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再燃 | 从特种兵到企业家,70岁老兵用茅草编出致富新传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吕华 刘文
临危受命,四年时间使一家濒临破产的“老大难”企业销售额破千万元;下岗创业,五年时间就将马路边的茅草“编织”成享誉国际的工艺品……在青岛航鲁工艺品有限公司(简称“航鲁工艺品”)董事长肖洪刚5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从来不缺少这样的“开挂瞬间”。
1972年12月,18岁的肖洪刚应征入伍,从士兵到军官,从军官到工人,从工人到军创企业家,肖洪刚带动的创业就业团队已达上万人,主营产品包含一万多个品种,远销欧美和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企业年营收达1亿余元。
18岁>>>
一人当兵,全家光荣
1972年12月的一天,“部队要来招兵”的消息传到了肖洪刚所在的青岛市平度灰埠公社,一时间,整个小镇的少年都热血沸腾。肖洪刚所在的生产大队共80名年轻小伙参加征兵报名,最终顺利通过征兵体检和家庭调查而留下的仅4人,而他就是其中之一,并且,肖洪刚还被部队选为了特种兵,最终被分配到了北京国防科委的政治部。“当时整个灰埠公社一共招收了130名新兵,特种兵只招了10个人。”“一人当兵,全家光荣。”这是肖洪刚第一次切身感受到参军的荣耀,而军队给他带来的影响,那一刻才刚刚开始。
军旅生涯的前五年,肖洪刚的日常工作就是为士兵们及科研人员放电影及电影科教片,或者拍拍宣传照片,日子过得单纯且平凡。北京国防科委的主要职责是统领全军的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工作,在这座处处渗透着科学基因的国家重镇基地待久了,渴望知识与科学的种子也在肖洪刚心中悄然萌芽。
1977年3月,由于在部队表现优异,肖洪刚被保送到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成为了全国最后一批工农兵大学生的一员。四年后,学有所成的肖洪刚被安排进部队研究所,从事相关科研工作,尽管研究所的经历只有短短一年,却淬炼了肖洪刚的坚韧品质,“不夸张地讲,科研工作者真的可以拿命去拼,排除万难争取胜利,这是军队教给我的、可以使我受益一生的事情。”
34岁>>>
临危受命,创造救厂“奇迹”
1982年,肖洪刚载誉归乡,被分配到当时的市属企业平度第三草编厂,开启了他“斜杠青年”的第二个高光阶段。
初到工厂的肖洪刚只是一名普通的办事员,在流水线车间负责草编、漂染等工作,但慢慢地他就发现,由于缺乏专业知识,车间的大部分工人只知道漂染的流程,却并不知晓其中的化学反应原理,导致漂染技术差、生产成本高,而自己专业对口,又有工程师职称,很快便在一群工人里脱颖而出。
“在工厂干了半年左右,我就被领导要求担任车间主任。”新岗上任后的肖洪刚开始一人分饰两角,工作忙时,他是尽职尽责的车间主任;工作不忙时,他又是博学多识的化学老师,会为工人们耐心讲解双氧水、焦磷酸钠等的化学性质、反应原理,一起探讨需要把外部环境控制在什么标准,最适合漂染化学反应的工艺流程。
“我把部队的科研精神带到了车间里。”肖洪刚这样形容,工人经过更专业的培训后,仅用了半年时间,肖洪刚所管理的漂染车间颜色达标率便从92%提升到了100%,生产成本也节省了一大半。当年年底,由于车间生产成绩优异,所有工人都领到了年终奖金,漂染车间也从一个人人都不愿去的地方变成了一个人人抢着去的部门。
1988年,肖洪刚被调至青岛第五草织工艺品厂任厂长。当时青岛第五草织工艺品厂是出了名的“老大难”,已负债累累,资不抵债。临危受命,肖洪刚以身作则,严抓严管,建立健全一系列厂规厂纪,提待遇,抓管理,企业逐步走上正轨。一年以后,濒临倒闭的工厂扭亏为盈,四年时间,工厂不仅起死回生,销售额也已突破千万元,职工达到三百多人。
43岁>>>
下岗创业,将茅草“变废为宝”
看似理想的“人生剧本”也并不是事事遂人意,1994年,因为一些不可控的原因,青岛第五草织工艺品厂破产倒闭,肖洪刚失业了。
下岗后的肖洪刚,偶然间瞧见了马路边水沟里一种十分常见的茅草,他随手捋了一把带回家晒了起来。几天后,晒干的茅草仍然泛着清新自然的绿色,十分漂亮。肖洪刚当即心生一计:如果把这些绿色的茅草变成草编,是不是更有新鲜感?“茅草遍地都是,没有成本,又能变废为宝,简直遍地是宝啊!”
很快,他就跟妻子制作了一批茅草手工艺品,决定从老本行干起,从事草编工艺。1997年冬,肖洪刚多方筹措资金,成立了青岛平度工艺品厂,也就是航鲁工艺品的前身。秉承着“遍地都是宝”的理念,肖洪刚在这片大地上不断寻找新产品的灵感。“后来我发现不但可以用麦秸、玉米皮、蒲草当原材料,报纸、打包带、塑料管,甚至水草、葡萄藤都可以拿来编成产品。”
思路打开了,灵感也就源源不断被触发,从花盆到纸巾,再到装红酒的套子,肖洪刚团队将生活里各个用品都“变”成了草编,十几个平方米的展品室里,草编地毯、首饰盒、果盘、玩具、婴儿筐……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2002年,肖洪刚拎着一个皮包的展品来到广州,第一次参加了广交会。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草编制品吸引了大批外国客商,他们对历经“煮、染、熏、编、扎、缝、剪”等多道充满文化底蕴的工序情有独钟,很快便与肖洪刚签下了几笔大订单。这些融合着东西方文化精髓的编织品就这样漂洋过海,走向了世界。
紧跟时代潮流的肖洪刚也没有忘记网络,随着网销市场的不断发展,他瞄准阿里巴巴和亚马逊等平台,开店、直播……每年仅圣诞节期间所销售的产品就多达40万件,获利40多万元。
如今,不只是每年的广交会,日本、德国、美国的展销会,都少不了肖洪刚的身影。“不能坐在‘家里’等着订单找上门,要亲自将货送上门。”肖洪刚一步步踏实走,真正让这份“民间艺术”“编”到国外去,“火”遍全世界。
70岁>>>
老兵新传,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今年,书写半生传奇的肖洪刚也迈入了古稀之年,古人云:七十而从心所欲,对于肖洪刚而言,“从心”意味着更广阔自由的人生舞台。“作为一名转业军人,我觉得能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和社会多做贡献,这才是人生的永恒目标。”肖洪刚说。
这些年努力经商的同时,肖洪刚没有忘记昔日的战友和下岗的同事。曾经,一名转业军人身患癌症,儿子又身有残疾,面对这样的困境,肖洪刚亲自为该父子安排合适的岗位,并尽可能提供各类职工保障。
近些年,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高等学府的高材生们纷纷返乡创业,在肖洪刚的企业管理层里大学生群体已占8成;在生产车间里,95%的工人都来自附近村子,一份体面的工作让大家月入过万。
“工人富有了,家庭就稳定了,家庭稳定了,社会就安顿了。”七十而已,肖洪刚正以实际行动追求着他人生的更高境界。
- 烽火再燃丨从连年亏损村办厂到市专精特新企业!军创企业家高泗明勇走创新路
- 跟着工匠来上岗丨500列车体、4000个车厢、70万米焊缝……中车四方电焊工张合礼焊出中国高铁加速度
- 农村“三资”遭“蝇贪蚁腐”,一村支书16年蚕食70余万
- “70后”“80后”“90后”航天员齐聚“天宫”
- 电工“花木兰”!自学变频器维修的她,成为全网“教科书”,圈粉70多万
- 从17岁到70岁,都来报名,飞机驾照火了!怎么学、多少钱?记者探访→
- 70座车站今起“常开” 青岛地铁闸机“常开”再增60座
- 网传“19岁小伙在仙女山旅游坠亡获赔70万元”?谣言
- 半岛V视 | 来了一次还想再来!“特种兵式”打卡,年轻游客错峰游青岛,夸不停
- 习近平:在会见出席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70周年纪念活动外方嘉宾时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