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平度八旬老人一家三代接力守护无名烈士墓64载

2024-04-03 18:22 半岛都市报·半岛新闻客户端阅读 (21085)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晓伟 通讯员 杨雪琴

又是一年清明至,在特别的日子里,总是能想起一群特别的人,他们为国为家为民族,舍生忘死。为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精神,近日,平度市仁兆镇开展“缅怀先烈传薪火 不忘初心向未来”清明节主题活动,部分党员、青年干部代表、志愿者以及群众代表参加活动。志愿者们带着工具自发来到烈士墓清理墓前杂草,以实际行动缅怀革命先烈。退役军人、老党员,山东好人、感动平度道德模范代希光在烈士墓前为党员同志、青年干部代表、志愿者代表以及群众代表讲述粮戈庄村两位烈士的英雄事迹,缅怀先人,铭记传统。在场的人都被这位80岁的老党员感动着,从他的父亲开始,到他的儿子,今年是这一家三代连续守护烈士幕第64个年头。

代希光为党员同志、青年干部代表、志愿者代表以及群众代表讲述烈士的英雄事迹

一句嘱托:青山埋忠骨,红色火种种心间

今年80岁的代希光是一名有着44年党龄的中共党员,退伍军人,仁兆镇粮埠村人。代希光出生于1944年,从小就听父辈们讲述无名烈士的战斗故事,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深深牢记在心里。

代希光所在村庄是胶东有名的河里套革命根据地,位于平度市仁兆镇,地处平度、莱西、即墨三市交界,1941年5月,南海地委党政军机关,由祝沟大王头村南迁河里套的马军寨、粮戈庄一带,开辟了河里套红色根据地。

1947年,华野十三纵一一二团在莱西县张官寨与国民党部队发生激战,该团某连连长和指导员身负重伤,被河里套联防民兵救回粮戈庄,因失血过多,不幸牺牲,籍贯、姓名不详,河里套党组织把两位烈士安葬在粮戈庄村西大沽河北岸。当年,代希光的父亲参与了烈士遗体的安葬,烈士安葬没有选择老百姓的庄稼地,而是安葬在大沽河右岸一块开阔地。父亲告诉代希光:“革命烈士活着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牺牲了安葬在大沽河旁,我们要好好纪念他们,他们是我们最亲的人。”年幼的代希光当时还不知道这句话的涵义,但是却牢牢记住了父亲的嘱托。

2022年,代希光被授予助人为乐类“山东好人”

一生责任:燃烧的火种,默默守护回家的路

自1960年初中毕业后,代希光每年清明节、春节都会来给烈士扫墓。1965年3月代希光参军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期间,每次探亲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到烈士墓看看,缅怀革命烈士。1970年退伍回家后,代希光以革命烈士的精神激励自己,在生产队辛勤劳动,1980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2014年国家设立烈士纪念日,这样代希光每年春节、清明节和烈士纪念日三次固定扫墓,其余时间基本每天都会到烈士墓这里看看,有杂草清除一下,为烈士墓松树浇浇水,擦拭烈士墓碑灰土。劳动之余,代希光经常为外地参观学习人员讲述革命故事,特别是对青少年更是讲解得生动形象,教育青少年要继承和弘扬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把对先烈的敬仰与追思转化为工作、学习的动力,传承红色基因,不负韶华,砥砺前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工作学习中去。

有一年夏天,大沽河发大水,水位持续上涨,离河坝还有20厘米,代希光家里屋顶也漏雨。他不顾家人的反对,穿着蓑衣,拿上铁掀就往村外跑,他挂念的是烈士墓,路上雨水很大看不清道路,连续3次掉到沟里,膝盖碰出了血。代希光不顾这些,平日10分钟的路,这次他磕磕碰碰走了40分钟,来到烈士墓前,河水还有十几厘米就淹到烈士墓了。他用铁掀挖土在烈士墓南面打起来一到围墙,保护烈士墓不被洪水冲垮。由于在风雨里持续时间太长,代希光被雨水冰着了,一连发高烧好几天。这就是代希光,这颗红色火种在他心里燃烧,默默而炽热守护着烈士。

代希光父子俩为无名烈士敬献鲜花

一根接力棒:64载志不渝,生生不息代代传承

2019年4月,仁兆镇党委政府对烈士墓进行修缮,并在粮埠社区建立了河里套抗日战争展室,通过展板和大量抗战时期的武器等实物,再现了河里套民兵开展游击战、地雷战、麻雀战的光辉历史,成为平度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通往烈士墓的道路进行了硬化,栽植了风景树,方便了外地来瞻仰烈士墓的人员。此后,每年来这里瞻仰学习的党员、医护工作者、学校师生、党政机关人员等络绎不绝,感受先烈的精神和信仰。

不忘历史,不忘先烈,我们才能走得更远。老党员代希光坚持守护烈士墓64年,表达了对烈士的感恩情怀。随着儿子代吉奎长大,代希光每次都带着他去为烈士扫墓,他说:“我年纪大了,只要能动就要坚守。让儿子一块来扫墓,把这份义务传承下去。”

在代希光的影响下,现在粮埠村村民都自发把感恩烈士落实到行动中,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正因为有他们的守护,才有更多的人从中获得心灵滋养。瞻仰是一种对话,缅怀是一种洗礼。下一步,平度市仁兆镇将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弘扬革命先烈遗志,传承好革命精神,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