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农1931”亩产有望破850公斤!青岛种业振兴为全国粮仓贡献更​多“青岛粮”

2024-06-13 16:53 半岛都市报·半岛新闻客户端阅读 (132411) 扫描到手机

原标题:“青农1931”亩产有望破850公斤!岛城种业振兴为全国粮仓贡献更​多“青岛粮”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存国 陈邵华

青岛全市350多万亩冬小麦陆续进入收获期。近日,位于青岛平度蓼兰镇的山东省青丰种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丰公司”)传来好消息,由该公司选育的、在去年刚刚通过国审的“青农1931”即将开镰收割。“目前来看,‘青农1931’的高产攻关田,今年亩产量有望突破850公斤。”青丰公司总经理侯元江告诉记者,即便是在老百姓耕作的普通麦田里,今年亩产也在700公斤左右,增产效果比较明显。

6月7日,记者在位于该镇的青岛市级绿色增粮先行示范田里,见到了去年10月中旬播下的“青农1931”小麦。小麦长势良好,株高在80厘米左右,颗粒饱满。据了解,该品种以济麦22为母本、烟农5158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于2023年通过了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适宜在我省全部,及河北、山西等地的部分区域种植。

平度蓼兰镇拥有悠久的小麦种植历史,蓼兰小麦不仅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同时也是青岛市首个粮食类地标农产品。2008年9月25日,我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同步进入太空的,还有来自青岛平度47克“青丰一号”小麦,以及马家沟芹菜、明村大黄埠西瓜、樱桃番茄4种农作物的种子。其中,“青丰一号”便是青丰公司选育的首个通过山东省审定的农作物品种,这也填补了青岛农作物育种史上的空白。该品种推广种植面积已经超过1000万亩。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种业振兴是关键之举。青丰公司技术中心主任代小雁介绍,他们已有青丰一号、青农2号、青农3号、青农6号、青农7号等10个小麦品种通过审定。其中,2023年夏,经省专家组实打验收,“青农7号”的亩产量达到837.2公斤,连续3年突破了青岛市的历史单产记录。“青农1931”是青丰公司第二个通过国审的小麦品种,此前一个是“青农6号”。

青丰公司只是青岛无数科研人员和科研院所在种业领域昂首迈进的缩影。6月5日,同样是在这片示范田里,青农6号、青农7号等83个高肥水、优质强筋、抗旱抗逆等类型小麦品种,集中接受了来自全市科技推广、专家学者、种粮大户的“检验”。这些年来,正是通过此类观摩等活动,青岛市为科研、企业及种植户间搭建了有效沟通的桥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的有机融合,以期为齐鲁粮仓乃至全国粮仓贡献更多“青岛粮”。

>>探访<<

一米八高的小麦你见过吗?

记者实地探访:高标准农田建设并非徒有虚名,轻点屏幕便可精准浇田

你敢和小麦比身高吗?拥有“太空基因”的小麦如今咋样?高科技赋能的麦田究竟有多智能?在距市区约100公里、位于平度蓼兰的青岛市级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里,长着一大片挂了各色小牌牌儿的小麦。身为全国首批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的蓼兰小麦,如今,正在努力开创青岛小麦种业发展的“芯”纪元。6月7日,就在喜迎夏粮归仓的喜悦时刻,半岛全媒体记者来到这片麦田,与这些重任在肩的小麦来了个“亲密接触”。

麦田里有一片“大长腿”

芒种节气一过,市区慢慢热了起来,而在距此约100公里的青岛市级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里,更是骄阳似火,幸有清风不时送来阵阵麦香,让人顿感清爽。远远望去,大片麦田泛着金黄色的麦浪,丰收在即。去年同期,正是在这片麦田里,经省专家组实打验收,一种名为“青农7号”的小麦亩产达到837.2公斤,第三次刷新了青岛市的小麦最高单产纪录。

临近收割的小麦或高或低,错落有致地分割在不同的地块里,地头的牌子上标着它们的身份:青农6号、胶麦525、青研126、鲁青麦6号、烟农177……有的植株上还挂了白色小袋子,上面写着684、701、693等信息。这里也是山东省青丰种子有限公司的“超吨半粮”高产示范田,播种着来自包括青丰公司、青岛市农科院、烟台市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选育单位的诸多小麦品种。

“我们自有实验基地是3000多亩,其中很核心的实验基地是1600亩,主要用于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和展示示范,以及新技术的展示示范。”青丰公司技术中心主任代小雁告诉记者,这里既有种质资源圃,也有用来比较试验的鉴定圃等,此外还有早播、晚播试验田等。

麦田里,一片面积不大的麦田瞬间特别扎眼:它们的植株足足有普通小麦的两倍多高,还长了长长的麦芒,记者特意靠近比了一下,它足足有一米八高!如此高挑的“身材”显然承受不住风吹,歪七杂八地立在田里。在我们印象中,小麦株高矮一点更抗倒伏,它为什么如此不同?

代小雁笑了,说,这是小黑麦,是特意供西藏种植的,“那里风小,小麦不会倒,而且产量也不低,更重要的是,这么高的植株可以供给牧草,经济价值比较高”。

麦田下30厘米的黑科技

一根2米多高的白色柱子立在地头,上有太阳能板,中间的箱子上标有“智慧农业 云物联控制柜”字样,中间用线路连接,直埋入地。对于设备,记者起初以为是提供湿度、温度等数据的普通监控设备,没成想却“内有乾坤”。

“这是2023年新上的深埋式喷灌设备,属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之一,在全省都代表先进水平。”代小雁说,这套设备深埋地下30厘米,深翻地也不会受影响,可以监控麦田是否缺水,然后将数据传送到终端,工作人员只需轻轻点一下手机,就可以实现农田喷灌。

以前主要用在蔬菜栽种上的一项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通过青丰公司的试验示范,如今也被运用、推广到了大田作物上。 “在农业领域,我们一直在提倡社会化服务,搞规模化经营,现在对老百姓来说,种没有问题,收也没有问题,如今有了无人机,喷药也没有问题,只有浇水,才是最头疼的,更是种粮大户最迫切想解决的问题。以前都是大水漫灌,但现在不仅工人难找,而且那也是一项很累的活。”代小雁说,他们与青岛市农业农村局、青岛农业大学合作,一直在继续研究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每年都有改进,而通过一年一年的改进,通过观摩、试验,目前周边的农户、种粮大户,现在很多都已经使用上了这项滴灌技术,最近几年推广面积越来越大。

如今,这项灌溉技术,不仅帮农户解决了浇水这一大难题,省工省钱浇得还匀,而且,农作物产量也高了。“算起来,每亩地降本增收在200元钱左右。”代小雁说。

“太空基因”依然在使用

作为农业发展的“芯片”,种子是决定粮食产量、品质的关键。除了传统的杂交育种,小麦还有航天育种、深潜育种、重离子辐射育种等育种方式。

据了解,航天育种小麦目前并没有成型的品种,升空归来的青丰一号因稳定性较好,10多年来,一直在作为亲本在用。“它们的株高稍微降了一些,株型也紧凑了一些。”代小雁告诉记者,“青农126”是该公司小麦航天育种的最大一个成果,它属于抗倒性、丰产性比较好的品种。该品种于2021年通过了山东省的农作物品种审定。

“当下最常见的育种方式还是常规育种,通过杂交去改良小麦的性状,选择后代。”代小雁介绍,为了促进小麦新品种的选育,2016年,青丰公司与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振东合作,建立了山东青丰院士专家工作站,6位专家都是省内顶尖的小麦育种专家,“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进一步丰富了种质资源,从以前单纯的高产型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发展到现在的强筋面粉等优质专用型小麦,和蓝小麦等特色小麦的选育,拥有了优质的小麦新品系。”

不仅如此,青丰公司向周边农户提供原种,后者负责田间管理,前者事后进行统一验收。待农田收获后,青丰公司以每斤高于市场价一毛钱的价格收购。这样的农田目前有10万亩。

>>观察<<

六七十万元的设备上了,“人才”在哪?

自2006年至今,青丰公司已有10个小麦品种获得审定,6个花生品种通过了国家备案登记。算起来,接近一年就有一个。虽然有如此骄人的成绩,公司负责人却提到了发展中的“短板”。

“育种人才太缺了!你像研发设备,随时可以用钱买,但人才不行。”代小雁介绍说,这些年来,青丰公司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完善了一些设备,比如田间的一些小型收割机、播种机等,但目前公司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人才缺乏,“因为我们一个农业企业,又是在乡镇上,现在很多学农的学生不会来,因为这项工作太枯燥了。”

“像小麦育种,你想拿出成绩,从杂交育种开始,一直到推广到老百姓手中,最少要10年的时间;而这10年里,还不一定能选育出成果来。”代小雁介绍说,搞小麦育种的,大都是科研院所或大专院校,“它们有经费,有人力,我们完全靠的是公司总经理胡元江对小麦事业的执着和热情。我们一直在用公司自己的经营收入,养自己的科研。只要在小麦育种上有益的,能帮助小麦育种的设备,他一点都不吝啬去购买。而且,这两年科研经费越投越多,每年都得100多万。”

这一点,记者随后在青丰公司三楼的分子标记育种室里,看到了最直接的证据:这是公司办公楼的最高一层,安静,宽敞,视野好,但里面除了仪器、设备和一些瓶瓶罐罐外,一个人都没有,甚至桌面上还积了一层薄薄的灰尘。

“这套分子标记育种设备价值六七十万,我们虽然有人会用,但都不专业……”代小雁略有遗憾地表示, 田间育种是目前最传统的育种方式,但它的表现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而一旦有了分子标记育种的加持,让室内数据来辅助这个田间的工作,会大幅提高育种效率,“如今,我们如果有需要的话,只能去让青岛农科院帮着做”。

“我们也曾委托一些农业院校的老师帮着物色一下人才,但还是很少有意愿过来的。人才的缺乏,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就是因为太枯燥……”代小雁说,他们也去过招聘会,但有些年轻人虽然来了,但坚持不了两三年便选择了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