。”跟很多受访的年轻人一样,小萱不避讳谈论“死”,也就有了更多的勇气迈出这一步。

生命拼图拼上了最后一块

3月29日下午4点30分,正攻读研究生的小萱,在繁忙的课间接受了采访。主题就是关于她立下的那份遗嘱。

2022年,小萱在从事志愿服务期间,认识了一位中华遗嘱库的义工。

“那段时间状态的确是挺不好的。”彼时,就读工科专业的小萱参与了一个研究项目,已经初现成果,但还需要大量的实验改进,压力很大。再加上受疫情防控形势影响,各方压力袭来,甚至对其生理层面产生了影响。

那就立一份遗嘱吧。

“当时,我就跟那位义工聊。她给我答疑解惑,并帮助我一步步完成这项工作。他们的工作特别专业和详细,包括我的财产如何分配,如何在法律上成立。还会分享一些相关案例供我参考,最终达成意愿。”在专业人士的全程陪伴下,小萱来到中华遗嘱库订立了自己的遗嘱。

那天,小萱涂了很多的遮瑕膏,好让疲惫的自己在面对镜头时显得状态更好一些。

那束火焰兰也是她特意挑选的“道具”,提醒自己生得热烈,也让以后有可能看到这份遗嘱的亲人,能感受到自己的释然、坦然。

“对于我自己来说,那天是一个句号。”在很多年轻人看来,订立遗嘱的仪式感很强,小萱觉得这种仪式感贯穿那一整段时间,反而最后订立的一刻是个终点,内心平静。

面对镜头口述遗嘱,小萱录了两遍。那些内容在她脑子里已经推演了不知多少遍,她尽量用客观冷静的语言叙述。“我想传达的内容是唯一的,不想被当下的情绪影响。其实,我当时是以死后的身份去说的,而不是说出生前还有没有说完的话。”

本文图片由中华遗嘱库提供

在第一遍录制过程中,她几度哽咽。

“那一瞬间感觉是隔着一个时空去说话。”她在想,“如果生命真的会在这5年之内走向终点,自己创造的和拥有的财产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妥善处置,可以有个交代了。”

小萱的遗嘱里的财产,大致由三部分组成,包括电子物品和现金,虚拟财产,以及自己参与研发专利的知识产权。

电子物品留给跟自己志趣相投的同学,奖学金、压岁钱攒起来的几千元现金让同学帮忙捐出去,而虚拟财产和专利的知识产权则留给了妈妈。

小萱参与的专利研究当时没申请下来,但她还是写了进去。因为专利最近刚申请下来,如今这条遗嘱也随之生效。

“其实我的这项知识产权还不具备变现的能力,但可以使用在实际生产中,会产生它自己的价值。我就希望它在被用到的时候,能通知一下我的妈妈。”小萱希望万一有那么一天,妈妈能够看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曾经努力过,哪怕仅仅是一块“砖”,它也在搭建,在创造价值。

遗嘱中留给妈妈的虚拟财产不少,包括知乎、B站、百度网盘等一批账号。其中知乎账号使用的时间最长,有7年时间。小萱认为,虽然这些账号没有进行商业内容创作,构不成经济价值,但其中很多大数据推送、历史收藏,还有自己的生活记录,是自己所思所想的体现,也算给妈妈留个念想。

而自己曾经使用的游戏账号、直播账号,则没放在其中,“这些都是自己享受过就可以了,也不想分享给别人,没必要写进去。”

“内心前所未有的释然。”做完这一切,小萱感觉这是一种生命的拼图拼上最后一块后的释然,“如果生命停留在这里,是完整的。”

17岁少年想留下一点爱

从申请到最终遗嘱订立成功,小萱经历的整个过程持续了2至3周。如今,这一流程需要的时间可能会更长。

“现在订立遗嘱的人越来越多,需要排队,目前周期是一个月左右。”中华遗嘱库媒体公关陈龙说。

中华遗嘱库项目是由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发起主办的全国性公益项目。2013年3月21日,作为国内首个关注遗嘱问题的公益项目,中华遗嘱库正式启动,并将“推动遗嘱进入每个中国家庭”视为使命。

2023年度《中华遗嘱库白皮书》对于这项工作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包括如何订立一份遗嘱。

白皮书分析认为,11年来,立遗嘱人群平均年龄从77.43岁逐步下降至67.82岁,“遗嘱人年龄趋向年轻化”这一趋势明显,并且在内文中单列章节进行了详细阐释。

刘鹏是2019年进入这个项目的,目前是中华遗嘱库法务部总经理、继承部负责人,主要负责疑难遗嘱和继承,包括遗产管理工作。“当时我觉得年轻人30岁、40岁订立遗嘱肯定是一个趋势,所以就参与了这项工作。”

刘鹏介绍,在中华遗嘱库订立一份遗嘱,首先需要意愿人携带自己的资料和初步意愿前来预约,由专业人士进行法律分析,之后如果当事人觉得有必要,就进入订立流程,包括咨询、申请、起草、订立、登记、保管,以及最终的出证。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入场”,让立遗嘱这一行为有了更复杂的寄托。

数据显示,自2017年起,在中华遗嘱库保管的中青年(60岁以下)人群遗嘱总数为18088份。从2017到2023年,虽然中青年立遗嘱的总体人数不多,但其在每年立遗嘱人数中的占比是上升的。

其中,30岁以下共2894份,占比16.00%;30~39岁4640份,占比25.65%。值得注意的是,女性立遗嘱人数要明显高于男性,年轻人立遗嘱的目的各不相同。

已经成为社会中流砥柱的“80后”,肩负着家庭、社会等巨大压力,使得他们不得不思考及早订立遗嘱。数据显示,在2017年,只有73位“80后”在中华遗嘱库订立遗嘱,到了2023年,人数达到4655人。

截至2023年底,“90后”立遗嘱总人数达到2461人,“00后”一共有524人。“00后”立遗嘱的人群,基本上属于在读大学生,部分则刚刚踏入社会。

2020年7月,中华遗嘱库迎来了一名17岁的“00后”。

当时仅有17岁的小亮是一位网络写手,他14岁开始写作网络小说,在圈内已小有名气,其收入主要来源于网络小说的订阅分成。他在遗嘱中处分的财产,也主要是网络小说的著作权和存款。

在遗嘱中,小亮并没有将财产全部分给父母。因为考虑到自己的父母并不缺钱,而朋友对他也很好,很照顾和支持他,所以给了朋友一部分。

之所以想到订立遗嘱,是小亮觉得自己平时写作压力比较大,经常熬夜,看到一些年轻人猝死的新闻后触动很大。“我觉得想到就去做,不要等。等着等着,可能最后什么都没有留下,这是很不负责任的。自己平时也是一个比较有规划的人,所以想把事情都安排好,对父母是一个交代,也相当于留下点自己的爱。”

把祝福和期许留待身后说

年轻人订立遗嘱,除了财产分配,还会在其中写下什么?

“幸福留言”是中华遗嘱库推出的一款微信小程序,被称为“微信遗嘱”,一经推出便在网络上形成热议。

据中华遗嘱库统计,“微信遗嘱”自2018年3月上线,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其在全国共保管幸福留言卡50404份。

在已经订立遗嘱的人群中,有超过八成的人通过幸福留言卡的方式表达了对家人幸福美满、和睦相处的期望。

白皮书认为,这一数据表明,已经接受遗嘱理念的人群也更关注家庭精神传递的意义,在订立遗嘱的同时,更愿意同步采取相对而言更加温情的、更有人情味的做法,来促进家庭和谐,显得更为豁达和理性。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们在对待遗嘱这一新鲜事物时,观念思维上的差异。

经统计,有34.89%的人在微信遗嘱中“向爱人、配偶表白”;有36.15%的人“对爱人和家人作祝福、祈祷”;有18.41%的人记录了“人生经历和未来期望”;有5.86%的人写下了“对自己或亲友的鼓励语”;剩下4.69%的人则说明了“立遗嘱的原因和想法”。

刘鹏表示,这份微信遗嘱本身不具备法律效力,但可以作为遗嘱的附件形式存在,更多的是一种情感表达和寄托。

订立遗嘱,像一场面对死亡的预演。对年轻人来说,又更像是面对此生牵挂的幸福留言。

在正式的遗嘱中,年轻人的诉求也体现得更加多样化。正处在“上有老、下有小,婆媳关系不好搞”的年纪,“80后”的遗嘱中有97.5%涉及了房产。该人群中,婚前购房和婚后购房比例各半。

此外,“80后”人群有13.4%的遗嘱涉及公司股权,有14.3%的遗嘱涉及证券基金,这个比例远超其他年龄段人群。经分析,“80后”订立遗嘱的原因主要是“避免财产下落不明”和为了“照顾家人”。

而“90后”遗嘱中的财产类型更多元化,其对虚拟财产的纳入和安排成为一个突出特征,支付宝、微信、QQ、游戏账号等虚拟财产,是这类遗嘱中常见的财产类型。

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中华遗嘱库共计收到488份涉及“虚拟财产”内容的遗嘱。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虚拟财产的价值。”刘鹏说。

2023年初,一位拥有百万粉丝的“90后”B站UP主到中华遗嘱库订立了一份遗嘱,计划若自己离世,将百万粉丝账号留给好友运营,而自己名下价值300万元的虚拟资产则留给了父母。

“虚拟财产的价值,在金钱方面和感情方面都存在。尤其是年轻人,他们订立遗嘱,不光关注存款怎么分配,还有一定的情感表达,是情感价值的体现。”刘鹏说,比如电子相册等虚拟财产,可能对陌生人来说不值钱,但是对于订立人自己,那都是他平时积攒的一些美好回忆,站在家人朋友的视角,有很高的情感价值。

陈龙认为,作为新生事物,遗嘱中对于虚拟财产的完善处置还需要一个过程。

在中华遗嘱库订立遗嘱的“00后”群体,还没有出现走到执行阶段的案例。但此前法院有相关判例,一位在抖音上有几十万粉丝的博主,最终就成功将抖音账号留给了自己的父亲。

“年轻人订立遗嘱的内容越来越多元化,越来越复杂。”刘鹏说,这背后反映出的是社会环境也更加多元。

“80后”的刘兰在中华遗嘱库订立了一份特殊的遗嘱。她是一名作家,同时也是“不婚族”,家里养了三只小猫。在她的遗嘱里,不仅列出了与父母相关的内容,还对这三只小猫也进行了安排。

怕自己万一去世后宠物猫无人照顾,她拿出自己的一部分财产作为三只小猫日后的生活经费,并委托朋友作为遗产管理人,用这笔钱照顾自己的猫。

“对于宠物的安排,在老年人遗嘱里比较少见。年轻人对这一块就比较想得开。”刘鹏认为,年轻人对于生死的看法更加豁达,没有更多的忌讳,也就能比较正确地去面对。

体会“向死而生”的意义

刘鹏也在入行的当年订立了自己的一份遗嘱,保存在中华遗嘱库里,那年他不到30岁。

“原因很简单。我希望把房子留给配偶,希望配偶能够给父母一定的现金补偿,保障他们的老年生活。这样到时候就不会因为房子产生纠纷。”

订立这份遗嘱,在刘鹏看来更像是一份保障。他希望万一自己突然不在了之后,这份遗嘱能在父母和配偶之间起到协调作用。

但他没有将这份遗嘱的存在告诉父母和配偶,而是交给了自己的两位朋友作为执行人。

“以后可能会变更,就没有必要跟他们随时告知,让专业的机构帮忙执行吧。”刘鹏的选择,跟绝大多数年轻人订立遗嘱时相同。

每隔五年,遗嘱订立人都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遗嘱,并可重新订立,法律上也会以最后一份为准。“年轻人的财产是不断积累的,到一定量级会重新补充。”陈龙说,年轻人立遗嘱后修改得更频繁,但都是当下真实意愿的反映。

订立遗嘱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亲人?小萱选择了后者。

“对妈妈来说,需要更多的安慰。立遗嘱就是为了我爱的人,这一点还是很确定的。”她甚至觉得,如果自己死了,所有都清零了,遗嘱里的事情对自己也就都不重要了。所以,遗嘱对家人和亲朋的意义更大。

这是不少年轻人在立遗嘱后才会去思考的问题。

小萱说,对于死亡这项人生课题,在立遗嘱之前,她会觉得有一种逃避的心理,但死亡后一切压力都会消失;而在立完遗嘱后,她会思考,在活着的时候是不是能够有更多负责任的表现。

遗嘱对小萱来说是一个交代,是一个有责任的交代。往后,它就是一个“结”放在那里,“如果知道我要死了的话,我会看它是否符合我的意愿。五年内我会向这份意愿靠拢,以及思考之后是否有必要修订。”

谈到遗嘱对自己的影响,小萱认为是积极的。尤其在订立的那一年,她甚至会下意识地把钱打到列入遗嘱的那张银行卡。“它会让自己觉得,多活一点就要创造更多一点的价值。一份遗嘱会把我的人生价值拎出来看,会让我的所思所想转化,想要去留下更多的东西。”

“它会是一份羁绊。”小萱甚至考虑过数字永生。

“数字永生跟当下的AI‘复活’还是不一样。”她学的就是AI,思考得也更多一些。万一有一天面对死亡,她不想像AI“复活”那样不会“成长”,“那更像是一种安慰剂,不可能替代自己陪在亲人的身边。”

这也是小萱订立遗嘱之后才思考的问题。

陈龙认为,年轻人订立遗嘱,可以彰显其对家庭的责任,可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身边的人和事。

有一位美籍华人在中华遗嘱库订立了一份遗嘱。她平时跟自己的女儿生活在国外,国内价值最大的财产是位于北京的一套房,目前是她的父亲跟哥哥在居住。在遗嘱中,她希望在自己百年之后,这套房子由两个女儿继承,但同时要保留自己父亲的居住权。

2020年左右,长沙一位博士在自己的遗嘱中,把自己的财产捐给了一个防治糖尿病的基金会。因为他自己患有这个疾病,父母经济条件也不错,就希望通过自己去世后捐献财产的方式,帮助更多跟自己一样的人。

一份遗嘱,在年轻人这里产生了更多积极的效应。订立遗嘱,对于年轻人来说成为一趟“向死而生”的旅程。

正如马丁·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说的——

向死而生的意义是: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体会生的意义。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小萱、小亮、刘兰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