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见”齐鲁丨重庆开州:千年“橘乡”长出“寿光菜”

2024-09-10 19:37 央广网阅读 (16140) 扫描到手机

央广网重庆9月9日消息(记者唐磊)9月初的重庆,白天最高气温能达到40℃,而在重庆市开州区厚坝镇鲁渝(寿光)蔬菜现代产业园的蔬菜大棚里,气温甚至超过了50℃。“目前茄子的长势是挺好的,不过就是现在温度太高,等降雨之后温度降低点,长得会更好。”大棚里,来自寿光农业发展集团的技术员韩象军正在和重庆鲁渝协作蔬菜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辉交流着大棚里茄子的生长情况。

韩象军和王辉查看大棚内茄子长势(央广网记者 唐磊 摄)

位于大巴山南麓、长江三峡腹地的开州,因盛产柑橘,素有“橘乡”美誉。自潍坊和开州开展东西部协作以来,潍坊一直把开州的事当成“自家事”,交流逐年密切,情谊逐年加深,协作逐年深化。

整齐排列的蔬菜大棚(央广网记者 唐磊 摄)

走进开州区厚坝镇,独具“寿光特色”的蔬菜大棚跃然眼前,错落有致地排列在街道两旁。鲁渝(寿光)蔬菜现代产业园自2022年9月开工建设,2023年一季度开州造“寿光菜”上市,“我们项目建设的所有材料和技术都来源于寿光,我们的蔬菜产量、品质也完全达到了寿光标准。”王辉告诉记者。

道路两旁的蔬菜大棚(央广网记者 唐磊 摄)

据介绍,鲁渝(寿光)蔬菜现代产业园是鲁渝协作重点项目,由潍坊、开州两地国有企业成立合资公司专业化运营,成功复制“寿光模式”在开州落地生根,是集“育、繁、研、推、供”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示范园区。

大棚内景(央广网记者 唐磊 摄)

目前,园区采取每100亩地配备两名技术员的方式指导当地菜农开展蔬菜种植,其中一名为山东的技术员。“到今年为止,我们建成了3000亩的设施蔬菜,主要采取‘六统一分’的模式进行建设和运营。”王辉解释道,“六统”主要指统一规划建设、统一种子种苗、统一种植茬口、统一水肥植保、统一品牌、统一市场营销,“一分”则是指分户经营。“今年我们头茬种的辣椒已经上市,现在种的是茄子,目前也已经上市了一期,产量能够达到6000—8000斤,地头价为3元,市场上的零售价为6元,这一茬茄子我们每亩地能卖一万多元。”王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寿光模式”落户开州,不仅带来了技术和种植方式的更新,更带来了产业模式的更新。对于韩象军而言,这种改变感受更加明显。作为一名寿光人,看到千里之外的“寿光菜”能在开州落地生根,喜悦之情和自豪感始终洋溢在他的脸上。“当地没有建棚之前,主要是菜农在自家的小菜园里种点蔬菜,以叶菜为主,茄果类蔬菜很少,产量也很低。”韩象军举了个例子,按照以前的种植方式,茄果类蔬菜一亩地的产量在2000斤左右,“但自从大棚搭建起来以后,病虫害防控、水肥调控等方面做得特别好,每亩产量相较之前多了8000—10000斤。”

大棚内长势良好的茄子(央广网记者 唐磊 摄)

对于王辉而言,“寿光模式”在开州落地,到目前已经形成了土地“活”起来、农民“富”起来、村集体“强”起来的共赢局面。据了解,重庆鲁渝协作蔬菜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已培育市场主体31户,通过优先安排脱贫户、周边剩余劳动力等方式,带动6户脱贫户和八百多名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每人每年实现增收近2万元。

对于未来,王辉信心满满,“我们规划到2027年,全区建成30000亩寿光蔬菜,其中包括12000亩的大棚蔬菜,还有一些大田蔬菜,我们努力打造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优质蔬菜保供基地,为东西部协作树立一个新的标杆。”

从东部滨海到西部内陆,“寿光模式”推动了开州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寿光菜”在巴山渝水落地,是鲁渝“山海情”的再升华。“下一步,我们将围绕‘以协作促发展、以产业促振兴’,聚焦聚力特色产业提升、产业集群打造、消费帮扶助农增收、劳务协作提升‘四项行动’,发挥潍坊优势,通过重点项目示范引领、协作资金持续支持等系列措施,助力开州做强做大蔬菜、柑橘、道地中药材等富民特色产业,不断深化消费帮扶、劳务协作,持续提升当地群众致富能力。”开州区政府党组成员、潍坊协作开州干部领队徐永健告诉记者。